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有没有普遍性呢?研究也发现,大多数这种自伤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自杀,而是为了缓解心理的痛苦。因此孩子们这种割手腕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自杀。这是一个亟待大家来关注的行为,每年的4-5月份,尤其是今年疫情之后,病房内陆陆续续地接收了10多个孩子,年龄在12-16岁之间,全部存在割手腕的行为,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4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女孩子。这些青少年割手腕是为了自杀吗?经过询问后发现,没有一例是为了自杀,反之,有一位孩子说:“这是我的续命良药,否则我早就死了”。

本文共1981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文 | 胡长春

图 | 网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难以置信眼前的这一双双小手,娇嫩的手腕上一道道被刀片反复割破的伤疤是出于他们自己,我问女孩:“你这样疼吗?”她一双稚气的眼睛眨巴眨巴朝我看看说:“不疼,感觉很舒服。”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1)

这是一个亟待大家来关注的行为,每年的4-5月份,尤其是今年疫情之后,病房内陆陆续续地接收了10多个孩子,年龄在12-16岁之间,全部存在割手腕的行为,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4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女孩子。

这些青少年割手腕是为了自杀吗?

经过询问后发现,没有一例是为了自杀,反之,有一位孩子说:“这是我的续命良药,否则我早就死了”。

研究也发现,大多数这种自伤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自杀,而是为了缓解心理的痛苦。因此孩子们这种割手腕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自杀。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有没有普遍性呢?

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对自身组织的故意伤害,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青春期的联系更为紧密,在中学生中有的人会用圆规戳自己,或者小刀割自己,或者用指甲掐自己,或者用头撞墙,还有人把圆珠笔的笔水注入到皮肤表层以下。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2)

这种自伤行为在成人中比较少见,长大后的我们,往往会觉得自虐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显得病态的行为,但其实它在青春期,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非常普遍。

总体来说,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率为17-18%,在伴有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患病率高达60-70%。

一般在青春期中期左右(约15至16岁)发病率达到高峰,并在青春期后期(约18岁左右)下降,通常在成年期就停止了,女孩子明显多于男孩子,割手腕是最主要的自伤方法。

那么这些孩子为何要这样做?

我也经常问她们这个问题,她们回答我:“情绪非常糟糕的时候,用刀划一下,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似乎压力也随之一起被释放了”

▶ “你这样划下去,会不会痛呢?”

▶ 有的人说“感觉不到疼痛,如果心里不能平静下来,我会反复的割,直到感觉到疼了,就停下了。”

▶ 也有人说“看到汩汩的鲜血冒出来,很舒服,感觉压力得到了解脱。”

▶ 还有人说“可能会有一些疼痛,但是心情会舒畅好多,相比心里的痛苦,我能忍受躯体的疼痛”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3)

通过上面几个孩子的描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他们是“用身体上的疼痛转移和减缓精神上的痛苦”这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方式。

当遇到严重负性情绪的时候,来自心理上的痛楚会让孩子们难以承受,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应对方法减缓心理的痛苦,他们就会选择自伤的方式来转移心理的痛苦。

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现在情况如同上世纪末的日本,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节奏快,但是每个人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当下的青少年面对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相比之前更加残酷,我们的家长也好,学校也好更加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心身健康的教育和发展,这就导致青少年缓解压力的手段少的可怜,必然会采取一些不良的应对方式。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4)

正如有的同学所说“每当我难受到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会用美工刀划我的手臂,我喜欢血流出的那一刻,各种压力和不爽都随着血液流出被释放了……”

所以说当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手臂上有划伤的伤疤,这是一个报警信号,说明孩子的心理压力或情绪出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另外有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别人关注或者控制别人。

心理学表明,青少年选择自伤部分因为觉得自己不受关注,他们通过自伤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或控制别人

这些中学生是这样说的:“爸爸一骂我,我就自伤,只要在手臂上一划,爸爸就闭嘴了。”

“每次自伤后老师同学都来看我,关心我,我感觉很温暖。”

在我们病房里有一位12岁的女孩子,通过割手腕控制父母,刚来的时候双手腕割得血肉模糊。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5)

据说目前正“热恋”,已经不上学了,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搂搂抱抱,父母不敢管束,妈妈叹气地说:“管不了,一管就说要死给你看,动不动就要割腕。”

她们是如何学会这种自伤方式的呢?

我会问他们“划手腕这种方法,你们是从哪里学的还是被人告诉你的呢?”我得到的答案非常令人惊讶,大部分人告诉我,这种方法是自己想出来的,小部分人告诉我是跟班里同学学的。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们采用过很多种方式,哭泣,听音乐,刷抖音,找同学倾诉聊天,或者用指甲掐自己,偶然的情况下用铅笔刀或圆规划了一下手臂,发现不疼痛,反而心里好受多了。

于是当遇到压力大或心情糟糕的时候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划手腕的应对方式,由于这种方式比其它方式简单,效果又好,于是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

并且这种行为具有成瘾性可能,比如有的孩子告诉我,“以前可能划一刀心情就好多了,现在要划好多刀心情才能平静”,“有的时候莫名无聊的时候也想划几下,这样才能表明自己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方法越来越没有效了,我闭着眼睛不断地划,当划到20多刀的时候才感觉到痛” 。

关于自残孩子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专题)(6)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要达到与以往同样的效果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自伤行为,这就如同吸毒,赌博以及电子游戏一样,具有成瘾的特点。

生物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些群体内源性阿片系统出现过度的激活,以及奖赏网络系统的非典型激活,该系统的激活会短时间增加个体的愉悦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则会出现更多和更严重的自残行为,来缓解不良的情绪,也就是出现了成瘾的耐受性和戒断症状。

下期预告:

对于家长来说,由于缺乏对非自杀性自伤知识的了解,面对这种情况时会采用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那么如何识别和干预这种行为呢?下期我们一起探讨下这个话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