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加是如何成为黑马(一加走出另一条路)

一加是如何成为黑马(一加走出另一条路)中国企业探索几十年的出海道路,一般只有两条走得最好:同样地,中国制造留给人的印象跟当年的日本制造相似,10年前,但凡有新电子产品面世,在华强北一定找得到山寨货。 在宫崎骏动画片《起风了》中,曾调侃日本制造抄袭蔚然成风。 在多数人印象中,“日本制造”似乎就是品质的招牌:耐用、精工、匠人精神。但“Made in Japan”的形象曾经并不光彩。 后来,通过丰田、索尼、松下、三菱等一批企业的不断努力,日本低端制造业的标签才被慢慢撕下,实现了“逆袭”。

一加是如何成为黑马(一加走出另一条路)(1)

作者:余心丰

来源:正和岛

01、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日本人偷师学艺非常快。”

在宫崎骏动画片《起风了》中,曾调侃日本制造抄袭蔚然成风。

在多数人印象中,“日本制造”似乎就是品质的招牌:耐用、精工、匠人精神。但“Made in Japan”的形象曾经并不光彩。

后来,通过丰田、索尼、松下、三菱等一批企业的不断努力,日本低端制造业的标签才被慢慢撕下,实现了“逆袭”。

同样地,中国制造留给人的印象跟当年的日本制造相似,10年前,但凡有新电子产品面世,在华强北一定找得到山寨货。

中国企业探索几十年的出海道路,一般只有两条走得最好:

一种是像华为、海尔,先在国内把产品做大做好,然后才出海; 另一种是在国外做中低端产品起家,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低价低端策略,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把自己做low了,中国制造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但凡事总有例外。近几年手机行业发展迅猛,厂商陆续走向海外,其中一加就生生走出了另一条路,从一开始就立足高端、兼具国际化。

一加的创始人刘作虎,他的初心,正是像丰田、索尼、松下、三菱等一批日本企业,为撕掉日本制造低端标签所作出的努力,去改变大家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02、一加,走出另一条路

2013年,正值互联网思维最火的时候,中国手机销售额达3.5亿部,智能手机同比增长84%。无数人涌入行业。

那时的手机市场被叫做“屠宰场”:国内手机大品牌间疯狂打价格战,上千个依靠互联网销售的小品牌诞生又死去。追求性价比、营销为王是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那都不是创业做手机的好时候。

但就在同年12月,一加却成立了。创始人刘作虎的想法很简单,希望为“中国制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作虎语出惊人:“不谈配置、不谈性价比,谈手感、设计、工艺”,既没有先用中低端机型试探市场,也没有大打机海战术,从一开始就选择风险很高的“旗舰策略”。

此前国内没有成功先例。一加甚至打出口号“不将就”,“让用户不必妥协于质量差的产品”。

谁也没想到,一加这条路走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2014年4月,一加第一代手机一加1发布,当天海外Twitter话题榜Top 10有两个跟一加有关。

几个月后,一加又先后登上诸多国际知名媒体,《纽约时报》评价“用过最好的智能手机之一”;《时代周刊》更是罕见地发表一加测评,称一加1是“梦想中的手机”。

不到1年,一加的销量就突破150万,60%以上卖给国外,最多是美国和印度,在创立10个月内就实现盈利。

一加是如何成为黑马(一加走出另一条路)(2)

“不将就”的一加,就这样趟出另一条路,讲述了一个在淘汰生存战中成为最后1%的故事。

一加,到底有多火?

关注手机圈的人可能都听说过,业内有个著名的“一加现象”,每年一加旗舰发布,世界各地的发售点常常大排长龙。而这样火爆的场面,以前只在苹果的产品首销现场出现过。

一加是如何成为黑马(一加走出另一条路)(3)

市场数据也是有力的证明。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在全球高端手机竞争中,一加在世界多个地区都排进前5:西欧,第3,北美,第4;而在印度高端机市场,一加甚至多次霸占榜首,要知道此前印度高端机基本由两家巨头平分天下,一家是苹果,一家是三星。

在一片惨烈的手机市场中起步,从开始的被质疑走到今天,一加已渐渐“驶过万重山”,下出一手好棋:

一加是成立时间最短、海外成长速度最快的中国手机品牌。它告诉人们,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可以不靠“性价比”争夺市场。

03、一加的成功密码

外界评价一加,大多说它是“高端黑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回顾一加这7年,其实早在成立的第一天起,一加就做出很多正确的决定:

1. 精准定位,避开“血流成河”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

一件事情如果70%的人认为是不能做的,你就可以做了;如果70%的人说这件事可以做了,那已经跟你没关系了。

创业有时反而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可能活下去。

一加巧妙的地方,正是在创业初期避开国内正值“血流成河”的环境,没有选择与国内手机品牌“内耗”,而是找准定位:

一是抛弃份额大,且竞争激烈的中低端机市场;二是在相对蓝海的高端机市场看到机会。同时相对来说,国外市场更多“由产品说了算”,没有那么多价格战等营销因素的干扰。这反倒成了一加的优势。

而且过去我们总有一种思维定式,会在有意无意间过于夸大不同国家间的区别。一加却始终坚持“好产品无国界”,从一出生就具备全球化视野,并慢慢地在全球市场塑造出一种“只做安卓旗舰”的认知。

所以一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从诞生就面临国际化竞争,从一开始就用好产品和品牌形象占据“高端手机”的话语权,让“买一加=买旗舰”成为消费者共识,有效占领了用户心智。

2. 产品主义,不应该停留在口号上

每位产品主义者心中,都会有一种共鸣:

产品就像自家孩子,一定要自己满意才能出来。

刘作虎正是其中一员。产品经理出身的他对一加手机的要求近乎“偏执”,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得做出最好的产品。

一加 5T 发布前,刘作虎发现它尾部曲线的金属光影不够完美,需要改动0.1毫米——仅仅一根头发丝的宽窄。为了这0.1毫米,手机内部得全部重新堆排,延迟10天发布。要知道,错过黄金时间,可能会付出订单流失的代价。

在一些人眼中,刘作虎这种执着似乎没有必要,“大家根本看不出区别”。但刘作虎却觉得,打磨出一个完美的产品让他“很爽”。

而关于一加的产品理念,其实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却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忽略:那就是产品的质感和触感。

在大多数手机厂商大谈配置、性价比时,刘作虎显得像个异类,追求的是“手感”。在一加1上市前,为了让用户有一个更好的手机触感,刘作虎找遍各地,最终在日本联系到一家叫Cashew的公司,对方给他展示了一个此前从没有商用过的涂料“BabySkin”。

刘作虎回忆,这款涂料的材质贴着皮肤去摩擦感受,就像婴儿肌肤那么滑,但又不是那种一滑就滑掉地上的感觉。他立马就敲定这个涂料。等到第一批机器做出来后,刘作虎拿过一台,不停地把后盖在脸上搓,边搓边感叹“这太舒服了”。

可以说,大部分公司关于“产品主义”“以用户为中心”的说法,只是一句政治正确的口号。如果说一加的成功有什么秘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用户去感受产品有没有跑偏”。

就像《基业长青》中,柯林斯更推崇那些注重自我改进,而不是把对手当作最终目标的公司。刘作虎和一加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打败对手,他们的终点永远只有一个:打磨出让用户和自己满意的产品。

3. 一加社区:真正和用户打成一片

很多一加用户回忆,爱上一加是从它的第一次发布会开始,有点被震惊到了:定制的巧克力、定制的笔记本、定制的木盒、定制的肥皂,等等,虽然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但这种“不将就”的态度还是惊艳、感动到许多用户。

这些用户在一加社区中分享自己对一加的看法、甚至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年龄、收入、地域不再是交往的障碍,把他们聚合起来的是对生活的看法。

国内的很多手机厂商都曾做过这种社区论坛,但每家做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这其实是由文化决定的。

在一加社区里,会有人向大家“炫耀”,7年里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一加,收藏各种一加周边,小到文具、饼干、勋章,大一些的有发布会展旗、书包、衣服,等等。甚至生活中用的产品几乎都是一加的,一加双肩包、一加钱包、一加耳机等。“一加真的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也无法割舍”文章的最后,这位用户这样感叹。

一加是如何成为黑马(一加走出另一条路)(4)

还有人发帖说,一加解锁自己人生很多“第一次”,为了参加一加的发布会,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四星级酒店、第一次见到许多一加社区的“大佬”、第一次近距离看刘作虎在台上演讲,一加、一加社区陪着他从大学、到步入社会的迷茫、再到如今的奋斗,一路上都有同路人陪伴。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当初喜欢上一样事物的理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始终如一地喜欢,说明他已经把这件事物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在很多一加用户眼中,一加不仅是一部手机、一加社区不仅是个虚拟社区,它们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

一加因此赢得全球粉丝。2017年,一加在英国举行了一次全球社区的版主大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加油”(一加粉丝)参加了这场活动。有人调侃“就像是全球的帮会在伦敦聚会的感觉”。

刘作虎也专程去了现场,一位法国版主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向他致谢。那个夜晚,过往只能在网络上打成一片的“加油们”,第一次在现实中相见,大家相见恨晚,整整喝了一夜的酒。

这种线下聚会也就成了一加每年的保留节目,刘作虎总会抽出时间,跟一些比较老的“加油”吃饭、喝酒、谈天。这些“加油”来自天南海北,性格迥异、甚至年龄都相差悬殊,有的是科技数码爱好者、有的是学生、还有的是公务员,等等。

但无论有多么不同,只要聚到一块,火花总能随时擦出,聊到一加就能看到彼此眼中的光。

可以说,一加提供了一个真正和用户打成一片的样本。

4. 回归本质,做时间的朋友

巴菲特曾介绍过自己“三步走”的策略:

先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前25个目标,接着从中选出前5个,最后,要把那20个没有选中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

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大多数企业只会在专注前5个目标的同时,间歇性地在其余目标上投入精力,没能抵挡住诱惑,最终面对的只能是失败。真正的挑战在于说“不”,因为答应是很容易的。

只有当一个人已经十分清楚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时,才能明白其他所有事情都是干扰项。

刘作虎正是这样一个人。

在热衷生造概念的互联网创业圈里,人们往往争先恐后地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蜂拥炒作。一家科技自媒体曾这样描述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玩法:每周都要上头条、对手的“底裤”一丝不漏扒下来巡街、价格只有更低没有最低、CEO不是脱口秀九段也得抓紧业余时间练成rap歌手。

但刘作虎却总是避谈风口,认为风口就是投机主义,反反复复提醒自己、提醒员工要抵制“诱惑”,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就像大家都知道抽烟不对,但有些人就是老想抽一下,喝喝酒。但如果你真的能很克制地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活得更长。”

刘作虎笃信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入行10余年,他都相信最朴素的道理、信奉最简单的商业逻辑——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用户掏钱买的始终是产品和服务。

所以他只管低头去提供最好的、过得了自己心里那关的产品和服务,剩下的只管交给时间,“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这件事听起来很枯燥,但其实蕴含着无限的激情。这才是一个人、一家公司真正的激情,希望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到最好,做到越来越好,做到比最好还要更好。

这回答了为什么一加创立仅7年,就能跻身全球高端手机前5。

但即便如此,刘作虎依旧时刻保持谦逊和谨慎。在他眼中,这是一个“巨头都随时可能倒下”的时代。

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中,除了“打胜仗”,所有企业都已别无选择。刘作虎很清楚,一加只做好“精品”还不够,下一步得做大做强,更全面地发展。

但也有人忍不住发问,一加早已如此“成功”,继续坚持原来的成功密码:精准定位、产品主义、社区文化和回归商业本质,不也依旧能做好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任何企业、任何人,一旦沉溺在过往的成功中,所有的成绩就有可能变成通往明天最大的障碍。

所以在一加7周年内部信中,刘作虎坦言“开弓已无回头箭”,一加比以往任何一刻都更没有后路可退,唯有保持好“两种心”,一是企图心,让一加不止于“小而美”;二是决心,一加是靠每一个一加人的每一分努力才走到现在,未来要做好战斗的准备。

创立7年,从一片惨烈的手机市场中,一步一步攀升到今天的位置,一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一加的过去和描述它的未来,这4个字或许最为贴切:

进无止境。

参考资料:

[1].虎嗅APP,老实人刘作虎

[2].博客天下,刘作虎:恰恰好先生

[3].人物,在“笨拙”地苦练之后,他成为了那个高手

[4].虎嗅,一加:认真做傻瓜

[5].世界华人周刊,论山寨的功夫,中国远不如日本

[6].Lens杂志,日本陷入山寨黑历史后 他们做了什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