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晓磊(王晓磊守心)
作家王晓磊(王晓磊守心)——赤子情怀动山乡守初心民心是秤,今天这里焕新的巨变映照着实干的身影。6年前,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兑现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号角催征,恩施州2万余名驻村“尖刀班”工作人员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州委直属机关工委驻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第一书记王晓磊就是其中一员。他是内蒙古人,却在恩施大山深处扎下根。这名“80后”干部,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恩施山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场上,守初心,担使命;守民心,敢担当;守公心,善作为。这位“守心”书记,誉满山乡……
“守心”书记撼大山
——记州委直属机关工委驻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
第一书记王晓磊
山水作证,这方曾经贫瘠的乡土深印着奋斗的足迹;
民心是秤,今天这里焕新的巨变映照着实干的身影。
6年前,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兑现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号角催征,恩施州2万余名驻村“尖刀班”工作人员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州委直属机关工委驻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第一书记王晓磊就是其中一员。他是内蒙古人,却在恩施大山深处扎下根。这名“80后”干部,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恩施山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场上,守初心,担使命;守民心,敢担当;守公心,善作为。这位“守心”书记,誉满山乡……
守初心
——赤子情怀动山乡
王晓磊1998年参军入伍,2003年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警恩施州支队,2016年退役进入州委直属机关工委工作。没多久,单位便派他驻高峰村并担任第一书记。
2017年1月,带着简单的行囊,王晓磊驱车前往高峰村。
当时,高峰村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全村近400户人家,贫困户几乎占一半。进村的3公里路破烂不堪,数下来有100多个坑,王晓磊的越野车,像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
村里生活条件艰苦,村委会破旧狭小,王晓磊在办公室支起一张行军床,就算是安顿了下来。
王晓磊没在意,哪有18年老兵吃不了的苦?党员干部不能怕吃苦。
简单了解情况后,王晓磊便开始入户走访。
近400户人家分散居住在村里33个山头,村组间没有一寸硬化道路,看不到一间像样的房屋,场坝里长满青苔和野草,鸡动不动就飞到灶台上,一张张脸黝黑粗糙……村民严某家的木屋已经倾斜,一颗被熏得黢黑的电灯泡是家中唯一的电器。打开村民王某家的锅盖,分不清哪锅是喂猪的,哪锅是人吃的。
王晓磊不怕苦,但村里的现状让他心里不是滋味。他自小生活在草原城市,在干部家庭中长大,从未直面过山沟沟里穷苦人家的生活。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想起心里就堵得慌”。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让村民的生活立刻得到一些改善,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暗下决心:这份工作,就是豁出命去也要干好!
刚开始,王晓磊很恼火。他毫无农村工作经验,性子急,语速快,一口带着浓重北方口音的普通话,从他嘴里噼里啪啦说出来,村民听完,一脸的疑惑。
为了让群众熟悉自己、接纳自己,只要有空,王晓磊便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聊天、听他们倾诉。不到一年,他的越野车就报废了。
王晓磊寻思,村民们居住分散,开车一天走不了几户人家,骑摩托车效率高,田间地头都能去,遇到村民也好打招呼,索性买了辆摩托车代步。他骑着摩托车上山下坎,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摩托车也报废两台。
王晓磊骑着摩托车奔走在乡村路上。(梅珂摄)
车坏了,人熟了,王晓磊在群众心里慢慢生根。
王晓磊全身心扎在村里,村民的生活、高峰村的发展,总在他脑海里打转。跑项目、要支持,当指挥、搞协调,他忙得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想到什么,他就要马上沟通汇报或安排落实,因为“想的事情太多,怕转身就忘记了”。领导和同事都习惯了半夜接听他的电话。
王晓磊热爱集体,善于搞团结,就像一支强力“粘合剂”,使干部们合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
王晓磊跟干部们说:“咱们高峰村,要啥啥没有,要改变现状,只能靠人!”
当年8月,王晓磊带着全体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一起,在村口竖起一块文化石,上面刻有5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山高人为峰”。这是村里全体干部表下的决心。
2017年,高峰村拟建的18个项目全部启动。清坪镇党委书记杨建平说,这与高峰村谋划得早、落实到位、群众工作干得好分不开。
路网畅通了,安全饮水全覆盖,生产用电进了村,移动宽带入了户,民房焕然一新。经王晓磊上传下达多方协调,几年里,帮扶单位先后为高峰村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在全体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村里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各项任务一一落到实处。
2017年底,高峰村整村脱贫出列。
守民心
——战胜贫困促振兴
到2016年,高峰村仍没有像样的产业,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40元。
王晓磊刚到村里时,村党支部书记田帛国正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思想包袱。
田帛国在村里名声好、威望高,自2008年进入村委会工作,一心想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2年,田帛国开始探索种植猕猴桃增收,自己种植了近百亩,同时带着120多户村民共种植了约500亩。
由于经验不足、技术有限,2016年,500亩猕猴桃全部倒园。田帛国先后投入的80多万元打了水漂,村民白费了几年功夫却没收益,有些怨气,村“两委”干部也颇有微词,脱贫工作没了方向。
田帛国对王晓磊全盘吐出自己的处境和苦水。
王晓磊也直言不讳:“不懂技术去搞高技术要求的产业,哪能干好?”
话虽不好听,但田帛国知道王晓磊说得对。
“人一辈子哪能不遇到点儿沟沟坎坎,男人要能扛事儿。”说完这句,王晓磊不再多言。
他的支持和鼓励,都在行动里。
是继续还是放弃?关乎全村经济发展前途,王晓磊犯了难。
打造一个产业,涉及生产、销售、运输多个环节,道道都是坎,关关都难闯。从没摸过锄头的王晓磊,拿出一股子韧劲开始研究农业。
王晓磊了解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技术专家钟彩虹很有权威,千方百计与她取得联系。
“能不能帮我们把钟彩虹教授请来?”那段时间,王晓磊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求了多少位领导。
上上下下多方协调,钟彩虹真的来了。
在钟彩虹及团队的指导下,技术难题被攻破。2018年,高峰村的猕猴桃成功挂果。
王晓磊在弥猴桃基地和村民一起进行冬剪。(梅珂摄)
为打开销路,王晓磊自掏腰包购买产品赠送亲友,联系机关单位开展消费扶贫,带领村民尝试电商销售,自己当“跑跑”为客户送货,当年带动销售30多万元。
奄奄一息的产业起死回生。
如今,高峰村已培养出10多名技术骨干,猕猴桃发展至1200多亩,年销售近200万元。
2017年,村里贫困户余江荣想养猪。为降低风险,王晓磊想出订单式养殖的办法,同时动员8个精准扶贫户成立合作社,抱团养殖。
王晓磊使出浑身解数找订单,当年为合作社卖出去近30头猪,点燃了村里养猪产业的星星火种。
余江荣“第一桶金”便收获近10万元,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销号的家庭之一。
村民王超多年在外务工,勉强养活一家五口,在王晓磊的鼓励下回村养猪,如今每年收入20多万元,不但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脱贫榜样。
“作为一名农村青年,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深切感受到党的政策好。与村‘两委’、驻村干部们一年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深深感染了我……”2018年,王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要向老党员学习,像王晓磊帮助他一样去帮助别人。
村民严飞种了几年辣椒,亏多赚少。王晓磊帮他要项目、办贷款、找技术、跑销路、筹建加工厂,解决各种“卡脖子”问题。如今,严飞的企业年收益达700余万元,带动全镇发展近3000亩辣椒基地,500多家农户由此增收。
王晓磊在辣椒加工厂向严飞了解生产情况。(梅珂摄)
猕猴桃、辣椒、生猪养殖产业“三足鼎立”,成为高峰村脱贫奔小康的有力引擎。
今年8月,一座占地3亩的辣椒工厂化育苗温室大棚在高峰村建成。王晓磊赶紧把专家请到村里,现场为种植户和企业讲解相关技术要领。
站在乡村振兴工作的起点,王晓磊丝毫没有放松。他细致地抓防返贫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持续升级基础设施,谋划产业发展完善和升级转型。
“要不断夯实产业兴旺之‘基’,不断提高生态宜居之‘美’,持续筑牢乡风文明之‘魂’,继续巩固治理有效之‘核’,努力实现生活富裕之‘景’。”在今年工作总结里,王晓磊写下这样的话语。
守公心
——无私义举薄云天
村民说:“王书记最会‘吵架’,搞不赢他。”
王晓磊敢较真碰硬。他敢唱黑脸、亮态度,也有技巧、讲方法。
老党员王国治被取消低保后,时不时来村委会讨说法,干部们好说歹说,谁也拿他没办法。
王晓磊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严林章带领村民,肩挑背驮挖出8公里路基和200亩良田,王国治当时是参与建设的标兵。
某次,王国治又到村委会闹腾。王晓磊见状,提高了嗓门:“身为党员要带头,您倒好,带头等靠要。现在这种搞法,您对得起严书记和党组织吗?”王国治哑口无言。
见王国治不再说话,王晓磊递了支烟过去,又心平气和地解释政策,与他聊当年与严书记的奋斗过往,唤醒初心。自此,王国治打开心结,跟着大家种猕猴桃增收,还当起义务宣讲员,经常向村民宣讲高峰村和严书记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2018年的一天,王晓磊从三组往办公室走,一辆拉满木材的大货车从他身边经过。他喊了一嗓子,车没停,反而拼命加速。
王晓磊起了疑心,一边往前追,一边电话通知林业部门,由此破获一起盗伐林木案件,林业部门对涉案人员依法进行了处理。
以前高峰村穷,没几样东西能变成钱,管这个事,得罪人,但王晓磊不让步。这件事之后,没人敢再打村里木材的主意。
2018年5月,村民代表向他反映,正在硬化的小组路有100多米厚度不够,水泥标号也不达标。王晓磊立刻带着村民找到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不得不将该路段砸掉重修。
百姓心中有杆秤。1700多天的相处,村民们了解王晓磊的为人,也知道他为村里费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
村民买上烟酒去感谢他,他从来不要。村民拗不过他,但都惦记着他,自家种的花生晒干了,要给他留一点;树上的柿子红了,要摘几个给他送去;攒了个把月的土鸡蛋,硬塞给他要他带回家给孩子吃……王晓磊经常被村民感动着。
州委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石明义说,高峰村村民对王晓磊的感情,令人动容。
走村串户,和村民拉拉家常。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村民以为王晓磊要调走,向来沉默寡言的黄自香脱口而出:“王书记走了我们怎么办?”
得知石明义是王晓磊的领导,村民杨金成郑重地说:“王书记太不容易了,你们不能亏待他。”
一个周末,村民黄廷发家失火,大清早接到电话,王晓磊火速赶回村,黄廷发看到王晓磊来了,拉起他的手就开始哭。
“村里一千多人,没有一个他不认识,没有一个不认识他。村里的小娃娃见到他都往他身上扑,比跟我还亲。”田帛国说。
王晓磊有情。村民严易生家老父亲过世,王晓磊前去吊唁,一米八的大个子恭恭敬敬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严易生嚎啕大哭。
村里谁家有事,他都要到场;谁家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
在这个电子支付几乎普及的时代,王晓磊的兜里始终带着一些现金,好随时给村民救急。
田帛国粗略一算,这几年王晓磊花在村里的钱,至少有七八万元。
王晓磊是独生子,父母60多岁了,孩子今年12岁,他特别忙,对自己的一家老小,总是顾不上。责任心驱使他扎在岗位上,对家人的愧疚则深埋在心底。
今年8月,奶奶病重,王晓磊对奶奶感情很深,却没赶上见老人最后一面。这件事在田帛国心里是个疙瘩:“总觉得对不起他。”
单位领导实在不忍心让他继续留在村里,找他谈话,他说,“正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乡亲们好不容易爬出穷窝,让我再干一段时间。”
这几个月,村民们总是问田帛国:“王书记不会走吧?他要是在村里多干几年就好咯。”
田帛国说:“他已经在村里苦了5年,常年不能陪家人,有段时间,他娃儿都不大认他了……”
“我们都知道,晓磊总有一天要离开高峰。但不管他走到哪里,他永远是高峰人,高峰永远是他的家。”田帛国眼里泛着泪光、一字一句地说。
“守心”践使命 不负百姓心
恩施日报评论员
州委直属机关工委驻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第一书记王晓磊,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场艰苦奋斗,使全村告别贫穷,迎来全面小康。如今,他又带领村民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王晓磊践行初心使命、不负百姓心的“守心”事迹,誉满山乡,令人感佩。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王晓磊以奋斗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实干当好“守人民的心”的基层干部。
雁过留声。他做过的一件件极平凡的事,深深地感动着高峰村的干部和群众,深深影响着高峰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他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初心如磐,使得他有“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决心和毅力,4年多时间,将村里的基础设施短板一一补齐,形成了猕猴桃、辣椒、黑猪养殖“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为高峰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他心里装着高峰村的人民。第一次进村,高峰村的面貌令他震撼,“内心不是滋味,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老百姓,让他们的生活立刻得到一些改善。”责任如山,使命如炬,使得他有了“滴水石穿、绳锯木断”的恒心,4年多时间,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漂亮战,高峰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画卷已渐次铺开。
他以公心换民心,以民心聚民力。一心为民所想,一心为民而谋,做事刚强勇毅讲原则,对村民满腔热情倾尽所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一点一滴的小事,小事累积起来,也能感动天地。时间久了,他成了高峰村民的主心骨。做事最怕生贪欲,为官最难秉公心。公心和民心,使得他有了“成竹在胸、决胜千里”的信心。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他仍然选择坚守,“乡亲们好不容易爬出穷窝”,他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奉献在基层,奋斗在高峰。
王晓磊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忠实实践者。他守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民心和公心,说到底,守的是百姓心。他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战贫胜利。如今,他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奋力书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铿锵的话语,极大地激励着我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愿我们身边涌现出更多像王晓磊一样的“守心”干部,为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