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op15官方信息(COP15大会要达成什么目标)
关于cop15官方信息(COP15大会要达成什么目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届大会已推迟一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伦敦动物学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2020年发布的最新评估,1970年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2/3。这一评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125名专家对4000多种脊椎动物的研究。“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令人震惊的速度下降。地球资源耗竭的速度高于大自然资源补充的速度。”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致辞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一步提醒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当前的危机同样也是扭转局面的契机。《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地球高峰会议上达成的。《公约》有3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2010年,世界各国为解决生态破坏、栖地和野生动植物流失,订
2021年10月11日-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将于10月5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为什么大会被简称为“COP15”?这次大会与此前相比有哪些亮点?为什么这次大会如此重要?在此,本报记者专门梳理了与大会有关的知识点,让你在会议召开前,对大会了解得更加全面。
今年在中国召开的COP15,为什么非常重要?
COP15的全称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COP英文全称为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而《生物多样性公约》英文全称为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因此部分外媒在一些场合上也会用CBD-COP15来称呼此次会议。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筹备工作组织委员会此前发布的宣传海报之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地球高峰会议上达成的。《公约》有3个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
2010年,世界各国为解决生态破坏、栖地和野生动植物流失,订下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并设定2020年到期。联合国在2020年9月15日发表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发现从全球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一项目标可以完全实现,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更加恶化。
2010年“爱知目标”提出的20项目标的完成情况。图中半圆表示各个要素的进展,蓝色表示超过要素,绿色表示到2020年可能或已经实现,黄色表示取得进展但尚未实现,红色表示没有显著变化,紫色表示偏离要素。图源自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令人震惊的速度下降。地球资源耗竭的速度高于大自然资源补充的速度。”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致辞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一步提醒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当前的危机同样也是扭转局面的契机。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届大会已推迟一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伦敦动物学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2020年发布的最新评估,1970年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2/3。这一评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125名专家对4000多种脊椎动物的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COP15大会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国际社会仍然需要这次大会进行进一步协商沟通,制定各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因此,这次大会备受世界瞩目。
COP15大会怎么开?将会达成哪些成果?
本次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日-15日以及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第一阶段会议将以线上线下会议方式召开。在这一阶段,会议要完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外的各项议题的审议工作,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则要在明年第二阶段会议审议和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COP15大会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将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做出规划。国际社会对“框架”寄予厚望。
近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COP15执委办主任、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积极参与国际双多边磋商,借助中欧、中法、中非、中英、中日韩等既有沟通机制和途径,积极搭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桥梁,加强关键议题的沟通和交流,推动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异、增进共识,积极促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进程,积极寻求建设性方案,积极践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第一阶段会议将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
其中,高级别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记者也梳理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亮点”。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这一制度在2019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入选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经典案例。划定生态红线,是我国推动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的重点工作。在2017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就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在今年于法国马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IUCN)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堪称典范”。
图源自网络
——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2016—2020年期间,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法制法规不断健全完善。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后,我国就在不断地完善与生物多样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提上更为重要日程,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这一阶段,我国出台并且修订的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多达50余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得到立法、司法确认。
——持续推动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召开之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穆雷玛说,中国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自201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公约》及其各项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
穆雷玛说,中国切实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COP15对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机遇,我们将抓住机遇展示非洲次区域过去10年在该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建言献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喀麦隆项目总监奥古斯丁·科兰表示。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布伦丹·麦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即将召开的COP15有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带来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