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错了打手掌心(误人子弟是错书)
书读错了打手掌心(误人子弟是错书)看出版社,以为高大上。殊不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隶书大字典》,错字连篇,触目惊心!“遽”错释为“邃”“照”错释为“发”“考”错释为“孝”“循”错释为“诸”
“纔”错释为“缠”
“荡”错释为“汤”
“度”错释为“庆”
“照”错释为“绍”,“炤”是“照”的异体字
“照”错释为“发”
“考”错释为“孝”
“循”错释为“诸”
“遽”错释为“邃”
看出版社,以为高大上。殊不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隶书大字典》,错字连篇,触目惊心!
《墨缘》点评:字典错了可是大事!
“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
邓石如行草五言联。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齐白石“海为云是”对联,“天”讹为“云”。
《墨缘》点评:天是鹤的家乡,也是云的家乡。
简繁混用不说,“天”写得一看就是个“无”字;“壮”写成了“状”;落款年份“癸”字似也有误;“号”应为“画”。
《墨缘》点评: 写书法得从京剧抓起。
“西泠印社”,“西”字错;“社”字不标准。
《墨缘》点评:找不着“西”了!
西
清 吴昌硕 《篆书五言诗》
入 清 吴昌硕
人 清 吴昌硕
王羲之妻子名郗璿。墓志上写得清清楚楚,当时王羲之尚在世,必定加以确认。作为姓,“郗”读作“xī”,“郄”也是姓,读作“qiè”,另有注:“郗”,“古同‘郤’,姓,读作‘xì’,也同‘隙’”,有根本区别。《墨缘》点评:
古人的姓氏哪能说改就改?
“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展”展标“金石笔墨‘文人’心”,“人”错成了“入”。
《墨缘》点评:书家真得“入心”啊!
修改后的展标
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道因法师碑》,“法师”错成了“师法”。
《墨缘》点评:弄懂了意思再编书!
黑龙江大庆市的黎明河,景观石上的“宁静致远”被写成“宁静志远”。
《墨缘》点评:不“致”之症。
广西南宁市清秀山景区的状元泉文化园,锥刺股的故事被刻成了“锥刺骨”。
《墨缘》点评:是不是刺错了地方?
长沙贾谊故居,汉文帝的名字“刘恒”被刻成了“刘桓”。
《墨缘》点评: 君不君。
成都锦里,将三国时期著名谋士、重臣“贾诩”错写成“贾栩”。
《墨缘》点评:臣不臣。
兴 舒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电脑再发达,也无法完全取代手工书写。书写汉字必须按照汉字约定俗成的结构规律,连缀成词句篇章,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把汉字写好,是每个中国人的本分与天职,应该从自身做起。会写汉字,写好汉字,才是一个正宗的炎黄子孙。错别字对于书法家来说,很难完全避免,但要尽全力降至最低。往大处说,见证了一个人文化观念的严谨与否;往小处说,错别字会影响到最终意思的表达,无疑也是书法作品的硬伤。为了汉字的纯洁性,时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空前普及,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错别字的概率不断上升。错别字自古皆有,在古代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错字的原因不外两方面:一是书家的原因,只要是人,都难免走神儿,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个人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写也不查字典,粗枝大叶,草率从事;一是汉字的原因,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异体字和形近字比比皆是,民间俗字、冷僻字不胜枚举,加上各种书体历经数千年,纷繁多元,难认、难写、难记,造成失误。
错别字的不良影响和危害不容忽视。通常所说的错别字,其实包含错字和别字两类,以后者居多。错字是生造出来的,添加或减少了笔画,部首移位不合法度等等。不管任何人,名人或者普通人,错了就是错了,有错必纠是必须遵守的宗旨。《全唐书》记载,唐代一位给事中杨珍,在给皇帝的奏状中把一个人名“崔牛”错写成“崔午”,为此被大理寺判刑“笞三十,征铜四斤”。写错一个字,就罚铜四斤,还打三十大板,似乎未免太重。相比而言,今人随便写错别字,乱写字毫无惩戒,未免过宽?
错别字就如同书家乃至诸多文字工作者的影子,时时相伴。提笔忘字也是目前一大问题,致使有时人名出现错误,地名出现错误,让人啼笑皆非。而像一份经济合同中如果关键处出现错字,可能会造成直接的损失,不可等闲视之。其实问题往往源于自身,发现没有百分百把握写正确的字,不愿查字典,随便处理。相同的错字,一次又一次重复出现。所以,不时可以见到惊呼书法家没文化。但要记住一句话,“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到位,相信这种错误会降到最低。相反,不管你是谁,只要不认真对待,没有足够的细心,错字就会来光顾。
当然,最可怕的是:字典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