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故乡张抗抗散文(美文选粹张抗抗)
遥远的故乡张抗抗散文(美文选粹张抗抗)背景介绍:披文入情审校:张婷 / 美编:张新雨编者寄语“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肯尼迪《柏林墙下的演说》于西德市政厅柏林墙前。由此,我们想到了当初被柏林墙限制的柏林人,想到了所有被“墙”限制的墙内人。柏林墙消失了,东、西柏林人可以自由来往了,但人们都能都拆除心墙、和谐相处吗?让我们一起品读欣赏《柏林墙的消失》,拆除“心墙”,畅想人生快乐。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周秀义
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员。曾参编《智慧背囊》《满分作文》,为《中学生语文报》撰稿。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张婷 / 美编:张新雨
编者寄语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肯尼迪《柏林墙下的演说》于西德市政厅柏林墙前。由此,我们想到了当初被柏林墙限制的柏林人,想到了所有被“墙”限制的墙内人。柏林墙消失了,东、西柏林人可以自由来往了,但人们都能都拆除心墙、和谐相处吗?让我们一起品读欣赏《柏林墙的消失》,拆除“心墙”,畅想人生快乐。
披文入情
背景介绍: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柏林墙消失
①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的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用白描手法。写柏林墙的普通。)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列举墙上的内容。写出了柏林墙的奇特。
②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用排比句。作者从西柏林角度看柏林墙给人的感受及周围的布置,反衬下文东柏林的墙下隐藏的危险。
③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照应第一句。作者将自己想象的柏林墙和眼前的柏林墙对比,虚实结合,极力突出它的普通,反衬下文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怖和灾难。)
第一部分:概括柏林墙既普通又奇特的特点。照应标题,为下文写“柏林墙”的倒塌和消失做作铺垫。
④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设问句。探究柏林墙存在的意义,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作者的参观和感悟。
⑤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硕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幽幽然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亲见柏林墙。用比喻句形象地描绘了柏林墙的长度、形状及位置,突出其坚固、绵长;交代其“界标”的功能和历史,表明东、西柏林长期以来分裂严重,为下文插叙的恐怖事件做铺垫。
⑥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河为什么“空旷”?作者为什么“愕然”?设悬念,引出下文的灾难事件。
⑦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淹死了。因为虽然河岸的一边在西柏林境内,但河却属于东柏林所有。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的“罪名”。
无辜的小生命死在政治的“河里”,“任何人”强调了柏林墙的政治化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⑧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⑨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⑩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⑪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血迹斑斑”的柏林墙上的血迹,是对恐怖政治的控诉和批判。
⑫但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总未间断停止……
点面结合,先写土耳其男孩被淹死,蕴含着对他的同情;后写许多年轻生命倒在柏林墙下,寄寓了作者对勇者的哀思和赞许。
⑬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墙的最初感觉。
承上启下。照应“它仅仅是一个象征?”,引出下文“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⑭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跳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视觉上强烈对比。东柏林雕塑“衣裙飘逸的天使”和开阔空地上“杳无人踪”,与前文恐怖事件相映衬,使读者内心产生“天使”和“魔鬼”强烈冲突,为下文介绍“真空地带”做铺垫。
⑮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⑯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阴葱茏。
⑰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作者宕开一笔,先不介绍“真空快地带”,为下文写“布雷的禁地”充分蓄势。
⑱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⑲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照应前文“任何人”,突出了灭绝人性的恐怖。
⑳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第二部分:在西柏林,作者感悟到“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为下文“决意设法去东柏林”做铺垫。
㉑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㉒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用“似乎”来体现柏林墙看似坚固实则“易塌”的特点,用“决意”来表明作者去东柏林态度的坚决,可谓耐人寻味。
㉓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㉔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做海关也许叫做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㉕…………
㉖东柏林!
㉗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洁净的大街被雨水洗得发亮,小轿车来来往往。我几乎没觉得墙这边和墙那边有什么不同。
㉘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到柏林墙下。
㉙我久久凝望着柏林墙。
㉚从这一边看这堵墙,墙似乎要比那一边干净些也苍白些。墙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与前文的柏林墙“血迹斑斑”形成鲜明对比,谁是残忍的刽子手昭然若揭。)穿着灰色制服的持枪警察如雕像肃立,行人远远且匆匆而过,墙和人之间,是一块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的禁地。
照应前文,交代“真空地带”的功用,交代为什么越墙者无一生还的原因。
㉛墙在树丛和草地间蜿蜒,犹如一条细长又干瘦的胳膊,将勃兰登堡门下所有的辉煌都紧紧箍在怀里。更如一道无形的锁链,隔绝了封闭了整整一个世界。
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揭示了柏林墙对“东德”产生的负面影响,与世界隔绝,积贫积弱。
㉜暮色中,那狭窄而粗糙的矮墙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觉着墙的存在。
㉝我用手触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坚定……
㉞…………
第三部分:作者去东柏林所见所感。交代柏林墙对东柏林的负面影响,为下文对柏林墙的追问和思考做铺垫。
㉟离开东柏林已是深夜,我通过那墙的出口,走向西柏林。墙留在我的身后。几天以后,我就将飞离这个奇怪的、既相连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块土地。
㊱我忽然隐隐地感觉着一种悲哀。
作者的情绪又起波澜,为什么“悲哀”?引出下文的更深刻的追问和思考。
㊲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么?
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由实到虚,丰富了“墙”的内涵。用问句引人思考,表达对摆脱“围墙”的愿望,与结尾的美好愿望遥相呼应。
㊳漫长而又短暂的五年过去了。曾经那么坚固那么森严的柏林墙,在岁月的碾磨与撞击下,终于剧烈地摇晃震颤起来,并正在悄悄地消失隐退。昔日的勃兰登堡门下,开放了的边界已成为一个自由市场。那儿正在出售有关柏林墙的纪念品。坚硬的柏林墙的水泥碎片,已被标上价码,任旅游者带到世界各地去……
与前文坚固的柏林墙对比,突出柏林墙的“消失和隐退”带给人们的“自由”,引出下文一连串的思考。
㊴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㊵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柏林墙的消失出现和消失后的追问与思考。
㊶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此句流露了作者对虽然柏林墙消失但人心隔阂难以消除的担忧。
㊷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墙”,早早地、快快地消失。(此句寄寓了作者希望人们能都拆除心墙、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第四部分:作者回到西柏林,对柏林墙消失的追问和思考。
来源: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节
作者:张抗抗
文章珠玑
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么?
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墙”,早早地、快快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