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主旋律战争大片(又一部美式主旋律)
美式主旋律战争大片(又一部美式主旋律)还有《拯救大兵瑞恩》,一群人深入战争腹地,就为了寻找瑞恩。随着两位主人公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曾经奥斯卡背后瞩目的一部电影《1917》,讲述的就是一战时期,在英国和德国战火僵持的前线,两个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执行任务的故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主旋律”这个词是,近些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
在很多网友看来,因为它过于高大上,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
一味地鼓吹所谓的正义,背后忽视了现实的残酷。就像好莱坞的反战题材作品。
曾经奥斯卡背后瞩目的一部电影《1917》,
讲述的就是一战时期,在英国和德国战火僵持的前线,两个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执行任务的故事。
随着两位主人公的镜头,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还有《拯救大兵瑞恩》,一群人深入战争腹地,就为了寻找瑞恩。
这些披着反战电影的内核,无不是在背后宣传着自己的价值观。
如今又来了一部电影《史上最棒的啤酒运送》。
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导演彼得·法雷里,看着名字比较陌生,但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绿皮书》。
这部豆瓣150万人,打出了8.9的高分佳作。其中有尖锐的种族主义,有反萌差的肤色代表,同样也有诙谐幽默的喜剧桥段。
《绿皮书》也因为全片贯穿的“美式主旋律”保受争议。
时隔四年,他又带着自己的镜头,对准了战争。
故事的背景聚焦在了,越战时期。这段历史在美国人的心中,有着很深的印象。在很多经典,如《阿甘正传》中都能够看见其中的影子。
《史上最棒的啤酒配送》就是以一个简单的配送啤酒,走进了这个故事。
男主奇基,是一个留守在后方的男人。
尽管没有上战场,但对于战场有着很多憧憬,抱着一腔热血,并且始终认为越战是一场正义之战。
并且为上战场的兄弟感到骄傲。
每逢和好友相聚,聊起在越南的兄弟,表示他们很怀念家乡的啤酒。
结果,众人一顿吹捧,决定要去前线送啤酒。奇基更是自告奋勇,表示自己愿意。
酒吧老板立马就给奇基了一份名单和啤酒。
同时,不少人因为奇基要去送啤酒,就都找上他,
表示让他顺带给自己捎点东西。眼看推脱不到,奇基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意外的是,当天下午就乘坐上了去越南的轮船。
到了战场,奇基也不墨迹,见到老乡就是发啤酒。
看着这样另类的一个人,让周围人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谁闲的没事来战场上送啤酒?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有点愣头青的奇迹,让周围的战友都感觉到一丝的温暖。
但故事真的是送啤酒这么简单?
看似是一场诙谐的旅途,《史上最棒的啤酒配送》更像是一部公路题材的反战电影。
他的整个“送酒之旅”堪称不可思议。
奇基是一个没有证明,没有军衔,没有身份的三无人员。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不仅闯过了美军重地,同时也受到了热情款待。
一路上奇基都是满怀微笑,丝毫一点不向畏惧战争的人,早已经对这一切司空见惯。
在到达越南后,主动询问一旁的美国军车:你们是第127军警连吗?
随后又跟随两人去了指挥部,
紧接着奇基去了第二站,在这里他不仅和警卫聊天,还和战地记者争辩。
甚至在马路上拦下美军的车。这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顺利。面对上尉的质疑时,奇基也是很理直气壮地表示:
对,你当我是就可以。
《史上最棒的啤酒配送》前半部分没有太多战争所带来的压抑,
更是一种诙谐和幽默,
从奇基的种种遭遇中,能够感受到故事所带来的荒唐。
它用一种喜剧的味道,带观众走进这场惨烈的战争。
在影片中,能够感受到和《绿皮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仅夹杂了对于亲朋好友的关系,也有对这场战争的虚伪,残酷进行了描绘。
随着故事的推进。奇基一步步地深入腹地。
也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战争。
子弹从自己的眼前擦身而过。
亲眼目睹了,一旁的士兵在炮弹的袭击下,炸掉了一只胳膊。
面对一同逃跑的记者,他希望对方和他一起离开这里,记者却表示,这是他的工作和责任。
此时此刻,才让人真的感觉到,战争面前的轻松荡然无存。
影片开头的戏虐,玩笑,以及士兵的无视显得多么幼稚。
前后两种境遇的鲜明对比,也让这部电影更有一种讽刺的味道。
影片中有一幕,奇基在荒野上,遇见了一个越南小女孩。对方不是对他怀着善意,而且一脸的恐惧,一边慢慢地向后退。
直到一个妇人从野地里冲出来,抱着小女孩慌慌张张地跑进地里。
奇基面对这一切,心里发慌了。
还有当奇基意外的乘坐上CIA的飞机上时,面对审讯的俘虏,在飞机上也是毫不留情的扔了下去。
当他回到家乡,看到的是新闻里的胡说八道。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不仅刷新了奇基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
也让影片的“反战”主题变得更加深刻。
纵观《史上最棒的啤酒配送》它所表达的主题,并不算新颖。
这类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也是很多。
这部电影之所以火,让不少的观众感到意外,它的出发点足够的精准。
不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对于这一场战争的批判。
以一个小人物的角度,随着镜头的不断推移,让观众对于这一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它所刻画的故事足够真实,
并且通过一个小人物,能够很真实的贴近现实生活。
《绿皮书》中的男主利普,就是一个家庭经济十分紧张的人物。
没有工作,每天就是喝酒,闲逛,睡懒觉。
妥妥的废柴级别人物。
直到遇见了另一位黑人主角。
《史上最棒的啤酒配送》中,奇基一开始也和“反战派”形成了对立。
看到自己妹妹去参加反战示威,自己则马上去破坏。
奇基经历了这一番离谱的旅行后,态度才真正发生改变。
纵观两部电影的主人公,他们都做了一件十分离谱的故事。
但最终都通过一段经历,让自己真正的成长。
纵观整个电影,也有很多细节让观众诟病。
比如,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不够细致,总是轻描淡写,一笔略过。
尤其是对于“偏见”很重的主角,导演通常都是塑造一种“固执”的角色。
实际上,在社会和舆论的夹缝中,
他们早已经被限制在了某种观念里。但本质上,还是有着属于自己的善恶观。
当奇迹最后回归家庭,和家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电影似乎讲述得更像是一个废柴的自我救赎。
尽管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但对于其中主题的刻画,显得有一些不够深刻。
不论是早期的《拯救大兵瑞恩》,还是如今的《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配送》,
导演对于力度的把控都是点到为止。
相比于一些同类型的电影,所刻画的激烈程度,完全无法比拟。
不论是价值观,还是各种现状都显得非常俗套。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更多的还是要迎合观众的口味。
尽管剧情显得有一些老套,但观众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