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最豪气的诗(唐代祖咏的一首诗)
唐诗中最豪气的诗(唐代祖咏的一首诗)诗人写诗,吊古感今。开始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燕国自乐毅等去后,就被秦所灭,故此心惊。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蓟门,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幽蓟一带是唐代东北地区的军事要地。这首诗抒写诗人初到这里观察的景象和感想,表达出立功报国的志向。据说,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人才,曾经筑起一座高台,上面放置黄金,这就是黄金台,也叫燕台。这个台在蓟门一带,所以诗人用“燕台”来带指蓟门,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天的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的边防重镇。玄宗开元二年,并州长史薛讷将兵契丹;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望蓟门》
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蓟门,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幽蓟一带是唐代东北地区的军事要地。这首诗抒写诗人初到这里观察的景象和感想,表达出立功报国的志向。据说,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人才,曾经筑起一座高台,上面放置黄金,这就是黄金台,也叫燕台。这个台在蓟门一带,所以诗人用“燕台”来带指蓟门,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天的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的边防重镇。玄宗开元二年,并州长史薛讷将兵契丹;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诗人写诗,吊古感今。开始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燕国自乐毅等去后,就被秦所灭,故此心惊。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中间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厚雪堆积,铺满大地,放眼望去,万里皆白,雪光寒气逼人;在这边防地带,连绵千万里的白雪,朦胧曙色中,唯独高悬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含着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沙场烽火侵胡月”,写战地烽火,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海畔云山拥蓟城”,写地势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部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簇拥护卫这蓟门关。这两句表现出军事上攻守相得益彰,也为下文投笔从戎做了铺垫。
最后两句写自己虽然不能像东汉时期的定远候班超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但此时被边关壮美的景色和边疆熊熊的烽火震撼,被古代英雄的业绩所激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
全诗想象雄奇,写景壮阔,抒情豪迈,气势不凡,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壮大,尾联抒发从戎之志,让人读了也生慷慨之情。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