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2. 火烧铺营(即今文远铺)、南芙营,孙家窑营(皆在今钓鱼镇)。1. 北芙(蓉)营及八尺沟(在今钓鱼镇范围内)。这三处“营”,都源于明代在城的驻军。明代实行卫所制,兴化设千户所,隶属高邮卫,辖兵千余。千户所即驻军司令部,设于县衙(今金富商业街朝南大门处)西侧,即今刘熙载故居(小关帝庙巷)至英武路中。在城驻军分设中、东、西三营,东西二营皆为守城部队,驻地靠近城垣。中营则为机动预备队,驻于近县衙的寺庙中。此地明初为华光五帝祠,明中期改为关帝庙,毁于日寇轰炸,建国初改设新华电影院,今为金富商业街东部商铺。由于中营驻于寺中,寺前的一片空地便名“营头”。明代驻军除城区部队外,尚在境内设七处营地,实行军屯。据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记载,“屯田10500亩,分为七屯所,每所屯兵50名,共350名。每名领种屯田30亩。”这七处屯所也称作“营”,分别为:

地名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密码,古老的地名能够解读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在既崇文又尚武的兴化,曾经形成不少与军事相关的地名,如“营”“寨”“堡”。但这些地名已经或者即将消失,这些地名的消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湮灭,一种文化的断层。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1)

“营”,即军营、营盘,指军队驻扎的地方。“营”的地名应用多在兴化东北部和城区,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形成的。

城区的旧地名中有“营头”“东营”和“西营”,“营头”和“西营”的地名已经消失,“东营”虽在,但被拉长了。

“营头”指今武安街以北与北小街以南之间的一段路面,即今府前街偏东的一段。“西营”指今马桥路与马家圩之间,历史上的“东营”仅指今东营街妇幼保健院以北的一段。

这三处“营”,都源于明代在城的驻军。明代实行卫所制,兴化设千户所,隶属高邮卫,辖兵千余。千户所即驻军司令部,设于县衙(今金富商业街朝南大门处)西侧,即今刘熙载故居(小关帝庙巷)至英武路中。在城驻军分设中、东、西三营,东西二营皆为守城部队,驻地靠近城垣。中营则为机动预备队,驻于近县衙的寺庙中。此地明初为华光五帝祠,明中期改为关帝庙,毁于日寇轰炸,建国初改设新华电影院,今为金富商业街东部商铺。由于中营驻于寺中,寺前的一片空地便名“营头”。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2)

明代驻军除城区部队外,尚在境内设七处营地,实行军屯。据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记载,“屯田10500亩,分为七屯所,每所屯兵50名,共350名。每名领种屯田30亩。”

这七处屯所也称作“营”,分别为:

1. 北芙(蓉)营及八尺沟(在今钓鱼镇范围内)。

2. 火烧铺营(即今文远铺)、南芙营,孙家窑营(皆在今钓鱼镇)。

3. 卢家坝营(今属大邹镇)及上下五旗(地名已消失,待考)。

4. 官庄营(即王官营,今昭阳街道花园路北部)。

5. 黄庄营(今属安丰镇)。

6. 车家营、简家营(今属大邹镇)。

7. 横泾营(在今千垛镇横泾河东侧)。

此外,由于军籍屯兵增多,田亩扩大或因水灾变化,钟家营(今属永丰镇)、葛垛营(今属徐扬)亦曾为驻军屯兵处。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海疆不靖,倭寇作乱。兴化县境东达南黄海滩涂,而串场河以东竟成倭寇出没之地,刘庄白驹成倭寇据点。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阻挡倭寇西下内侵,加强军力部署,除紧急调集官军安营扎寨外,又从各庄招募精壮壮丁组营分驻。

城区三营及壮丁登城巡守,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如葡萄牙大炮、爪哇火枪。

又于海沟河东段设置营盘阻击倭寇内侵。当时串场河局部堵塞,通往内地的水道主要是直通白驹的海沟河。于是设大营(今大营镇驻地)于海沟河东段北岸,于大营以西、海沟河南岸设小营(今属徐扬)。再设西小营(今属永丰镇)于小营西南白涂河畔,设章营(今属老圩乡)于大营西北。四营声气相通,互为犄角。在军中素有“铁面将军”之称的千户许翀亲率七百健儿驰骋于串场河畔、四营之间,以备白驹倭警。嘉靖三十八年(1559),副总兵刘显移兵江北,兴化诸营出动,合力围剿。终于取得刘庄白驹的茆花岭大捷,斩首600余级,葬成刘庄倭子坟,解除了心腹之患。

在兴化,最早称为“营”的应该是北芙(蓉)营和南芙(蓉)营(今皆属钓鱼镇)。形成于元末,为元朝名将董抟霄所设置的芙蓉寨。其时元朝宰相脱脱倾全国之力号称百万雄兵围剿张士诚。留守兴化的10万义军分驻大纵、得胜两湖水寨,董抟霄于两湖之间、海沟河南岸设芙蓉寨,南北七里,内设机关,引诱两湖义军攻寨,斩杀数千人。这段历史为施耐庵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提供了素材。进入明代后,于此设芙蓉镇(今不存),并于南北芙蓉村设置营盘。

上述叫作“营”的地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3)

“寨”和“堡”从字面上看是有区别的。“寨”的本意是指防卫所用的木栅栏;而“堡”则指土筑的小城垣,即土围子。但都引伸为军事上的防御建筑和驻军之所。

“寨”在兴化的地名应用有三处。即今隶属合陈镇的卜家寨,沙沟镇的仲家寨和永丰镇的刘家寨。

卜家寨与军事无关。它是由“百赛”讹音转化而成的地名。北宋时曾于此建佛教寺庙“百赛院”,因水灾毁于南宋。同时构筑的还有一座“黄陂院”,那座村庄便叫做黄陂(邳),一直沿用至今,隶属沙沟镇。以著名寺庙名称取代村庄旧名的现象在各地都有例证,如开发区的安基(寺)村,新垛镇的观音寺,陶庄镇的判刀庙,荻垛镇的弥陀寺,茅山镇的青龙寺等。

仲家寨和刘家寨都因军事设施而被命名。

仲家寨四围环水,北去不远便是花粉荡、郭真湖。象一座孤岛被包围在水荡荒田之间,地形险恶,匪盗出没。元明之际,仲姓聚居于此,筑寨防卫。

刘家寨则因元末群雄竞起,刘人(仁)杰召子弟起兵抗暴,筑成刘家寨。最初投奔张士诚,为管军元帅。后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归附徐达,为攻掠江淮的先锋大将。攻盐城,取淮安,克宝应,收兴化,立下赫赫战功。洪武元年(1368)被封为镇守兴化的掌印正千户。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4)

兴化以“堡”命名的村庄则多于“寨”。尤以圩南地区“九寺十八堡”而闻名。由于政区的变化,一些“堡”已经不在兴化境内,如卤汀河畔的吴家堡今属扬州江都区。现存境内的“堡”有:

戴南镇的史家堡、孙家堡。

张郭镇的郭家堡、杭家堡。

沈土仑镇的穆家堡(今名薛鹏)。

陈堡镇的陈家堡、蔡家堡,东里堡和西里堡。

陶庄镇的柯家堡、卞家堡和戈家堡。

这些“堡”都地处水网密布或诸河相汇的要冲之处。在社会不靖、兵匪骚动的元末明初筑堡自卫,而留下“堡”的地名。

在境内西北片,“堡”的地名有:中堡镇驻地中堡。沙沟镇的时堡、傅家堡和谭家堡。同样都处于河湖苇荡之间。中堡的地形尤为突出,前有吴公湖,后有大纵湖,中以鲤鱼河南北连接,中堡庄恰处于沿河两岸,形成“七桥烟雨,两湖胜迹”的美景。“金沙沟,银时堡,中堡庄的银子动担挑。”然其地形凶险,四围芦苇荡中,杀机四伏,无“堡”不能自卫,因地处两湖之中,故称“中堡”。由于宋元以来,黄河夺淮,滔滔洪水冲刷,不知何朝何代,土堡已经坍塌消失。到了清代,兴化把总署在中堡专门设立一处军事派出机构——外委署,派兵常驻。还曾建过一座关帝庙为营盘,配备快船火枪游弋示威。

时家堡为宋元时期兴化“顾南时陈”四大族之一的时姓聚居处,地处数县交界的边陲之地,北有花粉荡,东有沙沟南荡,茫茫一派,于是早在宋代便筑堡练勇。从这里走出了兴化有文字记载的武科进士时大有和文科进士时梦琪(开科第一)。

傅家堡和谭家堡则分设于仲家寨两侧,形成“堡”、“寨”相连、联庄自卫的格局。

此外,尚有隶属大垛镇的许家堡,地处唐港河与梓辛河十字相交处,地理位置同样险要。

隶属于昭阳街道的城堡,则是南宋版筑兴化城池后,于城之西北另筑的一处防御性屯兵小城。再以后又于兴化城东北角上官河筑了一处“新城”,共同应对北方之敌。那新城关门之下有一处陈姓聚居的村庄,古名千步庄,到了明代为区别于“灶户陈”便称“关门陈”。

兴化为什么叫营寨(兴化地名中的营)(5)

刀枪旗纛构成的“营”,土筑的“堡”,木制的“寨”,以及形成“营”“寨”“堡”的那个兵刀相向、盐枭水匪横行的年代早就离我们远去了。但地名留下了,它应该留下,也必须留下。这留下的不仅仅是个地名符号,而是留下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缕乡愁和家国情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