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英语激励人心(健身阅读学英语)
健身英语激励人心(健身阅读学英语)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是一般的多,于是今天看本书、明天跳个操、后天上堂课,看上去忙得热火朝天,结果除了让那些贩卖焦虑的商家赚得盘满钵满,自己依旧一无所获。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应用到个体身上,就是说你能获得多少成功,不取决于你的长项,而取决于你的短板。于是大家都开始热衷于寻找自己的能力短板,看各种书、上各种课,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满水桶”。跟风学习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反正大家都在学,我也跟着学。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说英语好、爱健身、喜欢阅读的人就一定会走上人生巅峰?这就涉及到一个在个人成长领域广为流传的说法:木桶效应。
最近刘畊宏借着“本草纲目”爆火之后,身边的人都开始跟风,甚至一些以前下楼拿外卖都觉得困难的朋友,也开始变身“刘畊宏男/女孩”,每天坚持打卡跳操,甚至还特意买了装备和手表来记录运动数据。
健身、阅读、学英语,已经是现代年轻人缓解焦虑的三大法宝。但扪心自问,真正靠这三样成功摆脱焦虑的有几个人?
你要的是“成长感”还是“成长”?全民英语热和全民健身热的背后,真正学好、练好的没几个,Why?
因为这类课程卖的是一种“成长感”:翻开单词本背两遍abandon,跟着刘畊宏跳三分钟,我们就获得了一种“我在学习,我在成长”的感觉,大脑一旦觉得满足,就开始摆烂,学习动力立刻离家出走。
跟风学习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反正大家都在学,我也跟着学。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说英语好、爱健身、喜欢阅读的人就一定会走上人生巅峰?
这就涉及到一个在个人成长领域广为流传的说法:木桶效应。
木桶理论的“骗局”木桶理论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应用到个体身上,就是说你能获得多少成功,不取决于你的长项,而取决于你的短板。于是大家都开始热衷于寻找自己的能力短板,看各种书、上各种课,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满水桶”。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是一般的多,于是今天看本书、明天跳个操、后天上堂课,看上去忙得热火朝天,结果除了让那些贩卖焦虑的商家赚得盘满钵满,自己依旧一无所获。
木桶理论是错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把木桶理论放在个人能力提升领域,就大错特错了。
木桶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他的原话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人家说得很清楚了,这个理论是用来解释组织配合问题,而不是解决个人成长问题的。
提升能力的正确姿势:按产品设计的思路打造自己既然木桶理论不适用于个人成长,那我们提升能力的正确姿势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把自己当作一件产品,按产品设计的思路打造自己。
产品设计领域有一个铁律,叫“一专多能零缺陷”。一专”是指产品本身有一项特别突出的功能,“多能”是指兼顾多项基础功能,“零缺陷”是指产品没有无法忍受的致命缺陷。
放到个人身上,就是说我们要有一项专长,多项辅助能力,没有致命的能力缺陷。
按照这个思路,学什么就很明确了。以工作能力为例,只要你的“短板”没有严重到影响工作,那根本不需要专门补充。你应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强化自己的强项,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能力的一专多能零缺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去逐步实现。
假如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你的首要任务一定是先补上自己的致命缺陷,快速适应职场,让自己的执行力、沟通力尽快达到及格标准。
等过了职场适应阶段,就要开始打造自己的“多能”。这是因为职场菜鸟手头的工作大多都很初级,你很难通过这些初级工作确定自己的专长。所以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训练基础能力、观察和寻找自己的优势能力。
最后,你会在反复的实践中确定自己的“一专”。这时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磨炼自己的专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场精英了。
识别被贩卖的焦虑当然,以上我们说的都是在理想的、理性的状态下做出的思考或行动。
但现实世界充满“噪音”,我们会受到各种说法和理念的影响。所以在行动之前,我们起码要先搞清楚哪些焦虑是被贩卖的,是可以被抛弃的。
所有贩卖焦虑的表达都有两个特点:
第一,没有逻辑分析,只有情绪判断。它们会在没有任何背景分析的情况下得出一个让你很焦虑的结论。
比如,35岁没混到中层,那就等着失业吧!这句话的背后就没有任何背景介绍,也没有逻辑分析。假设你的职业是医生,读完书就已经28-32岁了,然后还得规培个3年,正式工作时就已经35了,还谈什么混到中层?
贩卖焦虑的第二个特点是放大灾难性后果。
比如大S的名言“要么瘦,要么死”,就是典型的贩卖焦虑。不瘦会死吗?当然不会。她自己怀孕的时候不也放弃了多年吃素的习惯,长胖了不少?
在充斥着“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35岁失业不值得同情”、“30岁之前一定要做的100件事”,之类口号的环境下,焦虑情绪被无限放大,在各种潮流中坚持自己确实越来越难。
但是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得知道,喊这些口号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让你买产品、买服务,至于这些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未必有人关心。
虽然焦虑感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但缺少理性的焦虑会让人无法行动。
学习很重要,但学习的技巧更重要。在学习前思考一下,就不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