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树桥的古诗(桥每日好诗)
关于树桥的古诗(桥每日好诗)我偏爱那种拱桥排除在急流或深壑的外部。只把未来的线头捋直,拈在指端。它宣示生活里的不抵抗运动——铁定会有某种方式,将行走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
桥崔 岩作为道路的补充
它对已经走过的,进行归拢。
它不负责陈述未来
只把未来的线头捋直,拈在指端。
它宣示生活里的不抵抗运动
——铁定会有某种方式,将行走
排除在急流或深壑的外部。
我偏爱那种拱桥
它所摹画的圆:一半浮在水面
另一半,立于虚空。
邵燕祥先生曾写过一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嫉妒》:“一棵树望着另一棵树/恨不得自己变成利斧”,因为对人性的触及,对一个特殊年代的背景批判,它在不经意间成了一首杰作。之所以从这首诗说起,是因我一直认为,咏物诗如何从物的身上挖掘出时代价值和意义而又不偏离物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的问题。从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尝试和努力。
“桥”作为这首诗的主体,一直被作者的书写所围绕,开篇中的“道路的补充”,是一个“事实”而非发现(如果换成“路是桥的补充”则是逆向思维的发现了)。第二节的“拈在指端”,是引而待发的拟人化表达,其微妙在于“拈在指端”的多重可能性。第三节“将行走/排除在急流或深壑的外部”,揭示桥“作为道路的补充”之对外的作用以及它和周围世界的联动,也是作者对物的深度凝视,能感受到作者思绪的高度集中。
如果前三节所写的桥指向同一座桥,这座桥在第四节则被撇开了,奇峰突起为另一座桥——“我偏爱那种拱桥/它所摹画的圆:一半浮在水面/另一半,立于虚空。”相比之前的陈述,这里的桥毫无疑问是一座无用之桥、艺术之桥和形而上之桥,桥的涵义也因此而变得丰富。作为读者,我们在奇峰突起之处看到了诗之所在。
特邀点评:谷禾
诗人简介
崔岩,浙江省作协会员,媒体人。诗歌发表于《诗刊》《十月》《文艺报》《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草堂》《江南诗》《浙江诗人》《西湖》《长江丛刊》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天天诗历》等选本,出版诗歌合集《无见地》。
专家简介
谷禾,生于1967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作,著有诗集《飘雪的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鲜花宁静》《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北运河书》《世界的每一个早晨》,小说集《爱到尽头》,散文集《黑棉花,白棉花》等多种,现供职于某出版单位。
登录www.zgshige.com
注册后即可投稿每日好诗
入选可获得稿费五百元
更有机会入选《诗刊》和汉诗英译
点评专家
北乔、陈先发、陈卫、曹宇翔、程继龙、耿占春、冯雷、顾北、顾建平、谷禾、洪烛、霍俊明、贾鉴、简明、蒋浩、蒋登科、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海鹏、李建春、李犁、李壮、刘向东、李云、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沙克、师力斌、树才、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强、吴投文、西渡、向以鲜、杨碧薇、杨克、杨四平、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清华、张定浩、张光昕、茱萸、张伟栋、周伟驰、周瓒、朱必松等
栏目主持 / 王夫刚
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