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栏杆把吴钩看了)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栏杆把吴钩看了)词人沉沦下僚,志不得展。空抱满腹经纶,蹉跎岁月。心中忧愁苦闷不可言说,只得将豪气浓情尽向纸上抛酒。这就有了这首光耀千占的爱国词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南归以后,辛弃疾先后上《美芹十论》等奏章。详细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议,希望朝廷早日自强复国。可是,朝廷却以“讲和方定”这个不光彩的借口,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辛弃疾少年时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艰苦奋战,志在恢复。失败后,毅然率耿京余部渡淮南投,希望辅助朝廷早日光复旧土,完成汉民族一统大业。他以世无伦比的雄才大略,多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兼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满心热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可是却一次次地失望。自他南归以来,主和派长期当权。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满足于一勺西湖之水,对主战派的臣僚不加重用。辛弃疾是最坚决的主战派,又加上他是“归顺”的臣民。心胸极端褊狭的朝廷对他更是一贯压抑排
解析: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辛弃疾少年时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艰苦奋战,志在恢复。失败后,毅然率耿京余部渡淮南投,希望辅助朝廷早日光复旧土,完成汉民族一统大业。他以世无伦比的雄才大略,多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兼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满心热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可是却一次次地失望。
自他南归以来,主和派长期当权。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满足于一勺西湖之水,对主战派的臣僚不加重用。辛弃疾是最坚决的主战派,又加上他是“归顺”的臣民。心胸极端褊狭的朝廷对他更是一贯压抑排挤。
南归以后,辛弃疾先后上《美芹十论》等奏章。详细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议,希望朝廷早日自强复国。可是,朝廷却以“讲和方定”这个不光彩的借口,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
词人沉沦下僚,志不得展。空抱满腹经纶,蹉跎岁月。心中忧愁苦闷不可言说,只得将豪气浓情尽向纸上抛酒。这就有了这首光耀千占的爱国词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此词具体的写作年代,有几种说法。最流行的两种是:
一: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词人任建康府通判时作。
二: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词人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作。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以词中有“树犹如此”语,且多牢骚愤激之气。定在淳熙元年,较为准确。
词题为《登建康赏心亭》 说明此词是一首登临之作。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载:“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 下临秦淮,极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可见,赏心亭是个风景佳胜的去处。
词人登高望远,广袤的天空便呈现在眼前了。词便从这里起笔,“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长江中下游在战国时属楚,所以说“楚天”。江南多雨雾,只有秋天天清地旷,秋高气爽,可一骋目力。
词人交代登楼的时间是秋天。所以他见到了如许开阔的天地。首句说天高地迥,视野开阔,一目千里。此时秋气肃杀,万木凋零。“千里”造境阔大,“清秋”造境苍凉。寥寥数字,秋意满纸。
但作者尚嫌不足,次句又重复一遍“千里清秋”的意思,即“秋”无际。不过他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交换着手法,加强此词悲壮苍凉之气。“秋无际”是从“水随天去”中见出的。这里的水是指长江水。“水随天去”,把读者的目光顺着江流带到水天相接、一片苍茫的境界。并且延伸到词人描绘的画面之外。这不是“秋无际”了么?
江水素来可象征人的愁绪。“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浩浩春江比愁思。这里则以浩渺无尽的秋江比无边无际的悲愁。
这两句为词人的抒情创造了典型的环境。为全词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气氛笼罩下,词人所作何事?有何感受?他心情怎样?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他把目光从茫茫江天转向那远山。发现它们十分秀美,如美人装饰用的碧玉簪, 又如她们头上挽起的螺形发髻。可是美丽的远山却好象含着深愁沉恨,使词人也受到它们这种情绪的深深感染。
这些远山已变成了活生生的有情之物。显然,词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远山是指沦陷异族的江北的山。词人想到江北的父老兄弟姐妹,正忍受着亡国奴的耻辱,不禁愁恨塞胸。
一个词人总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辛弃疾以含愁蓄恨的目光眺望沦陷的远山,以至本来无情的山变得有情了。有情的景与有情的人之间于是交互感染,感情愈见深浓。这里词人没有作宇宙茫茫、人生短暂之类的感叹。他悲愁时的情绪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想要说的是什么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从远处收回悲愁的目光,看着楼头落日。听着一声声凄厉的孤雁的哀鸣,想到自己飘零一生,不禁悲从中来。
落日断鸿是常见的意象,有着特定的涵义。“落日”即是说日薄西山,常象征国运的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常象征游子的孤独。这里也正是这个意思。
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腐朽淫奢,国势衰微,正如衔山的落日。词人为了抗金大业,早就抛却了家园。原欲以南宋为故国,江南为家乡。料不到竟屡遭排挤,落魄不堪。竟真的成了“游子”。
他的孤独无伴正如失群之雁。“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三句描绘景物人物,创造了一个苍凉凄清的浑融境界。可与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比美。
接着词人把镜头对准“江南游子”(即词人自己)。描绘了他的外部动作和心理活动。“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一种弯刀。词人看刀抚剑,是希望用它沙场立功,恢复家乡故土。拍遍栏杆是他心有郁郁不平、深愁大恨而无可言说的表示。“无人会、登临意”。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
至此,词人一直没有明白说出他想的是什么。上片只一味写景,景中寓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词人想说的话,这无人能解会的登临之意,在下片中通过一连串的典故,曲折紫回地传达了出来。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当年张翰(字季鹰)见西风起,想到家乡美味的鲈鱼,便弃官归家。可我辛弃疾家在何处?我是无家可归了!张季鹰为了一已之私,抛却当时已摇摇欲坠的晋朝,时人谓之见机。可我辛弃疾能效法这样的人吗?“休说”二字,表达了词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决态度。
“求田间含,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当年许汜被雄图大志的刘备一顿痛斥,只因为他以国士之名,竟不以君国为怀,却去做惬意的富家翁。这三句承前面的语气说,即使我去做富家翁,也怕没有面目去见刘备那样的人。实际是说,假如我真的做了富家翁,我就辜负了平生远大的志向。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仍然与前文意脉贯通。我既已决定不去“求田问舍”,就该积极用世。可是仕途坎坷,蹭蹬难进。流年似水 壮志难酬。时代的凄风苦雨加上个人的辛酸身世,给人无限优愁。可惜的是,时光在忧愁中白白地流走了。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真于我心有戚戚焉。
前面词人三次用典。描写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昆曲云“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到此伤心处,英雄如何不下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有什么人可以代为唤取红巾翠袖,擦拭我失意英雄的眼泪呢。言下之意,我心头积郁难解,却没有人能给我以慰藉。这里照应“无人会,登临意”二句。再次感叹自身的孤独苦闷,感情十分沉郁。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云:“辛稼轩 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词话》)。
这首词可为代表。上片开头“发端浩荡”,其意境情绪笼罩全篇,可谓气魄雄大。下片抒情言志,曲折婉蜒,感情深厚。笔势腾挪变化,可谓意境沉郁。
这首词雄浑沉郁中又见顿挫。上片“玉螺”之“献愁供恨”,从“远目”中见:“江南游子”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两句后出现,都用倒卷之笔,读来抑扬顿挫 平添情味。
——原创解析/大翼凌云
2019年6月24日于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