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的学习能力是如何炼成的(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如何炼成的(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习,这样才能成就。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全都是自主自愿地去学习,不用老师逼,他自己就废寝忘食地用功,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引《群书治要》·《曾子治要·修身篇》:
每天20分钟,52期轻松学完《群书治要》
-
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
-
难做的不回避,容易做的也不盲从,只考虑是不是符合道义。
-
历史上稍有成就的皇帝,他们都尊重历史,都熟读圣贤书,以史为鉴。
首先·好学近乎智
-
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习,这样才能成就。
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全都是自主自愿地去学习,不用老师逼,他自己就废寝忘食地用功,这样的人才能成就。
引《群书治要》·《曾子治要·修身篇》: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
-
能够责备自己的不良行为、自己的过恶;
-
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过失;
-
自己还不会做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加强,要勉励去做得尽善尽美;
-
还要克除自己的私欲;
-
做事情都要依照“义”的标准来做。
-
要珍惜时日来学习,发奋读书,才能够有所成就。
-
适时地把所学的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去落实。
-
难做的不回避,容易做的也不盲从,只考虑是不是符合道义。
白天攻治学业,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检查,一直到老死,一辈子都这样坚持,这才可谓坚守学业啊。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君子学了之后:
-
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广博;
-
知识广博,又担心自己不能够时时地温习;
-
又担心并不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明白为什么要去这样做;
-
知道了、理解了,又担忧自己不能付诸行动;
-
能在生活中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
所以君子之学只是把这五个方面做到就可以了。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他好学,所以孔子成为圣人。他成为圣人是靠好学而成就的。
我们讲“好学近乎知”,“好学”和“知”是接近了,因为知是我们本性中所自有的,通过学习可以达到接近知。
我算好学吗?——《中庸》论怎么样才是好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措”:“置”放置,把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不管了,这叫置、也叫措)
-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虽然有不学的时候,但无论如何要勉励自己,一有空闲的时候,就要学。并不是说,我学得差不多了,应该停止了。学就要学会、学能,没有学到能的时候,就不能放下,一定要继续再学。
-
「有弗问」有不问问题的时候,但只要能有问的机会,那就一定要问。「问之弗知」,问得我们还不够知道,或知道得还不够彻底,「弗措也」,我们不要就此放下,还要继续再问。
-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我们有不研究的时候,但是一有空闲,就要来研究。如果我们这个「思」得不到要领,思得不够透彻,那就不能够放下,一定要思出一个结论,思出一个所以然。
-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我们有不辨别的时候,但是一旦要辨别,就要辨别得非常透彻、彻底明了,没有到彻底明了的时候,也不要放下。
-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一句话是讲实行。有不实行的时候,但是要实行就要实行得彻底,这个就叫笃行。也就是说,我们要行就要行到十分,不要只行到八、九分就停止了,没有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够放下、不能够停止。
-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的智慧高,他闻一次就能明白,我的智慧不如他,我花上一百倍的功夫,我也能够办得到。「人十能知」,人家拿出十分的力量就能够做到,我拿上千倍的功夫也能办得到,只要肯干,坚持不懈就行。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果然我们肯这么做,虽然我们愚钝,聪明智慧比不上人家,但如果我们用上百倍的功夫,我们也能变得明智。虽然我们的能力比不上人家,人家的能力强,一下子就做好了,但是我们下上千倍的功夫,我们的能力也能变强。所以就看自己肯不肯学、肯不肯干。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好学。
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不能靠别人逼迫,必须自己知道学习的意义。学要学圣贤书,要学作圣人。
-
学除了我们学知识、学技能,重要的是能够学圣贤教诲,也就是要读“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很好学,我们现在人也很好学,但是学的内容和古人不一样。皇帝要学习的时候,一定是请一个对经典(包括儒释道的经典)很通达的人,给他讲解一段,他带着群臣一起来学习。
像在清朝康干盛世的时候,皇帝都会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诲讲给自己,他带着文武百官来一起学习。所以上下思想高度一致,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没有生起。
但是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她每一天也去听讲课,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每一天在讲,结果听到大德们所讲的都像是在批评自己,最后她就把宫廷讲经的传统废弃了。结果这一废弃不要紧,“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三日不读圣贤书,都面目全非了。人不学圣贤书,自私自利的习气和欲望就会生起来,结果就导致了清朝的急剧败落,最后才被外族所侵。这个并不是因为讲诵传统文化的原因,而恰恰是因为废弃了传统文化的原因。
凡是在历史上稍有成就的皇帝,他们都尊重历史,都熟读圣贤书,以史为鉴,所以我们学才能够“近乎知“,才能学成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