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秀的前无畏舰(前无畏舰有哪些技术突破)
比较优秀的前无畏舰(前无畏舰有哪些技术突破)在动力上差异不大,都是用蒸汽机,一般为往复式蒸汽机,不过前无畏舰锅炉技术加强,动力系统输出扭矩增加,让万吨级的前无畏舰也能跑出近20节的航速,虽说比起一些巡洋舰还是有差异,但是也不算很慢。更何况十多年后蒸汽涡轮机出现,让战列舰也具备了高航速的动力源。前无畏舰前无畏舰以美国第一艘前无畏舰印第安纳级的俄勒冈号为例,它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达到10288吨,相应的能用于装甲防护的吨位就增加了,该舰的防御装甲为镍钢,主装甲带最厚处457毫米,最薄处为102毫米,主炮塔正面厚432毫米,二级炮塔正面厚152毫米,司令塔四周厚254毫米,甲板厚70~76毫米。这样的防护力,远超铁甲舰,以1894年甲午海战中硬抗炮弹而无致命伤的定远级来比,它的装甲最厚处约355毫米,舰桥约203毫米,甲板约76毫米,尽管与俄勒冈号相比差距明显,但是经历上百发炮弹的轰击仍然舰艇,可想而知其防御效果有多好,至少在当时的速射炮面前
19世纪是军舰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在世纪初期水兵们还在费力地拽着绳索驾驭风帆战舰,到中期就已经开始摆脱风力的束缚,中后期铁甲舰驰骋于大海,如此神速的技术进步还不够,在1890年,海军进入前无畏舰时代,新式舰艇对铁甲舰形成完全碾压的性能优势,那么前无畏舰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前无畏舰
来自三大属性的碾压
评价坦克的优劣,可以通过装甲防护、机动和火力三大属性来对比,这三点用在前无畏舰上同样能够反映出大部分问题。
首先分析一下装甲防护。19世纪末,冶金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得到长足进步,工业大国能够制造出更厚更大的防护钢板,并且新的合金技术和渗碳硬化处理技术也更加完善。
前无畏舰
以美国第一艘前无畏舰印第安纳级的俄勒冈号为例,它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达到10288吨,相应的能用于装甲防护的吨位就增加了,该舰的防御装甲为镍钢,主装甲带最厚处457毫米,最薄处为102毫米,主炮塔正面厚432毫米,二级炮塔正面厚152毫米,司令塔四周厚254毫米,甲板厚70~76毫米。
这样的防护力,远超铁甲舰,以1894年甲午海战中硬抗炮弹而无致命伤的定远级来比,它的装甲最厚处约355毫米,舰桥约203毫米,甲板约76毫米,尽管与俄勒冈号相比差距明显,但是经历上百发炮弹的轰击仍然舰艇,可想而知其防御效果有多好,至少在当时的速射炮面前算得上是绝对防御。而前无畏舰比定远级更强的防护,能够极大的提升海战中的生存率。
前无畏舰
在动力上差异不大,都是用蒸汽机,一般为往复式蒸汽机,不过前无畏舰锅炉技术加强,动力系统输出扭矩增加,让万吨级的前无畏舰也能跑出近20节的航速,虽说比起一些巡洋舰还是有差异,但是也不算很慢。更何况十多年后蒸汽涡轮机出现,让战列舰也具备了高航速的动力源。
火力配置是前无畏舰最大的亮点,与之前的主力铁甲舰炮塔布置不同的是,前无畏舰将主炮塔沿中轴线布置,这样可旋转的炮塔能够调整射击角度,在大部分角度上都能够以全部主炮迎敌,提升了火力密集度。同时主炮口径基本在12~14英寸之间,火炮倍径增加,射程更远,出膛速度提升,而且被帽弹等新弹种已经是标配,穿甲能力大为增强,已经具备击穿其他战舰防护装甲的能力。
前无畏舰
综合来看,当大部分型号的铁甲舰与前无畏舰遭遇的时候,基本上处于打不穿、防不住还跑不掉的尴尬局面,各国海军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手中的铁甲舰,转而装备前无畏舰。
科技改变装备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的更迭,将工业时代技术的进步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依靠一整套工业体系进步才完成的变革,已经不是小国或者只在某个方面有强项的国家所能完成的,这就是工业的力量。
无畏号战列舰
最明显的就是大清朝与日本,两者都通过引入西洋技术强大国防,然而晚清的工业建设并不完善,只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而日本则是全面进步,甲午战争之后十余年,就已经具备独立生产大型水面战舰的能力。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以科技武装起来的前无畏舰虽然在铁甲舰面前获得全面的技术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后以无畏号为代表的无畏舰出现,之后则是更强的超无畏舰,这种技术的进步永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