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比如小巴所在的杭州现在书记、市长们出手阔得很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同时提高大学毕业生年薪!”在留住人才这件事情上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前两天,武汉市委书记成了新网红

他在武汉大学一场论坛上语出惊人

“要争取让大学毕业生

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

同时提高大学毕业生年薪!”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1)

在留住人才这件事情上

现在书记、市长们出手阔得很

比如小巴所在的杭州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

二话不说,一次性先发你两万

博士研究生,发你三万

比如长沙

“人才新政22条”

本硕博,分两年发0.5、1、1.5万生活补贴

户口就不用说了

落户门槛降到几乎没有

房子问题嘛

就像陈书记说的

要造50万平方的人才公寓

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买得到

收入上呢

要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年薪

总之市长们都打算好了

未来五年掏出几十亿、上百亿

让大学生安居乐业在本地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2)

杭州、长沙真金白银式的补贴

的确非常有话题性

但这件事的深远意义

超过我们人大部分人的想象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这道理,大家嘴上都这么说

可身体却诚实得很

在过去十几年里

人才未必就是大城市市长的头等大事

作为一地的市长或者书记

搞活当地经济的头等大事是什么?

不是找人才,而历来是找投资

你看达康书记,一个项目黄了

跑掉了一批投资商

能让他吃不下饭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3)

这不是说书记、市长们不重视高等教育

而是现实不允许他们把时间放在这里

我们可以从供需两端来说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4)

先说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内

中国城市的经济支柱是制造业

而且是中低端制造业

比如武汉,主要是钢铁和汽车

能把工厂运转起来的关键

是有钱买设备

是技术人员制定好使用手册

是选择几个靠谱一点的车间主任

然后是找到便宜的劳动力

而对于高等教育人口的吸纳能力有限

一个普通工厂100个人

1个厂长、9个主任、90个工人

能吸纳几个大学生就业?

乐观估计,9个

一个高科技公司100个人

能吸纳几个大学生就业?100个

或许还要包括20个外包员工

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容纳的高等教育人口

要比第二产业多出许多

所谓人才最贵的道理

只有在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的时候

才能成立

人才最贵这句台词

出自2004年冯小刚的《天下无贼》

冯老师是地道京城人

这句话也非常京城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5)

那时候,也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城市

人才才是最贵、最重要的资源

其他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资本

那一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29%

放到城市级别

北京

67.8%,遥遥领先

上海

49.7%,接近但没过一半

广州

51.3%,将将过一半

深圳呢?

仅38%

其他更是不必说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6)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7)

我们再来说供给

改革开放后,1978-1989年

中国大学毕业生总计398.72万

之后的十年,1990-1999年,719.07万

直到2004年,这27年共1876.98万

那么这之后到今天为止的13年呢?

是1亿2686万

后13年是前27年的6.75倍之多

这40年加起来

一共培养了1亿4653万大学生

他们的绝大多数

在城市中接受高等教育

也留在城市中工作

而最近13年毕业的这1亿2686万

年龄大约在20-35岁,正当青春

中国的城市人口是多少,8亿出头

换言之,中国城市人口中

有近20%接受过高等教育

其中超过3/4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他们能快速适应高科技与高端服务业

足够二线城市产业升级的人才储备了

而在2004年,这个比例不到5%

能把一线城市填满就不错了

武汉陈书记要给大学生便宜20%的房子

这种狠话一定要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8)

武汉经济依赖钢铁、汽车

高科技和高端服务业相对不足

钢铁产能过剩,去了一轮又一轮

汽车行业热度下降,天花板已经看到

城市产业格局的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的二线城市

大多处这样一种预期中

这中间的竞争

从招商投资全面放大

抢人、抢钱、抢企业

核心就是抢人,简直抢得要急眼了

这么多真金白银的政策,就是明证

2016年,中国整体的三产占比是51.2%

放到城市级别, 二线城市中

杭州,61.2%

南京,58.4%

厦门,58.2%

成都,53.1%

武汉,52.8%

郑州,52.1%

重庆,48.4%

都已经有吸纳高等教育人口的足够空间

中国大部分二线城市

其实潜在人才是很多的

但市长们的一个大难题是留不住

比如武汉

论高校,光211就有7所

论大学在校生,更有足足120万

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一位

可是这些大学生,大部分贡献给别的城市了

2013到2016这四年

留在武汉的加起来只有40多万

大学毕业生远距离就业

前五大热门路线中,三条都来自武汉

第一是武汉到深圳

第二是武汉到北京

第三是武汉到广州

注:以上就业数据来源为2015年

蚂蚁金服《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很多二线城市的高等教育人口

一直处于流出大于流入的状态

他们当中,出过很多很多高级人才

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

毕业后去了北京

张小龙,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之后去了广州

21世纪里什么最值钱(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9)

小巴办公室有一位同事

8年前从武汉一所211大学毕业

他班上的34个人

最后留在武汉只有4个人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足够好的就业岗位——

他和同学们组团就业的城市

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

关于人才,上海有著名一问

“为什么我们出不了马云、马化腾”

这是一线城市的问法

我们有足够的人才

为什么最好的那几个不在我们这

而类似于武汉的二线城市

其实也应当有深邃一问

“为什么我们留不住雷军、张小龙”

武汉市委书记的狠话

大概就是一种回应吧

过去的那就算了

未来的雷军、张小龙

我们一定要留住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