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会考到的题型(中考化学试题中水的考查方式1)
中考化学会考到的题型(中考化学试题中水的考查方式1)(D)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A) 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B) 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 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新课程标准把“珍惜资源 爱护环境”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水资源短缺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 因而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考查水资源及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命题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 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开发水、利用水、保护水的教育功能 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型一考查水的电解
例1 (2017湖南邵阳中考题) 如图1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 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D)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图2
例2 (北京市中考题)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图2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____ (填“1”或“2”) .
解析:由电解水的实验和水的组成可知 该题的图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2.
题型二考查水的净化
例3 (2017年重庆中考题)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 下列有关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不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B) 净水时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C) 蒸馏可将海水淡化
(D) 电解水是一种常用的净水方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净化 硬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离子和镁离子 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 而不能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 即通过过滤不能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A) 正确;活性炭疏松多孔 具有吸附作用 净水时活性炭能起吸附作用 (B) 正确;蒸馏可以得到纯水 可以将海水淡化 (C) 正确;常用的净水方法有过滤、吸附、消毒等 电解水不是水净化的方法 电解水会生成氢气和氧气 (D) 错误 该题选 (D) .
答案: (D)
例4 (2017年江西中考题) 为下列单一操作中 净化自然界的水程度最高的是 ()
(A) 过滤 (B) 蒸馏
(C) 吸附 (D) 静置沉淀
解析:净化水的步骤一般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在单一操作中 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蒸馏得到的水中不含有其他杂质 是净化程度最好的净水方法 故选 (B) .
答案: (B)
例5 (上海中考题) 关于水的净化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
(B) 通入氯气杀菌消毒
(C) 通过沙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
(D) 通过活性炭吸附部分有害物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净化过程 由于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的 所以通过沙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的说法是错误的 其余选项的说法均正确.该题选 (C) .
答案: (C)
例6 (郴州中考题)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净水方法是 ()
(A) 沉淀 (B) 吸附
(C) 过滤 (D) 蒸馏
解析:生产自来水的净水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等 不涉及到蒸馏.所以该题选 (D) .
答案: (D)
例7 (攀枝花市中考题) 如图3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净化后的水属于混合物
(B) 该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C) 该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D) 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解析:题给装置中小卵石、石英沙、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过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活性炭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 所以处理后的水中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是混合物 故 (A) 正确;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通过该装置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即不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所以 (B) 错误;据 (A) 分析可知 该净水器没有能杀菌消毒的物质 故不能杀菌消毒 故 (C) 错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即 (D) 正确;故选 (A) (D) .
答案: (A) (D)
题型三考查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例8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下列措施可以有力地控制水污染的是 ()
(1) 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2) 增设园林 (3) 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4)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5) 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6)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7) 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 防止形成酸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控制水污染的措施 依据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理和保护 洗衣粉若使用含磷辅料 则会造成水富营养化 藻类等水生物疯长 造成水质恶化.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不仅造成空气污染 形成酸雨后还会造成土壤和水污染等 在当前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不符合客观实际 若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没有科学性.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