恨一个人是因为爱得太深了吗(当我们可以表达恨的时候)
恨一个人是因为爱得太深了吗(当我们可以表达恨的时候)她妈妈看着我,一张口就开始掉泪。一般来讲,母女俩同时来咨询的话 两个人会一起进来。这对母女却不太一样,助理先把女儿请进来,然后在门口稍等了一会儿,老太太才慢慢地走进来。进来之后,女儿示意妈妈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然后她把沙发旁边的椅子挪远一些,坐到了另一边。这个动作举动明显是想跟她妈妈保持距离。
起初她是陪她妈妈来咨询的。
人到中年的女儿和年近七旬的妈妈,一前一后走进了咨询室。
一般来讲,母女俩同时来咨询的话 两个人会一起进来。这对母女却不太一样,助理先把女儿请进来,然后在门口稍等了一会儿,老太太才慢慢地走进来。
进来之后,女儿示意妈妈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然后她把沙发旁边的椅子挪远一些,坐到了另一边。这个动作举动明显是想跟她妈妈保持距离。
她妈妈看着我,一张口就开始掉泪。
这个妈妈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长得慈眉善目,穿着干净雅致。
退休前她是一位大夫,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处事能干利落,性格爽朗,很有爱心,深受领导、同事和患者好评。就是这样一位要强的女性,退休后感觉生活越来越没有意思,加上身体健康出了一些问题,常常呆在家中不愿出门,时间久了,情绪变得比较低落,不爱说话。
早年丧偶的她,独自抚养大一儿一女,目前儿子在美国工作定居,她跟女儿在北京生活,为了照顾她,女儿在同一小区买了房,为她请了保姆,但她还是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一个人呆久了,内心容易封闭狭隘,也容易多疑,看什么都奇奇怪怪,觉得不对劲,有一天她跟女儿说感觉家里有很多妖魔鬼怪在眼前浮现。女儿急了,把她送去某医院精神科检查,检查结果精神正常,只是有些轻度抑郁,大夫建议她来做心理咨询。
妈妈的讲述过程中,坐在一旁的女儿,脸上屡屡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她妈说:其实我就是太孤独了,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女儿这时候突然说话了:我给你请的保姆不是人吗?
她声音很大,甚至有些严厉,她妈禁不住颤抖了一下。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些不舒服。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舒服,在心里提醒自己要客观公正,先听听女儿怎么说:你觉得妈妈的状态与什么有关?
女儿说:我认为我妈纯粹是无理取闹。我哥在国外,一年回不来一次,我在北京,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还有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照顾她,我专门花钱请了保姆,平时看病也是我陪着,我妈还不知足,成天嚷嚷没人关心她,一点都不体谅我的难处。难道要我辞了工作来陪你?
最后一句话,她是转头向着她妈说的。
老太太有些气馁,小声嘀咕道:我就是孤独,我就是难受,我又不是装病。
女儿说:我跟你说了一百遍了,要像小区里其他老太太那样,每天出去锻炼,唱歌、跳舞,交朋友,把生活过得丰富一些,天天坐在家里,你不抑郁谁抑郁?
老太太说:我身体不好,腿脚也不灵便。
女儿冷笑:您身体不好?您骂人的时候力气可大了,哪里像有病的样子。我觉得我的身体还没您好呢。
她妈很无助又无辜地看着我,眼泪汪汪地说:这个家里,没有一个人理解我。
女儿不乐意了:你儿子理解你,你投奔他去呀。
老太太的嘀咕声更小了:我年纪大了,哪儿也不想去。
她女儿气哼哼地扭头不说话了。
有一次咨询,妈妈没来,女儿来了。
她说:其实我一直想跟您谈谈我自己。有好几个月了,我睡眠不好,经常哭泣,情绪不稳定,脾气很大,跟老公、孩子吵架,还跟同事吵架,心情糟透了。最近我在工作中还常常犯错,我甚至担心自己还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还有和我妈的关系,我也想跟您谈谈。
这也正是我希望了解的。在我看来,她的状态的确不太好。
她认为自己童年的快乐在6岁那一年戛然而止,那一年,她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生前很疼爱她,在他面前,她享受着小公主般的待遇,几乎要什么父亲都会满足她,一句重话也没对她说过。在她印象中,那时候妈妈比较疼爱哥哥,有时候她和哥哥闹矛盾,爸爸妈妈也容易起争执,互相指责对方偏心。
爸爸去世以后,妈妈为了儿女不受委屈,决定不再结婚。一个女人拉扯两个孩子,白天要上班,有时还要加班,她和哥哥的生活其实是很没有保障的,首先吃饭就是个问题,兄妹俩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凑合着吃,长大后她认为自己胃不太好就与此有关。
她和哥哥每天最盼望的是妈妈能准点回家,但回到家的妈妈,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脸上总是写满疲倦和厌烦,嘴里总是没好气的抱怨和指责。小时候的她,总觉得在医院里对患者亲切耐心的那个妈妈,跟回到家的这个妈妈不是同一个人。
她妈总跟孩子们念叨:你们没有爸爸了,学习一定要争气,要靠自己。
家里经济不宽裕,遇到兄妹俩都要报补习班、兴趣班,或者买衣服鞋帽的时候,妈妈明显偏向儿子:你哥学习好,不学太可惜。男孩子穿好一点,在外面才有面子。你还小,穿妈妈的旧衣服就可以了。
在女孩子最爱美的青春期,长相清秀的她却穿着妈妈的旧衣服,甚至还有哥哥的旧衣服,心里充满了自卑与自怜。但她不能说什么,因为妈妈实在太不容易了。
为了支持哥哥念书,大学毕业的她放弃考研,选择去工作挣钱,挣来的钱全部交给妈妈,用于家庭开销。
她对妈妈的怨恨是慢慢累积的。她发现,多年来无论自己为这个家做了什么,都换不来母亲的一句认可和体谅,仿佛她的付出天经地义。哥哥经济条件已经很好了,妈妈还是认为他不容易,不肯要他付出什么。
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成为母女关系恶化的导火索,那时候,她和老公想换套大点的房子,算来算去还差几十万,就想着问母亲借点钱,省得银行贷款了。没想到母亲找了各种借口回避或拖延,后来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好跟女儿承认,自己的积蓄都已悄悄给了儿子。
她的肺都快气炸了,在她看来,几乎以举家之力送哥哥出国深造,不说图哥哥的回报吧,至少他也不应该再要家里的钱了。母亲一边心安理得享受她的付出与照顾,一边最爱的却是远在天边的儿子,实在太偏心了。
多年来,这件事成为她心头的一根刺,提起来就忿忿不平:她对哥哥的付出比我多得多,凭什么现在来问我要?我累了,什么都给不了了。
在我的建议下,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是中度抑郁,比她妈妈还严重。
她妈妈知道后吓坏了,她突然发现之前她依靠的无所不能的女儿也需要关爱,这一点激发了老太太的生命活力,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从此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从之前的自我封闭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她决定为女儿做些什么,尽己所能照顾女儿。
她看心理学文章,在咨询中向我请教如何与抑郁的女儿相处,为了减轻女儿的家务负担,她每天在家做些好吃的,让保姆送到女儿家中。为了取悦女儿,她还尝试走出家门,跟邻居唠唠嗑,去附近公园散散步。
咨询中经常出现类似情况,陪同来咨询、坐在外面等候的那个人,比坐在房间里咨询的人病得更重,更需要关注和治疗,有时是夫妻,有时是父母和子女。家中有一个人抑郁了,家里其他人也容易出现抑郁,盖因家庭成员之间很容易相互暗示和影响。
在心理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人到中年的女儿爆发了很多情绪,把过去压抑的很多心结和陈年旧事拿出来跟母亲对质,对母亲各种毫不留情的指责与控诉,母女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我一度担心她的妈妈会受不了。
这个妈妈的表现出人意料,虽然她心里也有很多委屈,有时也和女儿辩解、争执,甚至暗地里痛骂,但她始终承接着女儿的情绪,吵完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依然对女儿关心备至。对于女儿,她有很深的内疚,这份内疚让她学会隐忍和反思,学会站在女儿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心情,也开始明白从前对女儿的忽略来自于她对自己的忽略,甚至轻视。
某种意义上,这个妈妈真正看到了女儿。被母亲看到并抱持住的女儿,在反复宣泄情绪和怨恨之后,也看到了母亲过往生活的不容易,看到她步入老年之后,思想并没有僵化,依然有勇气去反思,去成长。
她从中看到了母亲的爱,慢慢从心底理解、原谅了母亲。
一位来访者回老家后跟我做视频咨询,说自己刚回去几天就想回北京了,他自己对此很困惑。平时他跟父母离得远,心里还比较挂念,还没放假就着急订票回家。但每次一回到家,最初相见欢的热乎劲过去之后,他对父母又开始失望,开始各种挑剔、指责、冷漠。
用他自己的话说,所谓的回家只是形式上的,其实真正呆在家里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各种名目的聚会和应酬,让他每天都有借口逃离父母。
他真正想逃避的,是自己内心忍不住要朝向父母的攻击性。
他不敢与父母亲近,因为太多的恨意阻挡了他。
他无法痛快淋漓地向父母表达真实想法的背后,是他无法确定父母能否承接得住他的攻击,他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因为他的攻击而被破坏。说到底,他对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还是没有把握和底气。
他常常因为一些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情绪失控、暴跳如雷,父母家人还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他的每一次发作,都是一个试探。一旦父母表现出畏缩、讨好、小心翼翼甚至低三下四,强烈的内疚又会把他淹灭,他会通过很多方式去弥补这份内疚,比如为父母花钱买东西。
等到父母刚有些开心,他的内疚减轻,又忍不住开始各种发作、指责。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完全是恶性循环。
现实中,有太多人不敢表达心中的恨意,有时甚至心里越是有各种怨恨和不满,面上越表现出过分的讨好和亲热。
很多人际关系的决裂悄无声息,因为有很多情绪被压抑了:其实我很讨厌你,我很怨恨你,嫉妒你,但我没法表达出来,所以只好远离你。
恨出不来的时候,爱也出不来。
不敢表达恨意的关系,往往脆弱到不堪一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只能在感觉安全的关系里面去表达不满和愤怒,就像那对抑郁的母女,当母亲能够去包容,当女儿感觉到安全,才敢释放出她压抑已久的攻击性。被猛烈攻击的人,恰恰是攻击者认为最安全的人。
能够对质、争吵的关系,其实是很亲密的链接。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且能够用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
真正好的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在那个关系里,可以表达爱,也可以表达恨。而且表达出来之后,彼此的关系不会被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