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这样的设计,将剧本中人物的悲伤和悲剧,消失殆尽,造成了剧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故事就是故事的感觉,让完全了解到故事的人们,可以用一种上帝的全知眼光来俯视他们的悲剧产生一种悲悯之心、在这样的悲悯下,剧中人的一切矛盾都消失了。让观众以一种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得到更高意义的清醒。可是,最有意思的其实是结局。戏剧的结尾,原本无辜的年轻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直接让结尾从一个一般的伦理纠葛升华为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在曹禺的结尾,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尾声”‘: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和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人,一个是繁漪,一个是侍萍,有一天一个孤寂的老人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却彼此相顾无言。这一幕,被一对姐弟看到,听其他人谈起了这桩往事。这样的设计有何寓意?以及,侍萍的儿子鲁大海的悲剧。他的身份十分的明显,就是一个力气活的工人,可是这样的身份有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名字

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曾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人们对剧中人伦混乱的关系十分新奇。然而,这部剧情跌宕起伏的电影,其实改编自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雷雨》,他在文学界和鲁迅齐名,还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那他为何能够有这么高的赞誉呢?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1)

首先,自然是因为《雷雨》的优秀。它作为我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曹禺的剧本在一天的时间内,用周家客厅和鲁家客房描写两个场景,集中表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矛盾和纠葛。以周朴园对侍女侍萍始乱终弃为主线,以繁漪和周家长子的恋爱故事为副线,写了四个爱情悲剧。只是,仅仅是爱情悲剧,就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吗?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2)

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个爱情悲剧的背后,有深刻的含义。周朴园为何能到侍萍始乱终弃?因为,周朴园的身份是封建家长,在之前他的身份比侍女萍高,而侍萍之所以被抛弃也只能忍气吞声,就是因为自己是下层的妇女。所以,侍萍被抛弃,是下层妇女被抛弃的悲剧。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3)

而繁漪呢?她和侍萍相比,身份要高得多,为何要和自己的继子谈恋爱呢?因为周公馆是个压抑的环境,周朴园是个压抑的丈夫,而繁漪是个具有原始野性的女性,她说自己在周公馆“简直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压抑让她有了巨大的精神痛苦,需要有更大的发泄点,很显然,和继子周萍的恋爱就是这样的发泄点,因为这样的恋爱是禁忌的,是非理性的。可见,身份高的繁漪也没有多大的自由,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上层妇女被压抑的悲剧。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4)

以及,侍萍的儿子鲁大海的悲剧。他的身份十分的明显,就是一个力气活的工人,可是这样的身份有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名字“劳动者”,他的行为是带有很大的时代特色的,那就是“反抗”,反抗的对象是周朴园,而周朴园的身份让鲁大海的行为带有了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压迫的意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完美结合。只不过,最后,鲁大海也失败了,这是反抗的失败。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5)

还有就是四凤和周萍之间的爱情悲剧。真应了“有情人终成兄妹”的烂梗,可是这样的悲剧根源,是他们自己吗?并不是,根源是上一辈的爱恨,给他们带来的血缘纠葛,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始乱终弃,都是因为周朴园封建大家长、资产阶级家长的身份。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6)

周萍为了解脱和繁漪的不正当关系,利用了四凤,想用一个新的感情来洗涤自己。繁漪抓住周萍不放手,想要救起自己。侍萍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蹈覆辙,不希望她走上自己的老路,怕自己的女儿被抛弃。周朴园又抓住了侍萍,希望借助她的理智,来结束一切,维护周公馆的秩序。如此一来,所有的人之间都有了关系,人们互相挣扎着。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7)

可是,最有意思的其实是结局。戏剧的结尾,原本无辜的年轻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直接让结尾从一个一般的伦理纠葛升华为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在曹禺的结尾,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尾声”‘: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和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人,一个是繁漪,一个是侍萍,有一天一个孤寂的老人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却彼此相顾无言。这一幕,被一对姐弟看到,听其他人谈起了这桩往事。这样的设计有何寓意?

曹禺最著名的代表作(曹禺为何能和鲁迅齐名)(8)

这样的设计,将剧本中人物的悲伤和悲剧,消失殆尽,造成了剧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故事就是故事的感觉,让完全了解到故事的人们,可以用一种上帝的全知眼光来俯视他们的悲剧产生一种悲悯之心、在这样的悲悯下,剧中人的一切矛盾都消失了。让观众以一种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得到更高意义的清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