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提供患者术后康复的信息和相关资料;1. 教导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内容包括:相关的肌力练习、关节活动练习、平衡练习等详细解说,请参考相关章节。一术前的康复目标是什么?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の康复计划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人工膝关节置的假体置换类型多样,每位患者又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方案,需要康复治疗师及骨科手术医师的充分沟通后,方能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计划。

以下,仅提供一般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康复过程。请务必听取您的骨科手术医师及康复治疗师的意见,再考虑施行,切勿贸然自行尝试。

相关的肌力练习、关节活动练习、平衡练习等详细解说,请参考相关章节。

术前的康复目标是什么?

1. 教导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内容包括:

  1. 提供患者术后康复的信息和相关资料;

  2. 大致介绍术后1天~3天内容 如:康复床上活动及基本体位转移技巧;

  3. 经由医嘱建议使用术后持续性被动关节活动器的讲解;

  4. 与患者解说术后的治疗应注意事项。

2.了解患者术前的身体状态,以此依据制定术后的康复计划。其身体状态包含:病史、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耐力及术前的活动能力等。

3.学习使用行走辅助工具。

患者在施行手术后,往往因伤口肿胀疼痛,而影响行走学习。术前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快回归独自自主的生活。其项目如下:

  1. 确保患者有足够的躯干及上肢肌力能使用辅具;

  2. 指导如何使用辅助工具(助行器,手杖);

  3. 指导正确的行走方式( 两点步、三点步、四点步行走)。

术后第一阶段(术后第1天 ~ 3天)的康复目标及治疗措施是什么?

手术后肢体会产生肿胀、伤口处疼痛难忍,而肌肉为保护受伤区域而过度紧绷;同时,患者通常因为害怕肢体活动造成伤口破裂,及关节不稳固,而不活动肢体,更容易造成肌肉的萎缩及僵硬。

本阶段的康复目标:

  1. 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轻疼痛;

  2. 预防肌肉僵硬及萎缩,膝关节屈曲挛缩;

  3.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学习肌肉收缩的感觉。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

治疗措施:

冰敷 15分钟/ 次,每2小时 一次。夜间暂停,勿影响休息。

测量健侧和患侧髌骨中点周径、髌上缘以上15cm 处大腿围度、髌下缘15cm 处小腿围度,以供日后监测肿胀情况。

休息时,将患肢摆放于伸直位,小腿及足跟垫于枕头上,膝关节下空出, 抬高患肢 降低水肿及预防术后伸膝障碍。但此时不建议加上重物。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做踝关节活动。 5 分钟/ 组,1 组/ 小时。此练习对于患肢预防、消除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

学习肌肉收缩感觉,预防肌肉萎缩。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臀大肌等长收缩活动及腘绳肌等长收缩活动。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

根据情况使用「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机器」调节至最慢速度,逐渐缓慢增加屈曲角度,以无明显疼痛为宜,一个循环至少1分钟。并在屈曲最大角度处保持5~10秒 20分钟~30分钟/次 1次/日。

术后第二阶段(4天~2周)的康复项目及康复目标是什么?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鼓励病患减少卧床时间,增进日常活动能力,并可使用辅助器具能短距离行走。

治疗目标:

持续上阶段目标;

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鼓励坐起

增加关节活动度达 0°~90°;

增进患肢的肌肉力量由等级II逐渐训练至等级III;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4)

增加患者转位及活动的能力;

在手术医师的同意下,进行患肢部分负重练习。

治疗措施:

持续上阶段之治疗措施;

开始床上坐位,不可长时间卧床,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针对于肌肉容易紧张,无法执行良好的主动膝关节活动运动者,可持续使用被动关节活动机器,逐渐使膝关节活动角度至90°;

关节活动练习: 床边垂腿活动、坐位抱膝活动、仰卧膝关节伸直活动。

髌骨松动术: 每方向5 次~ 10 次,2 ~ 3 次/ 日;

肌力练习: 小腿抗阻伸膝活动下肢滑行活动、坐位抗阻伸膝活动、坐位垂腿勾脚活动。在协助下,使用助行器或扶着稳固的椅子练习站姿直抬腿活动 站姿侧抬腿活动及站姿后抬腿活动。强度及数量应以不增加疼痛为原则,根据病况缓步增加练习项目及次数。每个动作维持6秒 ~ 10秒,15 个~ 20 个/ 组, 2 组~ 3 组/ 天;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5)

负重训练: 在骨科医师的同意下,执行部分负重。保护下使用助行器。借助上肢的力量,在微痛范围内部分负重站立。1次~2次/日,5分钟/次;

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或双拐,部份负重下行走;

指导如何独立上下床、坐椅子、使用马桶等;

冰敷改为运动后或感觉患部发热时使用。

术后第三阶段(2周~4周)的康复项目及康复目标是什么?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的康复目标在持续增强患肢的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提昇患肢负重能力及增加使用辅助器具之移行距离。

康复目标:

  1. 持续改善关节活动度;主动关节活动度达0-90度。

  2. 提升肌肉力量及耐力,患侧肌力达3~4级;

  3. 增进患侧肢体的柔韧度;

  4. 增进患侧的负重能力,及行走的平衡稳定能力;

  5. 练习后继续使用冰敷治疗。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6)

治疗措施:

关节活动练习:持续上阶段的练习,并逐渐增加角度及次数。可增加仰卧位滑墙活动。

肌力练习:持续上阶段练习,在协助下,开始进行卧位直抬腿活动 卧位侧抬腿活动,卧位后抬腿活动的肌肉力量的练习及俯卧屈膝活动。并逐渐增加强度及次数;可增加静蹲练习。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7)

高座位功率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10 ~ 15 分钟/ 次,1 ~ 2 次/ 日。

伸展练习:后侧肌群伸展活动。

平衡及负重训练:扶持助行器下练习左右向负重训练活动、前后向负重训练活动。为之后能脱离助行器或双拐坐准备。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8)

患肢可负重50% 以上时,可以将助行器换为拐杖。每天下地、行走时间逐渐增加,再不增加患肢的疼痛下,每2天~3天 增加5分钟 的行走时间。不要突然增加较多时间,以免引起患肢肿胀。

步态训练:持辅助器具行走时,务求上身直立,双脚跨步长接近,身体晃动少。倘若患者无法达到要求,需由康复治疗师评估影响因子,给予针对性练习方案。

术后第四阶段(4周~6周)的康复项目及康复目标是什么?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持续提升患肢的负重能力,并为下阶段脱离辅助器具做准备。

康复目标: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9)

  1. 持续改善关节活动度,主动关节活动度大于100度。

  2. 提升肌肉力量及耐力,患侧肌力达4~5级;

  3. 增进患侧肢体的柔韧度;

  4. 增进患侧的负重能力,及行走的平衡稳定能力;

  5. 进行上下楼梯练习

  6. 练习后继续使用冰敷治疗。

治疗措施:

  1. 持续上阶段的肌力练习,可增加垫脚尖训练活动及静蹲训练活动。

  2. 持续上阶段之关节活动练习

  3. 功率自行车练习,可根据病患状态,不疼痛的前提下降低座椅。轻负荷至中负荷,10分钟~30分钟/次,1次~2次/日;

  4. 上下楼梯练习活动:从10cm 高的台阶开始,逐渐加高台阶高度。如果存在摇摆步态或疼痛,则避免上下楼梯训练。患肢恢复足够肌力或良好控制时, 才能在爬楼梯时双腿交替。

  5. 当患肢能承受身体50% 重量时,则可考虑使用拐杖行走;

  6. 平衡及负重训练:持续上阶段之活动,并可增加患肢踩球训练活动。

  7. 步态练习:同上阶段。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0)

术后第五阶段(6周 ~ 12周)的康复目标及治疗措施是什么?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患者脱离辅助器具行走,并能执行功能性活动,如: 上下楼梯、蹲站等。并强调平衡及协调能力。

阶段目标:

  1. 主动关节活动度可约达115°,需注意假体的屈曲现象。

  2. 增加下肢肌力耐力,肌力达5 级;

  3. 达到无辅助用具情况下,且在室外独立行走10分钟~20分钟;

  4. 脱离辅助器,行走步态渐趋正常;

  5. 增加关节的稳定性,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性。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1)

治疗措施:

  1. 关节活动练习及伸展练习:持续上阶段的练习,并逐渐增加角度及次数;

  2. 肌力及肌耐力练习:持续上阶段练习,并逐渐增加强度及次数。在保护下进行全蹲训练活动;

  3. 上下楼梯练习活动;

  4. 平衡训练:可增加平衡板训练活动、弹力带训练活动。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2)

术后第六阶段(12周 之后) 的康复目标及治疗措施是什么?

当术后到12周 时,康复目标为回归职场角色或可从事体育休闲活动。此时, 需根据个人的需求设计具个性化及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及活动。一般而言,回归职场的功能性活动可能包括:长距离行走、坐到站、 持续将物品抬起放下、推拉重物、半蹲 、跪蹲等。从事体育休闲活动则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着重于不同的动作协调训练。

治疗目标:

  1. 增加膝关节控制能力,肢体离心收缩能力;

  2. 增进心肺适应能力 ;

  3. 增进功能性活动能力。例如:达到无辅助用具情况下,较长距离独立行走;上下台阶15cm ~ 20cm 高度的能力;

  4. 步态接近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完全自理。

治疗措施:

  1. 肌力及耐力训练:同上阶段,根据需要增加难度。

  2. 平衡功能训练:同上阶段,根据需要增加难度。

  3. 心肺适应能力训练:建议可骑乘功率自行车,中负荷,一周三次,30 分钟/ 次。

  4. 功能性活动训练:根据康复师评估,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活动。

  5. 步态训练:持单拐或无辅具行走时,务求上身直立,双脚跨步长接近, 身体晃动少。倘若患者无法达到要求,需由康复治疗师评估影响因子,给予针对性练习方案。如果存在摇摆步态,则避免无辅助用具下独立行走,以免形成异常步态,增加纠正难度。

注意事项:
  1. 所有的活动,在术后第一次执行时,都需控制时间。避免一开始就过长时间,需根据自行状况,逐步、逐次的增加时间及难度;并且,避免在疼痛下进行。

  2. 不论是回归职场角色或是从事体育活动,都需要足够的平衡能力、肌力、耐力等等。因此,持续地、甚至更进一步的康复相关之肌力训练、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是必要的。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3)

人工膝关节置换后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一)为什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因肿胀疼痛、组织粘连、关节挛缩、肌肉萎缩, 甚至心理方面的因素,都可影响膝关节活动度。倘若不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膝关节的活动度将会受限,从而影响膝关节活动度。一般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膝关节无法伸直,影响患者行走、跑跳等能力; 膝关节弯曲角度不足,影响患者上下楼梯、下蹲等功能。因此,术后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重建患者膝关节功能,满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需求。

(二)人工膝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原则是什么?

一般而言,倘若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顺利。术后第1d,即可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关节活动角度,会因为假体种类而不同。因此, 须事先了解假体的活动范围。

随着病情的逐渐恢复,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角度可逐渐加大。当患者达到一定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时,可加入辅助主动及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目的在于, 使患者产生能有自主达到足够关节活动度的能力。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治疗上,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计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方能达到效果。

此外,练习膝关节的活动度之前,通常都会先做髌骨的松动术,这样再屈伸膝关节,效果才能更好,疼痛和危险性也会更低。

(三)怎样进行髌骨活动?

股四头肌向下合并形成肌腱跨过髌骨,形成髌骨韧带止于胫骨粗隆,当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如果髌骨活动度受限时,导致股四头肌被过度拉伸,从而加重疼痛影响关节活动度,反复拉扯会造成髌腱拉伤。因此,我们在做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先进行髌骨活动。髌骨活动有两种:一种是,患者主动进行髌骨活动,患者自己做绷紧股四头肌维持30秒之后,放松使髌骨上下移动。这种方法方便,可以随时做;另一种是,辅助下进行髌骨活动,也就是髌骨松动术。患者取仰卧位,在膝关节底下垫一枕头屈曲约30°,当膝关节屈曲约30°是股四头肌紧张程度最小,能充分的活动髌骨。治疗者手握住髌骨,上下左右活动,在每个位置停留30秒。从而达到松动髌骨的目的。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4)

(四)持续被动关节活动机器的作用是什么?

持续被动关节活动机器,可以提供持续且稳定的力量活动,使关节于特定角度内缓慢活动,常用于术后急性期的患者。其作用为: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复原,减少关节僵硬及周围组织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等。有利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五)康复治疗师怎么样为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早期的膝关节被动屈曲活动,可以有效的预防由于制动或活动减少而导致的关节僵硬,从而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及灵活性。

坐姿膝关节屈曲活动:患者坐于床边,患肢垂于床缘。康复治疗师一手(固定手)至于大腿后侧末端,稳定膝关节,并以此为支点; 一手(施力手)置于小腿。然后施力手再缓慢出力使小腿向内推动,使膝关节屈曲角度逐渐增大。推动速度宜缓,达到患者膝关节微痛治疗师感到组织紧绷时维持15-20秒。待患者肌肉感觉放松方可再逐渐推进。倘若股四头肌紧张,不能放松影响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度前可以让患者做抵抗施力手向前踢的动作, 目的使股四头肌疲劳后放松。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5)

俯卧膝关节屈曲活动:当膝关节屈曲角度超过90°后,可使用此法。患者俯卧,双腿平放,患肢膝关节弯曲。康复治疗师的固定手置于大腿后侧靠近腘窝处,施力手置于小腿远端,靠近脚踝处,施力手缓慢出力使小腿向大腿后侧靠近,并提示患者放松,不要抵抗, 膝关节屈曲角度逐渐增加。推动速度宜缓,达到患者膝关节微痛治疗师感到组织紧绷时维持15-20秒。待患者肌肉感觉放松方可再逐渐推进。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6)

膝关节伸直活动:坐位或者仰卧位,脚踝处垫高,使小腿及膝关节下方完全空出,完全放松肌肉,治疗师站于患者患侧,双手压住膝关节两侧,一手固定大腿远端,另一手固定小腿近端,缓慢向下施力使膝关节伸直,直到膝关节后方有牵拉感保持数分钟。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7)

(六)如何进行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训练?

床边垂腿活动:患者坐在床边,健肢搭在患肢小腿,患肢放松并随着肢体的重量缓慢地将小腿向下放,以增加膝关节活动角度,当患肢自然下垂到最大角度后,健肢缓慢施加压力,速度不宜过快,过快容易引起肌肉紧张,产生疼痛,影响关节活动度,因此缓慢的达到患者膝关节微痛的最大角度维持20秒,待疼痛缓解后,可在加一点压力。

坐位抱膝活动:坐在床上 用双手扶住小腿,将小腿向身体方向拉动,直到膝关节无法再弯曲,患者膝关节微痛维持20秒,使组织在适当拉力下逐渐拉长,避免反复屈伸,引起肿胀。待感觉肌肉放松及疼痛感减缓后方可再向身体拉动。整个过程患侧臀部都不应该离开床面。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8)

仰卧位滑墙训练:患者仰卧位将患肢足跟紧贴于墙面,缓慢的向下滑行, 直到膝关节无法弯曲,有疼痛感维持20秒 待感觉肌肉放松及疼痛感减缓后可再向下滑行少许。整个过程患侧臀部都不应该离开床面。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19)

仰卧膝关节伸直活动:坐位或者仰卧位 即脚踝处垫高,使小腿及膝关节下方完全空出,完全放松肌肉,靠肢体自重自然下垂,保持数分钟,必要时, 可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0)

俯卧悬吊活动:俯卧位,膝关节以下小腿部分悬空于床外,踝关节处加沙袋等重物为负荷,肌肉完全放松,自然下垂,保持10min。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1)

后侧肌群伸展活动:此动作为病患主动之膝关节伸展活动。仰卧,把毛巾绕过足部,再以双手抓住毛巾,患者使力将脚朝向天花板推,此时足部背屈,膝盖打直;并使用双手把脚向头的方向拉动。此时大腿后侧与小腿后侧均会感觉到紧绷。每个动作维持6~10秒,10个~15个/组,2组~3组/天。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肌肉力量的训练

(一)为什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进行肌力训练?

肌肉,包附在关节的外面,以主动收缩的方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产生肢体活动。当肌肉力量缺乏时,容易造成关节稳定度不足、肢体活动困难,进而使生活质量下降。

肌力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之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可防止组织黏连与挛缩,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增强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 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最终恢复膝关节日常活动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肌力训练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另外可防止下肢深层静脉血栓。后期的肌力训练: 如训练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则有助于恢复和强化膝关节活动及控制能力。

(二)肌力训练的原则是什么?

术后早期肌力练习,主要以等长收缩训练为主。主要目的:维持肌力,并通过肌泵作用,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关节肿胀和关节腔积液;术后关节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后,可以逐渐开始执行等张肌力训练、抗阻肌力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等,以期获得肌力增长。肌力主要以渐进性及不引起手术及相应部位疼痛为原则,另需注意以下几点,才不至于达不到目标,又造成伤害。

  1. 超负荷原则:训练的负荷,需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能力,以促进身体产生适应效果。超负荷的方式可以为:增加阻力、反复次数、每组次数、增加运动项目及减少休息时间。

  2. 渐进式负荷:在训练过程中,需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力状态下的训练,不能达到增加肌力的目的。由于在训练期间,肌力会随训练逐渐增加,因此,需调整每日根据患者状态的负荷量。阻力的选择上,可使用自身肢体的重量或者是外加的阻力,阻力的大小上,需确保在个人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施加阻力。

  3. 特殊性,不同的身体疾患以及手术治疗方式,术后的肌力训练计划,皆有所不同。一个完整的肌力训练计划,需标明每个训练的强度与次数。强度愈大,则越着重于肌肉力量的强化;次数愈多,则愈着重于肌肉耐力的增长。病患早期恢复,主要以恢复其耐力为主,因此,应避免过大阻力造成的伤害。

  4. 适度劳累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但是,过于疲劳,例如,因训练导致身体酸痛无力、患部疼痛等,则不但会影响训练效果,更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对于肌力训练而言,在执行肌力训练间,所谓的适度疲劳,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基本状态有所不同,包括:年龄、身体健康状态、日常活动习惯等等。患者倘若动作的速度逐渐减慢、运动幅度降低、协调下降、肌肉出力处些微酸感或患者主诉疲劳等,就以表示患者已出现疲劳现象,不应再强求患者持续练习,使之过度疲劳。

(三)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怎样进行肌力训练?

训练的进行方式,需考虑病患本身的年龄、身体状态等多方因素,再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术后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训练方式 。

术后1天 ~ 3天,以等长肌力训练为主;术后3天 ~ 2周,根据病患的能力, 给予等张或抗阻性肌力训练;术后4周 后,则需开始加强负重及肌力协调能力。

部份的肌力训练说明如下:

1.踝关节活动

坐床上,腿伸直,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地勾脚尖(向上勾脚)和绷脚尖(向下踩),5 分钟/ 组,1 组/ 小时。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3)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

仰卧位或坐位,患膝伸直或微曲,垫枕头或毛巾或用手至于膝下 前侧肌肉用力绷劲 大腿用力向下压,一般保持6 ~ 10秒,15 ~ 20 次/ 组。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前侧肌群肌力,即锻炼股四头肌。

3.腘绳肌等长收缩活动

仰卧位或坐位,患膝微曲,足跟不离开床面,小腿大腿后侧肌群用力绷劲,一般保持6~10秒,15~20次/组,限制在微痛范围内。即锻炼腘绳肌,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4)

4.小腿抗重伸直活动

仰卧位,患膝伸直,大腿不离开床面,小腿用力向上勾起至足跟离床面10cm~15cm。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前侧肌群肌力,锻炼伸膝肌群股四头肌内侧头,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一般在极限处保持6~10秒,15~20次/组。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5)

5.脚跟滑行活动

仰卧位或坐位,患膝伸直,先屈髋屈膝到伸髋伸膝来回滑动。此运动主要用于锻炼髋膝关节活动度练习。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6)

6. 坐位抗阻伸膝活动

坐位,屈膝小腿自然下垂于床外,踝关节处系一弹力带一端,弹力带另一端固定于某处,伸膝向前用力牵拉弹力带,一般在极限处保持6 ~ 10 秒, 15 ~ 20 次/ 组。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前侧肌群肌力, 即锻炼股四头肌,提高下肢蹬踏力量,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或者使用沙袋为负荷采用以上姿势练习,可取得同样练习效果。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7)

7.坐位垂腿勾脚练习

坐床边,双小腿自然下垂于床外,(床必须足够高,使练习中脚跟及重物不接触地面),将沙袋等重物挂在脚踝,抗重物阻力完成向后勾脚,一般在极限处保持6秒, 15 ~ 20 次/ 组。或者使用弹力带为负荷采用以上姿势练习,可取得同样练习效果。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8)

8. 站位直抬腿活动

站位,双手可扶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关节,将患肢尽量向前抬高,在最高处维持6秒,15 ~ 20 次/ 组。

9. 站位侧抬腿活动

(1)站位侧抬腿内收肌力练习活动

站位,双手可扶持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关节,将患肢尽量向内侧抬高,在最高处维持6秒,15~20次/组。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29)

(2)站位侧抬腿外展肌力练习活动

站位,双手可扶持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关节,将患肢尽量向外侧抬高,在最高处维持6秒,15~20次/组。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0)

10.站位后抬腿活动

站位,双手可扶持椅子或助行器,伸直膝关节,将患肢尽量向后侧抬高,在最高处维持6秒,15~20次/组。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1)

11.卧位直抬腿活动

仰卧位,尽可能伸直膝关节,直腿抬起至足跟离床面10cm ~ 15cm 处, 每个动作维持6秒,15 ~ 20 次/ 组,力量增强后可在踝关节处加沙袋或弹力带为负荷,以强化练习。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前侧肌群,锻炼股四头肌及屈髋肌肉, 提高髋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2)

12.卧位侧抬腿内收肌力练习活动

(1)卧位侧抬腿内收肌力练习活动

患侧卧位 ,伸膝向上,直腿侧抬,保持6秒,20 次/ 组,力量增强后,可在踝关节处加沙袋或弹力带为负荷,以强化练习。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内侧肌群肌力,锻炼内收肌,提高膝关节内侧方向稳定性及髋内收控制能力。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3)

(2)卧位侧抬腿外展肌力练习活动

健侧卧位 ,伸膝向上侧,直腿侧抬保持6秒,20次/组,力量增强后,可在踝关节处加沙袋或弹力带为负荷,以强化练习。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外侧肌群肌力,锻炼外展肌,提高膝关节外侧方向稳定性及髋外展控制能力。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4)

13.卧位后抬腿活动

俯卧位,尽量伸直膝关节,直腿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cm,保持6秒,20次/组,力量增强后,可在踝关节处加沙袋或弹力带为负荷,以强化练习。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后侧肌群及伸髋肌力,锻炼腘绳肌及臀大肌等,提高髋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14.俯卧屈膝腿活动

俯卧位,患侧大腿不离开床面,小腿用力向后勾起,至足尖离床面10cm~15cm。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后侧肌群肌力,锻炼屈膝肌群腘绳肌,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5)

15.垫脚尖训练活动

双足分立与肩同宽,脚尖站立,保持6秒,20 次/ 组。此练习主要锻炼小腿三头肌,提高踝关节蹬踏力量,控制能力及前后向稳定性。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6)

16.静蹲训练活动

上体正直,靠墙站立,双足与肩同宽,足尖及膝关节正向前方,左右腿均匀分配体重,缓慢下蹲至无痛角度。膝屈至90°内,无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10 ~ 30秒,10 次/ 组。此练习主要加强大腿前侧肌群肌力,锻炼股四头肌, 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骨科术后康复指南第2版(骨科术后指南膝二)(37)

注意事项:
  1. 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发生心血管问题;对有心血管问题的高危患者,尤要加强预防措施。

  2. 患者若发生局部的不适、疼痛、痉挛等局部肌肉疲劳现象,和全身不适等全身疲劳现象时,应及时报告,以减少训练所致的肌肉疼痛。

  3. 对一些特殊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疾病和心肺功能障碍疾病,要特别注意运动量。

  4. 训练中应有3分钟~4分钟休息恢复期。

  5. 注意避免过度工作或过度训练现象。

  6. 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替代运动。

★(好文章要转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进入骨事汇微商城,更多精彩等着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