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比较经典的(边塞诗之美)
边塞诗比较经典的(边塞诗之美)唐代的边塞诗人以其特有的抱负和理想写就的边塞诗章,构成了边塞诗丰富雄浑的大观气象,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边关将士,完成了安边安防的历史使命。每次品读边塞诗,都能在感悟大美的同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这也是我喜欢并研究边塞诗的原因。
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诗词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首标“征戍”。在我看来,边塞诗当是中国诗词美中的大美,不仅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讲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还有刚健奔放的阳刚美、横绝太空的雄浑美、昂扬向上的进取美等。
清代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对文章的阳刚风格做了精彩的描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面对茫茫大漠,王维在《使至塞上》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阔雄壮的气魄给人以劲拔坚毅、奇特壮丽的享受,而无丝毫孤寂凄凉之感。8月的内地正是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季节,而边塞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岑参如沐春风,静赏“梨花”的意境是何等壮美。“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在《南园(其五)》中用豪迈恣肆的笔触,写出了文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刚毅与坚决。
用乐府旧题来作诗是唐代诗人的一种风尚,《从军行》便是边塞诗人借用最多的一种,也最能全面地表达边塞风光的雄浑及边塞官兵的豪情。“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从投笔从戎的文人、建立大功的将士甚至奋身突围的败军之将身上,都能看到誓死报国的情怀、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那种雄浑美跃然纸上并闪耀着飞动的灵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高适的《东平留赠狄司马》“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和祖咏的《望蓟门》“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等表现边塞风景的雄浑诗句同样数不胜数,雄浑之美中蕴含有吞吐大荒的气势。
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时期,生活在昂扬奋发时代的边塞诗人们,敏感地感受着时代脉搏的冲击并与之同步,反映在诗作上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从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和王维《少年行(其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中,可以看到一种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高适《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李白《塞下曲(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建功立业的追求。
唐代的边塞诗人以其特有的抱负和理想写就的边塞诗章,构成了边塞诗丰富雄浑的大观气象,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边关将士,完成了安边安防的历史使命。每次品读边塞诗,都能在感悟大美的同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这也是我喜欢并研究边塞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