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京书籍最全的书店有哪几家(书店记忆石门书店游走)

南京书籍最全的书店有哪几家(书店记忆石门书店游走)行走在石家庄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有的现在已经不再出现(最近席殊书屋也要易址重开),有的还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我拿笔记下它们,以求记忆的留存。彼时,我记不得通过什么场合,认得了读书人倚天,谈着谈着,我们一道办起了公众号“书店故事”。这是一个介绍独立书店的公众号,内容以独立书店店主、店员,读书人之间的故事及书本事为主。秋天了,下午,安稳如常。2014年七夕节前后,我从海滨城市青岛回到内陆的石家庄,开始决意在这里生活。彼时,我已有想办一份《河北书店故事》小书的计划,后来也印了出来,自然是以石家庄的书店故事居多。那时,我回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河北青年报》的夜班新闻编辑。每个周日至周四的夜晚,我上夜班,白日则徜徉在石门的大街小巷,开始寻找有意思的书店。在我眼里,什么才是有意思的书店呢?我寻找的,一定得是独立书店。所谓独立书店,薛原先生在《独立书店,你好!》一至三册书中,已多有阐发,不仅是

秋天了。天上虽还没见南飞的大雁,窗外的虫儿却被叫作秋虫了。仿佛夏蚊成雷的日子不曾有过,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活在这个季节里,活在自己的生命时空中。

石家庄这座城市的上空,鲜见秋高气爽的天空,更多的是淡白灰白色。

穿半截袖衣服也显得凉快,甚至在傍晚觉得冷。有朋自远方来,且歌且和;独自与内心相对,却不免听到自己的言说,就像在说,“抓紧时间”。

有时,我看一份书稿,看得头发闷,但读旁的书却津津有味,这也是编辑功用的体现吧——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并不能只靠作者的功劳。

秋天了,下午,安稳如常。

南京书籍最全的书店有哪几家(书店记忆石门书店游走)(1)

石家庄有过不少书店,有的现在还在。我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就像与自己书房的关系那般亲密。这些书店,包括籍古斋,等闲,嘟嘟,承锡,中和,席殊,晴朗文艺,潭园艺术书店,123书店,以及将要开业的集默,简生。从一个读书人的视角观察它们的变化变迁,或许也能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作一份有益的资料解读。

2014年七夕节前后,我从海滨城市青岛回到内陆的石家庄,开始决意在这里生活。彼时,我已有想办一份《河北书店故事》小书的计划,后来也印了出来,自然是以石家庄的书店故事居多。那时,我回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河北青年报》的夜班新闻编辑。每个周日至周四的夜晚,我上夜班,白日则徜徉在石门的大街小巷,开始寻找有意思的书店。在我眼里,什么才是有意思的书店呢?我寻找的,一定得是独立书店。

所谓独立书店,薛原先生在《独立书店,你好!》一至三册书中,已多有阐发,不仅是选书精当,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还有对威权的反抗意味,以及对文化公共空间的营造之举。

彼时,我记不得通过什么场合,认得了读书人倚天,谈着谈着,我们一道办起了公众号“书店故事”。这是一个介绍独立书店的公众号,内容以独立书店店主、店员,读书人之间的故事及书本事为主。

行走在石家庄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有的现在已经不再出现(最近席殊书屋也要易址重开),有的还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我拿笔记下它们,以求记忆的留存。

等闲书店

我第一次踏进等闲书店的小门时,它应还在槐北路的一处角落。店主王砂是德国归来,会德语。彼时,已有媒体采访过他,《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中也写到了这家书店。彼时,店门内的展架上,还有一本《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似乎那就是夏日书店应该有的感觉,清净,安宁,不焦躁。

后来,等闲搬到石家庄城管委旁的简易房里,这段时间她养了一只花猫“道具”,但维持没多久,又搬至“一半时光”咖啡。

等闲书店读书会最后一次在一半时光咖啡的活动,是非常热闹的,或者说,有些杂乱。我能感到王砂的疲惫,却无法再多说什么。一个独立书店的屡次放逐,或许也就是这座城市中,许多读书人的命途所在。

嘟嘟知识书店

今年年初时候,萧萧树似还未去北京谋职,那个冬季,我们一起饮酒、聚会,一道在石家庄的“心意小面”饭店吃饭。我请他吃小面,他执意不吃串串了。彼时我们囊中羞涩,如今亦然。那时,他告诉我,河北科技大学的李春江老师与嘟嘟知识书店的店主相熟,说可引荐我认识,做一番采访。倚天兄亦曾言及此事。我则每每拖延,迟至2016年3月8日才将采访提纲拟好,发予李老师,并由其转交邓正坦先生。

邓先生是嘟嘟知识书店的店主,亦是邓正来先生的弟弟,此番访问就在河北科技大学一栋实验楼里进行,我带着许多问题,一一问去,邓先生一一作答。非常感谢邓先生和李老师的帮助,那天是4月21日,而直到后来的5月20日,我的稿子才写完。

在那篇稿子里,我写道:“邓正坦先生原籍江苏,出生在上海,1970年去的四川,1986年到石家庄,现居于此。他曾在北京做过与书相关的工作。因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便回到家乡,开办了嘟嘟知识书店。书店不大,两间屋子共30余平方米,选在青园街距离报社、电台、学校、图书馆较近的位置。书店开业伊始打9.5折卖书,对老顾客又有更多的折扣。选书原则两大点,一是不可盗版,二是不乱选(“看不上眼的不要”)。

“邓先生曾在四川下乡,彼时每次要走15里路,才到达图书馆借一次书。每次规定借一本,邓先生能借到两本,在他看来已是莫大的优待。到了八十年代,市面上好书多了,他每月会从四五十元的工资里拿出五分之一买书”。

在我这篇稿子之前,河北科技大学谢志浩老师也写过一篇《邓正来侧影》,怀念邓正来先生的同时,也叙及嘟嘟知识书店的往事,有兴趣者可搜来一读。

承锡书社

2015年的立夏,是在五月六日,立秋在八月八日。那时的七月,我打开冰箱,寻觅一块红色的西瓜,它安静地躺在架子上。并没有可乐或果汁,只是一块西瓜,足够让我的味蕾满足。其实,若有可乐便更好,有牛奶,却不知在哪里了。

坐下来凉快,也好想象一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和今日的繁盛夏季,对比着,自己究竟喜欢哪个?秋天有秋天的好,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大雁若不南飞,冬日就要遭殃。想想,人也如此,不能久居之地,便应随遇而安,“随遇”为先。

彼时,往位于华清北街与中山路交口北侧的承锡书社,购得《沈从文传》和《梦家诗集》,恰逢一脸络腮胡的店主殷先生接待一位中医朋友,为我讲解了减肥的要领,多运动,运动后擦干汗再洗澡,也要注意保护膝盖等关键部位。夜间不应吃带淀粉类食物,蔬菜与水应及时补充。我拿着这份《沈从文传》,它是吴立昌先生写就,内文主要是仿宋字体,读来赏心悦目;《梦家诗集》则是中华书局印行,古朴泛黄的封面,简洁的构图,内文也是陈梦家的几乎全部诗作,值得收藏。

那日午休醒来,伏在桌边,拿起水壶,倒入一杯凉白开,非常好喝,又来一杯,夏日的光彩映照在杯子上,美好得让人心动。碗里有一枚咸鸡蛋,以筷子挑其蛋黄来吃,咸鲜适中,正是好味。

此刻,时令已过立秋。犹记得存在了一年之久的承锡书社,记得与萧萧树多次在那里谋面。虽然我常往一些咖啡店游走,虽然也去过很多独立书店,那个夏天的记忆却挥之不去。

承锡的人与事,一段浮世间沉重的烟花。最近一次,与萧萧树在他新家附近吃饭,远远望去,承锡书社的四个大字犹在墙壁上贴着,而他的散文集《何日是归期》也即将出版了。

中和书屋

这是石家庄一家知名的独立书店,在实体书店还能广泛生存的时代,它出现了,见证着民营实体书店由盛而衰,终于因图书网购等原因经营困难,被迫关张。

中和书屋2008年11月试营业,换过一次地点。店主李智伟,1985年生,张家口人,2004年始在省会一所大学读书。中和书屋最初开业时,是在河北师大民房,约20平米,后河北师大迁至新校区,该店遂于2010年8月搬至五七路的河北经贸大学小商区,在三餐厅处,此次依旧20余平米,空间比上次略大。搬家后至2010年底,在约持续了3个月后,中和书屋关张了。

2010年,李智伟考研,2011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修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专业,2014年毕业至今,已有一年时间,现已考取北方一座山城的公务员,要离开石家庄了。问及缘由,他抬头想了想,说,“那片皇家园林,究竟是梦想之地”。

2010年5月15日,“人·生活·诗歌——首届河北诗人沙龙”在中和书屋举办,那时书屋还在红旗大街与新石南路交口东行50米路北的河北师大民房,约15位诗作者到场参加,不仅如此,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和书屋举办了20期左右的讲座或论坛,高密度时达到两周一期,每期有师友七八人,少则也有三四人,每期学生有七八人。中和书屋的论坛会略备茶点,供书友享用。“中和书屋学术论坛”开了多期“宗教与文明对话”系列学术论坛,第一期便是“儒学在大陆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又如第四期的“诗经与中国文化精神”及第五期的“红楼梦与佛教”,单从主题看,足以吸引众多知识人。

谈及为何书店关张,李智伟记忆犹新,“2010年至2011年,网购对实体书店冲击太大了”,“2011年6月18日,京东与当当、卓越亚马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时间实体书店纷纷陷入困境”。

“中和书屋在河北师大时,会进一些考研参考书目的书供学生购买,后来师大搬走了,到河北经贸大学后,为师大学生准备的那批书瞬间没了市场,书店陷于赔钱的境地。有一次在河北经贸大学办论坛,无一人买书”。

“实体书店是冲不过京东的”,李智伟在4月3日于豆瓣挂出了“彻底清仓,告别书业”的活动,而朋友圈转发的他发的消息,有一句是“我们的口号:低于京东进价!”显然,他对网购的冲击依旧心中耿耿。

“沪版世纪文库、人大版国学基础文库、禅意思想丛书、百花文艺版建筑经典、科特勒营销学系列……统统出清。中和书屋歇业后,出版于世纪之交的旧版书又压五年箱底,市面上已不多见。中华、上古的专著空前低价”这是4月3日夜间,在石家庄读书人圈子里传开的中和清仓消息里的一段,专注于人文社科与文学的中和书屋,正在以决绝的姿态向这座城市作最后的告别。

2015年4月4日,笔者到位于谈固大街与东岗路交口的尚东绿洲12号楼2单元负一层2-1002室,见到了在这里等待大家的中和店主李智伟。他早晨7点多就下来整理库存,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屋,书都在架子上安静地摆放着。不时有相熟之人前来问询,交谈,购书,李智伟都笑脸相迎。他以3.5折将书清仓,并将书款抹去零头。稍一打量便知,整个库存不止两三千本,包括杜拉斯的小精装,米兰·昆德拉的书,还有一些村上春树的旧版本书,都整套地被挑走了。许多古典文学和社科书籍也是来客热选。

“石家庄养不起书店”,李智伟说,包括京东、卓越,也在从出版社扫尾货,“没办法,我也从未断过再重开书店的念头,可这次……”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约三五知己,读书品茗,畅谈书趣,宜至中和。浮生半日,可览群书,可交益友,可遇名师。桌椅皆备,书籍满墙,中和书屋掌柜李智伟洒扫恭迎!”这是豆瓣中和书屋小组里的一段话,可见其对“中和”的理解,而“中和书屋”四个字,则是李智伟十分尊敬的一位经济思想史前辈为之题写的。

豆瓣资料显示,从2008年12月8日至2010年6月14日,中和书屋共进书25批次,粗估也有万余本。“独立书店是个很理想化的东西,它承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理想。”李智伟说道,很多独立书店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做书店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让书店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这种文化地标并不是一个以喝咖啡为主面向小众的休闲场所,而是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

“何不去承德再开独立书店?”笔者有问,智伟无答。反观近年,独立书店之潮风起云涌,在众多大城市频频开花结果,却在石家庄难以生存。这或许是李智伟想要解答,却无法解答的。忙到夜里11点,回去休息,第二天,继续清仓。

晴朗文艺书店

2015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李寒先生,作为其中文译者之一,那年也有这位作者的翻译作品面世。

显见的,人们对于石家庄这家新开的文艺书店的关注,无论是圈内圈外,之前,多过对店主的诗作与翻译作品的喜爱。而现在,媒体与外人猎奇的重心又转移到这位翻译家的轶事奇闻,甚至连他的著作,也仿佛要认真去读。

但是,世界上那么多的可供阅读的东西,我们为何要读这个,而不是那个呢?在早晚公交车上,没有很多人在读诗集,没有很多人读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或者,要读这些作品的,也不会让我知道。

我应该反思,自己究竟在读什么?是满足于每日的微信订阅文字,或满足于每日更新一次自己办的“书店故事”微信号,还是,就让快速阅读填补了自己的空虚?——而这也只会让自己更加了无根基。

记得,2013年下半年,我不知怎么得知了李寒先生,便往他家中拜访,目的是购入一本什么书,现在也已忘记了。彼时,我将要研究生毕业,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吧。李寒先生赠我一册《十三位诗人的十年》,并一册《元诗集》,后一本中,有崔卫平女士提及过的陆忆敏的诗。未能多聊,我便匆匆离开。那时,他已告诉我,将开一家书店,那时,他家的书,已堆满了屋子的书架。下楼后,才被电话喊回去,原来是衣服落下了。

近日往访李寒先生的晴朗文艺书店两次,一次是专程去看,第二次是说好要去,临时变卦,但又要去的。书店里显得很朴实,很温馨,店主的位置之后,还有俄罗斯套娃。店里不仅有众多我未听说过的诗集,还有朱赢椿的设计类书,有当下热捧的《午夜之子》,也有一些流行的文艺读物。因为临近小学,孩子们喜欢看的书,也是有的。

在微信朋友圈,常见李寒先生在书店里招待诗人们,邀他们签名。这许久的观察,我感到,李寒老师从未表现得失望与悲伤,与他的妻子一样,都是乐观的人,这鼓舞了我。

就在2014年10月3日,我生日的那天,李寒先生还专程到先天下影院,吟唱了一首俄罗斯歌曲,是以俄语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并赠我三册他翻译的《阿赫玛托娃诗集》。那晚,我请大家看电影,也是为了兑现给所爱的女孩作过的承诺。马庆云老师帮助很大,邀集不少师友,我的朋友们,也来了一些。

自那次之后,便与李寒先生很少谋面,在承锡书社,谢志浩先生讲座那次,我岔开了话题,也许是脑子发热,论及某党的合法性问题,引得他不悦,又我常常自卑,自我否定,自感也引他疏远。“多读文艺,少论及政治”,这是李寒先生告诉我的。

近来几次,有几位友人说,我的状态比以前好了。也许吧,所爱的女孩的疏远绝交,自己的阅读与成长,自己坚持做事的毅力与信心,似乎都让我,不再像、也不能像之前那般软弱。

于是,就还想往李寒先生的书店去。

我是爱读书的,如果不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读上一整天都愿意。我能想象,李寒先生的为学的努力,他的为人也给我很大的教益,最重要的一点,是坚强。

最近,发微信给他,说了我自己心里的困惑,关于爱情,关于心思。他依旧是鼓励我,向前看,说我的前途很好。自然,我因了这种鼓励,也要很努力才行。

也是在石家庄地下丝绒的一次创意市集上,那是在我去过李寒先生家里之后的一次,我藉由李寒先生,认识了石家庄的比我大一岁的作者萧萧树,又慢慢认识了石家庄的朋友们,就像在青岛一样,慢慢地认识,慢慢地游走,慢慢地,成为朋友。

想来,无论是在北京,在青岛,还是在别处,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好友。2013年末,那次报社的考试,她坐在我左侧,阳光照在她脸庞,让我感到美好。

其实,关于石家庄的书店故事,还有不少文章散见各处。此间的写作,也是一些个人色彩的记忆,但唯独其是个人的,才显得更真实,更具有片面的深刻性吧。愿石家庄的书店生态,越来越好。

-END-

书店故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