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
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何香凝1972年,何香凝女士在去世之前,也恳请老友周总理为其实施土葬,最后也得偿所愿。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里,大部分的人们依旧坚持土葬,在党内也有一些老革命家们坚持土葬。毛主席和周总理例如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成员任弼时,开国上将许世友,都因为自身杰出的贡献,被党中央酌情同意土葬。
儒家十三经之一《周礼》中有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千百年来,“入土为安”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百姓。
过去,帝王为了在死后永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会在墓葬坑里安置许多奢华的陪葬品,而平民百姓,则一无所求,只遵循“从土里生长,再回到土里去”,只是这一丧葬制度,在建国后便不再受到推崇。
1956年4月,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人,带头签署了“火葬倡导书”,从此以后,火葬制度便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行。
但因为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关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各地方推行得十分缓慢。
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里,大部分的人们依旧坚持土葬,在党内也有一些老革命家们坚持土葬。
毛主席和周总理
例如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成员任弼时,开国上将许世友,都因为自身杰出的贡献,被党中央酌情同意土葬。
1972年,何香凝女士在去世之前,也恳请老友周总理为其实施土葬,最后也得偿所愿。
何香凝
那么,何香凝女士又是何许人也?她是如何与周恩来总理相识的?周总理为何一面推行丧葬制度改革,又一面为其“搞特殊”呢?
桀骜不驯女豪杰,风风火火干革命光绪四年,何香凝出生在一个香港富商的家庭,其手足11人中,仅有3个兄弟,使得家族总是觉得何家人丁不够“兴旺”,将来能担起何家大业者少之又少。
长大后的何香凝对此十分不忿道:“女儿一样能够继承家业,一样可以干大事”。
何香凝
家婆听罢,赶紧上前捂住她的嘴,唯恐她“不知天高地厚”的发言,让旁人听了去,再为家族蒙羞。
想来生长在晚清时代的大小姐,不管家中条件是否优渥,也需要谨遵老祖宗遗训“妇人有三从四德之义”。
何香凝7岁那年,父亲在家中为兄长们办了私塾,还请来了教国学的先生,她吵着嚷着也要读书,却被父亲强行拎进了屋里。
“女儿家读什么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莫要影响哥哥们的学业”,父亲一句话,呛到何香凝目瞪口呆,自此以后,她便偷偷读书认字,实在看不懂的就请教哥哥帮忙。
何香凝
一日清晨,何香凝睡得正香,迷迷糊糊中看见母亲拿着白布正在缠她的脚,吓得她一股脑地从床上弹坐起来。
因为身单力薄,拗不过母亲,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脚指头,被白布条紧紧地勒在掌心。
那一天,她心神不宁,如履针毡,为了解放自己双脚,只能趁着夜晚睡觉时偷拿剪刀拆开白布条。
没承想,第二天被母亲发现后,又将其缠得更紧了…
于是,何香凝便与母亲开启了你缠我拆,你追我跑的相处模式,像这样来来回回相持了数十个回合后,何香凝的母亲彻底“完败”,也彻底放弃了他们为何香凝编织的“淑女梦”。
就这样,成年后的何香凝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脚丫头”,其父母既看不惯她的“放浪形骸”,又担心她在香港嫁不出去。
可“尖屁股坐石臼”,总能对上眼,旧时代看不上的大脚女性,也能碰上好她“这口”的人。
当时正在香港皇仁书院读书的廖仲恺先生,正大肆宣扬,要讨一个没裹脚的女人做媳妇!这下可把何父高兴坏了。
他赶紧托人去廖家说媒,并极力向其推荐自家的“大脚女儿”,又唯恐媒人说得不好,廖仲恺再改变主意。
廖仲恺
没想到,二人不仅情投意合,出入成双,还因为相见恨晚而感慨道:“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成婚,归居“双清楼”,自此以后,二人琴棋书画有作伴,粗茶淡饭总人陪。
1903年,廖仲恺带着何香凝前往日本留学,在东京结识了积极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兴中会”的领袖孙中山,并决定追随其一起干革命。
1905年,何香凝与廖仲恺同孙中山先生一起组建了“中国同盟会”,这是清末时期,我国民间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和廖仲恺
从时间线上来看,中共后来的大批领导人尚且年幼,还未登上革命的历史舞台。
而何香凝与廖仲恺夫妇,则已经携手组建了反清革命政党,打响了推翻旧制的第一枪。
当时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要求,何香凝夫妇留在日本,一面广纳有志之士,一面给世界各地的侨胞团体们写信,并告知他们同盟会推翻“帝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为何香凝夫妇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宣传,使得海外侨胞纷纷寄来善款,更有志者不惜长途跋涉回到国内,参加起义军。
而孙中山先生在国内带领的起义部队,所使用的旗帜和符号,正是何香凝女士在日本亲自绘制的。
孙中山
1912年,何香凝与廖仲恺回到国内,帮助孙中山先生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而后又返回日本与孙中山先生共同组建“中华革命党”,并致力于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剿灭军阀,建立一个民主的统一性的国民政府。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思想传入了中国,何香凝积极倡导海内外同胞学习俄国工人,团结一致反抗军阀,丈夫廖仲恺也紧随其后,开始倡导学生运动。
当时,周总理因为受到何香凝夫妇的影响,从日本留学后回国便领导了天津学生运动,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在湖南创建了“新民学会”。
如果说何香凝和廖仲恺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那么毛主席和周总理,便是中国革命的后起之秀。
廖仲恺和何香凝
那么,这群差了几十岁的革命志士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是如何将友谊延续至新中国之后的?
昔日旧情难忘却,建国之后续前缘何香凝夫妇与周总理真正产生交集,始于黄埔军校,而在此之前,何香凝与廖仲恺则是后辈革命志士以及海外侨胞们,改变中华时局的精神支柱,备受众人尊重。
黄埔军校
1924年1月,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先生顺利召开国民党一大会议,同时确立了国民党未来的工作指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会议上,何香凝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廖仲恺则被评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并着手筹建黄埔军校。
时年6月,黄埔军校建成,廖仲恺成为黄埔军校党代表,兼“青年军人社”社长,周总理则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二人互为上下级关系。
正是自那时起,周总理开始有机会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频繁接触,而妻子邓颖超也因为与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同岁,使得这层关系又变得亲上加亲。
周总理
那时何香凝的女儿管周总理叫“哥哥”,而邓颖超则直接称何香凝女士为“妈妈”。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不幸遇刺,周总理心急如焚,当即赶到医院探望,其间还因为追查凶手,差点命丧黄泉。
后来廖仲恺去世,国民党左派群龙无首,遭到蒋介石的打压,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于1927年脱离国民党,而何香凝女士则于1928年辞职隐居。
为了支持正义,何香凝女士支持儿子廖承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党中央又将廖承志调往苏联、德国、荷兰等地,团结世界工人阶级。
廖承志
1936年,廖承志跟随中央红军北上,因为对张国焘一意孤行的行为不满,而遭到开除党籍戴着手铐行军。
得知廖承志的处境后,周总理焦急万分,为了拯救廖承志,周总理不得不当着大家的面上演一出“苦肉计”。
9月的一个晚上,周总理将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当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的面,“逼”他认错。
起初,廖承志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但远远地看见朱老总对其使了个手势之后便立马改口道:“我知道错了”。
廖承志
“错了改不改?”周恩来同志义正词严的声音,吓得廖承志一哆嗦道:“改”!
看着周总理没有丝毫袒护之意,廖承志的认错态度也不错,张国焘心里一舒服,便撤销了枪毙指令。
为了缓和上下级关系,周总理特意让廖承志坐下来跟军长一起吃饭,而后为了彻底撇清“袒护嫌疑”,又选择一晚上“无视”廖承志的存在。
事罢,廖承志长舒了一口气,而周总理却因为冒险拯救廖承志,与张国焘说了太多违心的话而感到浑身不适。
廖承志
1936年,红军顺利抵达延安,周总理为了宽慰远在上海的何香凝,特意托人从延安捎信报平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香凝又前往香港,宣传抗日,其间还靠卖画筹款,为抗日根据地募集了大批医疗器械。
战争结束之后,何香凝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治国主张,在香港从事“反蒋”活动,并向海内外的同胞们宣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何香凝带着女儿回到北京,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亲自到场迎接,老朋友又在北京得以团聚。
周总理和何香凝
同年6月,何香凝女士被任命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极力奔走于妇女儿童权益事宜、吸引侨胞归国投资,以及协助周总理制定侨务工方针等等。
当得知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即将迎来结婚25周年纪念日时,73岁的何香凝还特意为其送上“梅花松柏图”以示祝贺。
那天周总理破天荒地在何香凝女士的画上题了字,想要将这一份带有革命情怀的美好情谊永世流传下去。
邓颖超和何香凝
1961年,党中央特意为老一辈政协委员举办集体寿宴,何香凝受到了邀请,当她远远地看着周总理迈着大步向其走来时,激动地将拐杖撇在了地上。
而周总理见状,还没等何香凝反应过来,便躬身捡起拐杖,握在了何香凝的手中。
如此可见,周总理对老革命家的尊重与爱戴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无微不至的。
周总理
1970年,93岁的何香凝不慎摔了一跤,引发肺炎后住进了医院,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往医院陪护,其间,又多次叮嘱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医治,这才将其从死神的身边拉了回来...
末庙之年求全身,总理含泪促团圆1971年,住院一年多的何香凝,突然感觉“大限将至”,周总理闻讯后再次前往医院探望。
因为害怕再也见不到周总理,无法说出内心的遗愿,何香凝只好握着总理的手颤颤巍巍地说道:“总理同志,我死后不想被烧,想回到南京和廖仲恺葬在一起,可以吗?”
何香凝
何香凝同志说罢,站在一旁的宋庆龄女士神情略显严肃,要知道火葬制度可是党中央领导联名签署的,周总理正是此事的推崇者之一,何香凝此时提起遗愿,怕是有些“强人所难”之意。
当大家都替周总理感到为难,也不知其该如何作答时,周总理却哽咽着回复道:“不烧,不烧,你放心吧,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同意你的请求”。
1972年,何香凝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其遗体由邓颖超亲自护送到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
何香凝和廖仲恺之墓
事后,毛主席将周总理约到菊香屋内谈话,直言:“何老的事,你办得极对”。
就毛主席和周总理而言,何香凝与廖仲恺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领导人,在革命的艰难时期,也对中国共产党鼎力相助,是党的好朋友,也是革命的大救星,仅此一番请求,理应为其破例。
毛主席和周总理
毕竟,能让党中央心甘情愿为其“让步”的女性寥寥无几,这足以体现,党中央对何香凝女士的尊重程度。
有道是:“中华多少女豪杰,巾帼英名千古流”,想来,何香凝女士作为大革命时期的女中豪杰,中国革命的引领者。
何香凝
为革命穷极一生,末了无欲无求,仅盼入土为安相伴于亡夫左右,党中央自知无以回报,唯有“特许”方能展现胸怀,名流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