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实际操作层面,某些银行为避免争议,还会对这个年化收益率有个“加工”。产品界面会显示成“最高年化收益率”的表述。究其原因吧,多半是考虑了用户如果提前取款,实际利率就变成活期了。这部分的诉求,还是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这种在银行存款产品的利率表述使用比较多。说直白点,就是写了多少,到期给的就是这么多。事实证明,就是银行写错了~哈哈!没过多久,这个银行就修改了描述~当然,本期不是要去揭露这银行的短处。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利率描述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含义。所谓“固定利率”就是明确到期收益的表述形式,一般会用“年化收益率”、“年利率”、“年化利率”等文案来表述。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1)

大家好,^-^ 我是可以让你了解更多金融知识的“道叨”!

郑重声明:本文非广告,无任何利益关系、非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分享。


本期聊的话题是很久之前的一个群友问我的一个问题。当年某银行的存款产品,利率的描述使用了预期年化收益率

这位群友那个时候就纳闷了,银行存款产品的利率难道是不确定的吗?

事实证明,就是银行写错了~哈哈!没过多久,这个银行就修改了描述~

当然,本期不是要去揭露这银行的短处。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利率描述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含义。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2)

一、固定利率

所谓“固定利率”就是明确到期收益的表述形式,一般会用“年化收益率”、“年利率”、“年化利率”等文案来表述。

这种在银行存款产品的利率表述使用比较多。说直白点,就是写了多少,到期给的就是这么多。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3)

实际操作层面,某些银行为避免争议,还会对这个年化收益率有个“加工”。产品界面会显示成“最高年化收益率”的表述。究其原因吧,多半是考虑了用户如果提前取款,实际利率就变成活期了。这部分的诉求,还是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4)

二、XX日/天年化收益率

这种利率表述模式,背后的逻辑指的是过去指定时间范围内相应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

类似的表述,我给各位简单梳理下,除了常见的7日年化收益率之外,还有近30日年化收益率、近1年收益率、近1年涨跌幅、近3年涨跌幅等等

这里有几个细节,比如这个指定时间范围,有的会是7天,有的会是30天,有的会是1年。各不相同,除了公募基金之外,其余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

我们以货币基金为例,基本每个平台都是拿7日年化收益率、万份收益来对比。那这样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对比方式吗

答案肯定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5)

首先时效性太短了,只有七天,很多基金经理会玩一个叫“释放收益”的操作。因为只看七天的平均收益,所以某1天释放一下,就造成了连续7天的高收益假象

再说了,这个是历史收益、历史收益、历史收益,重要的申请说往往很多小白,就是这么被坑了。明明我买了高收益率的货币基金,为什么实际收益率不高的原因就在这里。收益都被释放了,短期内不大可能再会有新高。

所以,发现了没,这些金融产品所呈现的,本质还是别人想给你看到的。给你看的目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你让你买这个产品。

以货币基金为例,光看七天肯定是不够短期释放过收益的也别入手了,多看看30天、再看看半年的收益情况再考虑吧。

再比如小*保、小*罐的这种“保险理财的产品”,展示的也是近1年历史年化收益率哦,有兴趣的可以翻翻历史收益,有惊喜哦。

其余产品都是类同的~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6)

三、用烂的“业绩比较基准”

最近突然“业绩比较基准”这个描述,随着银行理财子产品的出现,跃入了我们的眼帘。

那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呢?

很多朋友不理解这个是什么意思,那我说直白点吧。所谓的业绩比价基准,就是产品的管理人给这个产品设定的目标。

当然设定这个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告诉用户,相应产品的收益率可能是多少。但这个一般都会在协议内标注“业绩基准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率”,所以实际多少就....

我以银行理财子的产品举例,其实还是有“鸡贼”的地方,很多朋友不知道。

如果仔细看协议里内容的话,就会发现超过业绩基准的部分将会作为管理人的业绩报酬!

超过业绩基准的部分将会作为管理人的业绩报酬!

超过业绩基准的部分将会作为管理人的业绩报酬!

当然,不是所有产品都是100%作为管理人的业绩报酬,有的可能是60%,具体比例就要看产品管理人的良心了。

晚点我来整理汇总一下这些产品的细节。

浅谈利率调整方式(有点实用的利率)(7)

四、尾声

最近感觉越来越多的保险理财又开始在几个三方平台上,焕发新的生机了。

我不否认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如何,但是这些产品是不是都适合普通用户,我持保留意见。

回过头来说,无论是哪个金融主体下的产品形态,本质还是考验这个公司的投研能力。但是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体系,来公开地帮助大家去评估。公募基金勉强算,但是其余的理财就只能说是唏嘘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