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地心说的陨落》是“美国当代文坛上最多产和获得批评界赞誉最多的作家之一”的威廉•T.沃尔曼对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进行注解而成的作品。通过对《天球运行论》逐卷逐章的注解,“旨在研究《天球运行论》如何引发了一场革命”,如何“在古老的完美宇宙模型上无情地划开……一道伤口”,而非为哥白尼作传,对哥白尼为何提出“日心说”进行解密。但对哥白尼著作的注解,不免会有“对哥白尼的个人经历的叙述”,比如“描述他个人的一面,认可他的一些个人品质,以及他克服了(或者没能克服)哪些环境的局限”,作者称这只是对《天球运行论》注解的“一种点缀”,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作对哥白尼生平的简略介绍。《地心说的陨落》 关于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及《天体运行论》,我们所能想到的便是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使天文学从陈旧科学观和宗教错误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

“我将他视为我们中的一员:一个曾在地球上生活过、不会复生的人,一个拥有远大梦想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的人,一个迷失在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广阔宇宙中的人,一个将生命奉献给一项事业的人,在他死后,他的成就逐渐蒙上了灰尘。”

——威廉•T.沃尔曼的书

他是谁?他的成就是什么?

尼古拉•哥白尼。“日心说”和《天体运行论》。

关于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及《天体运行论》,我们所能想到的便是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使天文学从陈旧科学观和宗教错误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然科学从此获得了新生,这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类的评价。这是中学教科书中对哥白尼的介绍,也是当今社会和学界对他的主流评价。

无疑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行论》是天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但在他生活的年代和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并不如此。“早在1533年,新教徒就创作了一部……《愚笨的舞台》”,将哥白尼“描述成一个高傲、冷漠、超然的人,不仅对占星学有所涉猎,认为自己受到了上帝的启发”;“一位好心的新教徒安德里斯•奥西安德尔”为《天体运行论》作序,称“书中的见解不必当真……地球不是真的绕着太阳转,这只是为了计算方便而提出的假设”;“第一版《天球运行论》自始至终没有卖完”,“但盖有奥西安德尔的印章在纽伦堡出版的那个版本却很受欢迎,此版于1560年在巴塞尔重印,又于1617年在阿姆斯特丹印了第三版”;“一位梵蒂冈天文学家开心地告诉我们,此书(《天球运行论》)自问世仅过了50年,'他的数据表就被第谷•布拉赫更为精确的观测数据所取代……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哥白尼的书已经过时了'”;阿瑟•库斯勒评价“他似乎是个黯淡无光、无足轻重的人物,一位住在瓦尔米亚这个普鲁士偏远省份的怯懦教士,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能一个人待着,不要招来别人的嘲笑……”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甚至不是一个进步思想家”,“而只是亚里士多德以及托勒密的修正主义者”;伽利略称哥白尼“获得了不朽之名,这声名只为少部分人所知,但他又退回到了大众之中(所谓的大众便是蠢人的代称),受人嘲笑、羞辱”……种种评价似乎与我们印象和评价中的哥白尼差距甚大。

为什么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在当时会收获这样的评价?“日心说”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哥白尼是如何表述的?他的《天体运行论》又讲了什么?为什么1539年便已完成的《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直到死前才出版呢?真的是因为顾及“安逸的教会职位”和在该职位上享有的声誉吗?……关于哥白尼和他的学说、著作,我们实在是有太多疑问,太多想要知晓的地方。而这些疑问和好奇,威廉•T.沃尔曼用他的《地心说的陨落》一书向我们做出了解答。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1)

《地心说的陨落》

《地心说的陨落》是“美国当代文坛上最多产和获得批评界赞誉最多的作家之一”的威廉•T.沃尔曼对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进行注解而成的作品。通过对《天球运行论》逐卷逐章的注解,“旨在研究《天球运行论》如何引发了一场革命”,如何“在古老的完美宇宙模型上无情地划开……一道伤口”,而非为哥白尼作传,对哥白尼为何提出“日心说”进行解密。但对哥白尼著作的注解,不免会有“对哥白尼的个人经历的叙述”,比如“描述他个人的一面,认可他的一些个人品质,以及他克服了(或者没能克服)哪些环境的局限”,作者称这只是对《天球运行论》注解的“一种点缀”,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作对哥白尼生平的简略介绍。

为什么哥白尼的学说和著作在当时会受到负面评价?

在为《天体运行论》注解的各个章节里,作者对哥白尼生活时代的天文学常识与大众文化进行了介绍,解释了哥白尼的学说和著作不受重视的原因。

16世纪前后,正值欧洲中世纪的结束之际,但世俗教会的权威仍尾大不掉,“仍在维护着”“早已陈旧不堪”的“欧洲的宇宙观念”的“两种力量”——“古典天文学和《圣经》”,其中包含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太阳、月亮及其他“游星”,对“每一种自然界中的物质”的论断,托勒密对星体的解读,以及教会对《圣经》文字的阐释和阐释权的垄断。在没有望远镜等设备可以实证“地心说”和“日心说”孰对孰错之际,民众和学者自然不会选择接受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是错误的观点,沃尔曼也是多次提到“我们从未在其中生活过,也很难想象那是什么样子。”那时,人们相信,“整个宇宙……皆由上帝的符号组成,或者说整个宇宙都可以成为一个神的符号”。就像我们如今相信的关于地球关于宇宙的观点一样,我们不会轻易地主动选择去相信它们是错误的。再加上教会对新学说的镇压和审判,“日心说”受到批判,《天球运行论》受到封禁,相信支持该学说和著作的学者受到审判。所以,哥白尼的学说和著作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而被视作禁学和伪科学。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2)

托勒密的天宇模型——本书插图

“日心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哥白尼是如何表述的?

哥白尼在《天球运行论》的第一卷第5章部分“致力于论述日心说假设”,其论述文字为:

“除地球及其周围的物体外,整个宇宙似乎都在做周日旋转运动。如果你承认,天宇并未做此运动,而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转,那么你会发现——如果你认真考察的话——就我们所见的日月星辰的升起与落下而言,情况的确如此。”

“游星(即行星)看起来有时靠近地球,有时远离地球,这一定表明:地球的中心并非这些游星圆轨道的中心。”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3)

“哥白尼的天宇模型”——本书插图

虽用了“似乎”一词来表现自己的推测,但却紧接着以“的确如此”和“一定表明”表示对自己论断的肯定。结论一出即将地球推离了宇宙的中心。沃尔曼对此评价为:“哥白尼的斧头落下了,旧宇宙出现了一道裂开的伤口。”

《天球运行论》讲了什么?

对《天球运行论》的注解,沃尔曼是分卷分章节进行的。对每一卷每一章的注解,作者都会首先指出该卷该章节的内容主题,如第一卷第1章:“哥白尼说,'世界'确实是球形的……'这是因为在一切形状中,球形是最完美的'……'万物的边界都趋向于球形,就像单独的水滴以及其他液体那样'”;第一卷第2章:“哥白尼继续写道,不仅宇宙是球形,地球也一样”;第一卷第5章:“'在说明了地球也是球体之后',哥白尼继续写道,'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地球的运行是否与其形状相匹配。'”……第四卷:“哥白尼在第四卷开篇写道:'在上一卷中,我尽自己所能解释了地球绕日运动所引起的现象……'这一卷的研究对象是月球。'尤其是通过昼夜可见的月球,星体的位置才得以确定和验证。'此外,'在所有星体中,只有月球的运转与地球中心有直接联系,尽管月球的运转极其不规则。'”“在最后一章(第六卷第9章)里,哥白尼用了两页的篇幅大致介绍如何'计算五颗游星的纬度'。”归纳起来便是《天球运行论》的主要内容。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4)

“注解:第一卷 第5(续前)—9章”

为什么哥白尼直到死前才出版《天球运行论》?

在《地心说的陨落》的第十三章“安静的结局”中,沃尔曼简略地介绍了哥白尼的生平经历,其中对哥白尼写作《天球运行论》是如此描述的:

“1515年,哥白尼开始写作《天球运行论》……他原本在1530年就能写完这部书,但最终的情况是,'由于我的理论难以理解,比较新奇,因此我有理由对可能遭遇的蔑视感到畏惧,这种畏惧差一点让我彻底抛弃自己的著作'。”

“然而,他可不是库斯勒所描述的那种与世无争的老好人。追溯他的生活轨迹,我们会发现他常常和别人争论……而且,哥白尼还擅长开玩笑讽刺研究天空几何学的同僚……哥白尼支持匀速圆周运动,并强烈反驳托勒密的偏心匀速点……”

“1516年,一份报告提到,他对历法改革提出过建议……”

“1520年,由于战争的缘故,他的住处遭到损毁。从1521年起,他便一直住在弗龙堡,等待着某颗恒星或者某一掩星现象的出现。”

“施尼特1532年的世界地图已经体现了地球的自传……1533年,教皇从学者魏德曼斯托那里听说了哥白尼的理论。幸运的是,这位教皇很宽松……1535年,哥白尼完成了高精度行星表的编制……”

1541年,哥白尼将《天球运行论》的手稿交由朋友委托出版,并在书中添加了“一些表示顺从的谨慎语句”:“至于其他行星,我将试图——这有赖于上帝的帮助,否则我将一事无成——对这些问题进行更细致的研究……”1543年5月,哥白尼在临死前拿到了“刚出版的《天球运行论》”。或许是出于对教会世俗禁令的恐惧,或许是出于谨慎的研究态度,也或许是因为其天主教会显要人物的身份而对教会的情感和顺从,哥白尼延缓了《天球运行论》的发表,而这也使得他“死在了病榻上,而不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这是提出攻击宗教神学的新学说的学者最好的结局了。

威廉•T. 沃尔曼是“美国当代文坛上最多产和获得批评界赞誉最多的作家之一”,“是继托马斯•品钦之后最受关注的美国现代派小说家”,非天文学专业出身,因而,在本书开篇的“说明”之前,沃尔曼便直言“就我自己而言,写作的过程是一次自学者的练习——练习如何解释一门略微超出我的智识范围的学科。”因此,对《天球运行论》的注解,沃尔曼略过了“一连串让人痛苦的几何与算数运算”,而只对计算方法和所得结论进行注解。用作者的话就是,“我虽然天真地希望这本书是对《天球运行论》的阐释,但它其实更接近于对一些阅读《天球运行论》时都可能碰到的问题的讨论。”以讨论的态度,为更多人带来理解《天球运行论》各篇章中值得关注的地方的探讨,简化对著作内容的理解。这样的“选择性”注解,对于有志于天文学的读者来说,或许是有缺陷的,是不足的,但对于大众读者而言,这样的注解是更接近一般理解范畴的,不能称此为不足。

而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哥白尼的学说和著作的内容和伟大,作者还在注解之余对彼时欧洲的天文学观念和大众信仰进行介绍,对接受哥白尼学说的学者进行讲述,并将“注解章节与讨论其他题目的章节交替出现”,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5)

本书目录

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虽是“在古老的完美宇宙模型上无情地划开……一道伤口”,让“宇宙……发出……尖叫”之作,但囿于主观意识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其中仍存在很多错误的论点,如“哥白尼在这部论著的开头使用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宇宙是完美的球形,因为它应当是这样”;“在第五个位置,金星每9个月公转一周”;“他得到的地月距离数值为地球半径的……56.7倍”;“哥白尼的宇宙是一个有限的、以恒星天球为界的宇宙,表面上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等。这些错误,作者都在注解和介绍的文字中一一指出,且给出了当下正确且普遍接受的答案,而并不避讳哥白尼和他的学说、著作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荣誉。但即便如此,仍掩盖不了哥伦布将地球推离宇宙中心、“为一门新学科扫清了障碍”的伟大,他和它“创造了历史”。

注解《天体运行论》,研究它“如何引发了一场革命”,评价哥白尼取得的成就,作者对前人的理论也并未一味贬低,而是以客观辩证的态度进行讲述。如“托勒密对黄道的解释比当今许多天文学教科书的更易懂”;“与哥白尼相比,托勒密的论证范围更广、更清晰、更优美”;“托勒密学派的天文学家……较为精确地预测了'游星'的轨迹……与观测结果几乎相符”等观点,都是很好的体现。在第七章中,作者又进一步讲道:“哥白尼了解并尊重前人的工作,因此他建议我们'珍惜他们的观测数据,这是宝贵的遗产'。”知识,或者说真理的发现与普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推理和猜测,才为今天所取得的共识奠定了基础,进行了试错,所以,作者在倒数第二章中说道:“虽然思维惯性、运动惯性和静止惯性减缓了科学进程,但在科学这一领域中,不存在所谓的死胡同——或者说,死胡同也传达了某种信息。我们在迷宫里生活,在迷宫里思考。每当我们拐个弯,遇到一面空白的墙时,我们对这座迷宫又多了一些了解。占星学、炼金术、李森科的生物学、托勒密的天球,所有这些学说都对我们有所助益。……科学发展的进程并不是哥白尼把托勒密的理论扔进垃圾堆,然后牛顿又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了开普勒。事实上,科学的发展是一代代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有奇特、美丽的因素,甚至关乎灵魂。”我们大可不必对前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进行苛求,而要发现他们在更早之前的真理上所取得的进步,“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价值,无论它曾遭到多少怀疑。”

本书的优秀之处还在于作者注解文字的优美。像“阳光时不时透过望远镜照亮哥白尼的故事,烧掉旧宇宙中又一个蛛网密布的角落。”“波兰的天空雾蒙蒙的,即便是教会中眼尖的观星者,也无法在这空虚又黑暗的夜空中,看清远方那黑暗又空虚的赫拉克勒斯之柱的轮廓。”介绍哥白尼“对角宿一的进动的讨论”,作者称“他给出了一堆混乱的数据,就如同把一堆苹果和橙子混在一起。”等,都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天球运行论》所要呈现的结论的理解。如果说“文笔上佳……又饱含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这本书才是最贴切的文本。

“我们都知道哥白尼,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哥白尼。”但似乎我们只知道哥白尼、“日心说”和《天体运行论》这三个名词。沃尔曼的这本《地心说的陨落》注解了“日心说”,注解了《天体运行论》,注解了哥白尼,注解了16世纪欧洲的天文学,“将我们带回'地日'交战的历史现场,以16世纪的认知解读哥白尼脑海中的星空”,让我们看到哥白尼的卓著成就,看到“观察慢慢战胜直觉”的科学发展过程中,那些“奇特、美丽的……甚至关乎灵魂”的因素。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多久(读地心说的陨落)(6)

《地心说的陨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