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的过程是永无止境(求知的最高境界)
求知的过程是永无止境(求知的最高境界)现在的人类,往往会陷入知识的圈套中不能自拔。这“知识”,也算是一种人生的奴役。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权贵礼法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儒家的荀子也说:“圣人役物,而不为物役”。不管是庄子、孔子还是荀子,真正“有知”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知识的害处,盲目地求知好比玩火,让人焚身而不自知。庄子看似矛盾,却值得推敲。他所鄙视的,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知识。这些不成系统的碎片化知识会让人不知不觉地跌入知识的深渊,面临危险的绝境。乍读来,此言令人甚为不解。在世俗意义上,“有知”意味着智慧,“无知”显得粗鄙。那么,在世俗人的眼观下,“无知”是动物性的一种蒙昧,身为高级物种的人类应当穷尽毕生之力杜绝无知。“有知”的人,诸如教师、学者、专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显然没什么可疑之处,就如儒家亚圣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知
在中国所有的哲学家中,我最喜欢庄子,做人行事也最像庄子。
若问我喜欢庄子的什么呢?一时半会也说不出。
初次看庄子的时候,认为他是一个矛盾体。
诸子之作中,独庄子行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若论文才,谁也比不上他。虽才学称冠,庄子却常常对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乍读来,此言令人甚为不解。
在世俗意义上,“有知”意味着智慧,“无知”显得粗鄙。那么,在世俗人的眼观下,“无知”是动物性的一种蒙昧,身为高级物种的人类应当穷尽毕生之力杜绝无知。“有知”的人,诸如教师、学者、专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这显然没什么可疑之处,就如儒家亚圣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知义与不知义耳。”知识,可以让我们“知义”,做一个懂善恶、识大体的“文明人”。
庄子看似矛盾,却值得推敲。他所鄙视的,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知识。这些不成系统的碎片化知识会让人不知不觉地跌入知识的深渊,面临危险的绝境。
现在的人类,往往会陷入知识的圈套中不能自拔。这“知识”,也算是一种人生的奴役。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权贵礼法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儒家的荀子也说:“圣人役物,而不为物役”。不管是庄子、孔子还是荀子,真正“有知”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知识的害处,盲目地求知好比玩火,让人焚身而不自知。
庄子认为,万物本身就处于一种智慧自备的完美状态,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如果人类不自私地打破这种恒常,就永远可以像“婴儿”一样,任真而纯粹地活着。
在“有知”的人看来,这是不折不扣的乌托邦主义幻想。如果“无知是人类最好的状态”,人为何还要辛苦求知?
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早已思考过了。在《枚农篇》中,枚农问苏格拉底:“如果你对事物一无所知,你将如何探讨它呢!在世上,你要如何提出你所不知的某物,作为你探讨的对象呢换句话说,即使你正巧碰见了它,你将如何知道,你所找到的正是你所不知的东西呢”
苏格拉底与枚农之间的诡辩就像当年庄子与惠子之间的争论。这其实也是“有知”与“未知”之间的一场辩论。
“有知”和“未知”并不是一对反义词,也互不排斥。相反,既有“有知”,就有“未知”;既有“未知”,必有“有知”。“有知”和“未知”就像是一对亲姐妹,就像太极图中的“阴仪”与“阳仪”。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给出了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就是求知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这句话,也解决了现代科学的燃眉之急。人类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想要控制、改变或者获得什么,而是知道自身的局限性,重新回归到“和光同尘”的自然法则中来。
正如庄子所言:“知之所至,极物而己。”知识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就算有一天,人类知晓了这个宇宙中所有的知识,也不过是认知了经验层面的万物而已。
现代社会是一个热衷养生的时代。西医营养学家倡导每天摄入十几种蔬果,在不同时段饮定量的水,这样的养生知识已经甚至成了很多生活在城市的“文化人”日必践行的真理。可与此同时,这群“听真理话的文化人”却遭受着多种疾病的困扰,尤其是慢性病。
庄子也早就下了断论:“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人们不听信于自我身体的感受,却听从“有知之人”的养生之术,以为这是箴言,反而遭到了知识的蛊惑,害了自己。
这些所谓的知识,在庄子眼里,不过是“小知之知”。它是一种有意之举,破坏了本身和谐的自然状态。
世人大多以博学而自豪,自认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方为读书之大境界。殊不知这是作茧自缚。要让一个学富五车之人放弃所学知识似乎是一件比登天还要艰难的事,这就是佛家的“所知障”。有了知识这层障碍的存在,人类将永远脱离不了声、色、光、影,被困缚于知识的“牢笼”里,永远无得救解脱之日。
求知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无知无识,就像一片花草、一群鸟兽般简单而朴素地活着,不就是幸福最理想的状态吗?
文/玄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