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e类人才能申请公租房吗(关于西安市的人才公租房)
西安e类人才能申请公租房吗(关于西安市的人才公租房)我在西安一所211高校度过了7年时光,本科硕士阶段的经历令我对西安这座城市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依赖,这也是我毕业后留在西安的原因之一。至于双211算不算人才,见仁见智,我也不敢自居。Part1 算不算人才?评论中称我怨气颇重、以那二字评价我的,人数众多,点赞数也最多。当然,也有真正接触过向阳沟公租房有关情况,认同我吐槽的。更可贵的是,有人能够点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西安市政府对待人才的态度。对此,我要说那么几点。作为90后新毕业大学生,我的情况虽是个例,但也能体现出所在群体的特点。
8月8日晚,《我为什么退掉了西安市的人才公租房》一文写至一半,房屋晃荡,山川不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8月14日,该文发布于『贞观』。截止8月15日22时,文后精选评论共97条,评论内容12688字。有感于我茶余饭后的吐槽小文,引来如此激烈磅礴、立场分化严重的讨论,不得不聊添缀文,以续余音。
对评论的文本进行热词分析,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是西安、人才、政府、大学生、矫情、交通、公交、房子、城市、毕业。如果再加上别的关键词,可以连成这么一句话——西安市政府为矫情的新毕业大学生提供了交通、公交不便的人才住房。
▲福大“奇幻毕业照” ©️ 网络
评论中称我怨气颇重、以那二字评价我的,人数众多,点赞数也最多。当然,也有真正接触过向阳沟公租房有关情况,认同我吐槽的。更可贵的是,有人能够点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西安市政府对待人才的态度。
对此,我要说那么几点。
有关我个人情况的几点回应作为90后新毕业大学生,我的情况虽是个例,但也能体现出所在群体的特点。
Part1 算不算人才?
我在西安一所211高校度过了7年时光,本科硕士阶段的经历令我对西安这座城市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依赖,这也是我毕业后留在西安的原因之一。至于双211算不算人才,见仁见智,我也不敢自居。
Part2 啃老巨婴?
从本科毕业起,我便生活自理。硕士期间校内外奖学金与各项科研补贴巅峰时期一年6W,低谷时每天只敢吃一顿饭。虽然比不上创业的同学,但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Part3 毕业后的工作?
毕业时除了当前的工作,我还找到了另外两份工作,均为事业编制:
-
一份是外省某985高校的实验人员,学校提供校园内宿舍;
-
一份是某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当地建有装修家具公共配套完备的人才公寓。
我最终选择西安这份单位不提供住房的工作,除了上述的情感依赖,也源于自身事业发展的野心。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Part4 矫情?
我用来自嘲就好了,竟然有人当真?我不否认我很挑剔,对生活有要求,人就不能活的小布尔乔亚一点吗?
毕业前找工作时,我宁愿别的方面节省一些,也要买近一万的正装来装点自己。我觉得这可以提高我生活的幸福感,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工作近一年来,这身衣服陪我出入了很多重要的场合,我也不后悔自己当时的选择。有年纪大的朋友曾劝我去淘宝买一二百的行头凑合。我想,这是两个代际间生活态度的差异。
▲ ©️ 网络
我也喜欢独住。毕业后,一直独自租住在二环内一个87平的两居室内。这次申请公租房,是出于节省的目的,毕竟我有好多生活的小目标要花钱。那些说觉得公租房不好自己换地方的,我真的是这么做的啊。
我是小姐身子——腰不好,站多了腰肌劳损,蹲下都站不起来,心脏不好,累着了心率失齐(正在攒手术钱);丫鬟命——遭逢各种变故,两次罹患抑郁,一度认为我能好好活到今天都是个奇迹。
那些不知道我的人生经历、我的生活态度的人,我支持你们有说我“矫情”的权利。但你们也得接受我的白眼。
那篇文章要谈什么问题那么我写《我为什么退掉了西安市的人才公租房》是想说什么呢?
闻弦歌而知雅意,评论区有位君子应当很懂我——
@Roy Lee:看到这么多吐槽作者的,也算是开了眼了。阅读理解都不及格吧?
不得不说那些吐槽的,没能厘清文章的中心思想。
Part1 政府在回避向阳沟公租房的规划问题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我不否认政府留住人才的初衷。我列出了环境卫生、安全隐患、交通不便的三条现状,是为了指出向阳沟公租房的建设未考虑到公共配套的问题。
▲向阳沟公租房小区位置偏远
这个问题存不存在?从评论区看,大家都认同这个情况存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综合评论区的正面意见,应该不忘初心,想想人才公租房建设的初衷是留住人才;把握当下,反思这一政策落实中的漏洞,不回避问题,勇而奋起,开始补救;展望未来,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才安居体系。
我列举了自己和他人反映这一问题的结果,认为政府对这一规划漏洞采取了回避态度。这是我整篇文章嘲讽语气全开的原因之一。
我们是在讨论政府对惠民政策中不完善之处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是对行政行为的评价。而评论区认为大学生不应该挑三拣四的,其内在逻辑是在认同这个不完善之处的正当性——政府对新毕业大学生提供的人才公租房,就应该不卫生、不安全、不方便。
好的房子怎么能给大学生?新毕业大学生就要能吃苦,有便宜房住就不错了,出现这些问题自己来克服。然而仔细阅读我对通勤时段的分析就能发现,起码交通问题是无法克服的。
我不认为这个规划漏洞是正当的,它应当改正。
Part2 政府在公租房建设中的差异态度与资源分配不公
为了说明问题,我在向阳沟小区之外,举了省直机关东苑小区的例子。
▲省直机关东苑小区位置图
不过貌似评论区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反而认为我用58同城的租房信息来说明问题不准确……那两个58同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东苑小区存在转租情况。至于东苑小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见如下文件。
在这一文件发布之后,又进行了数次申请、分房,省直机关近两年来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大多都申请到了该小区的公租房。虽然这个小区的租金比向阳沟贵,但价格不算离谱,地理位置好、房屋布局合理、公共配套完善。文件明确规定公租房不得转租,但小区内转租或找人合租的情况确实存在。
▲各地均有公租房转租事件 ©️ 新京报
两相比较可以得出,政府在人才公租房建设中,不是不能找到位置好配套全的地段,对政府人才公祖房与其他普通公租房的管理态度也不同。这种态度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公,是我整篇文章嘲讽语气全开的原因之二。
从评论区我们能看到什么Part1 西安的人才过渡住房政策该怎么实施?
评论区给出了很多中肯建议,也引起我很多思考。
比如,西安投资解决人才过渡住房,应该有更加多元的方式。这些钱可以按租房补贴的方式直接发放给新毕业学生,可以收购社会闲置房源或建成公租房进行分配。长远看,后者收益更大。
比如,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依据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毕业生个人经历,设置评分系统,按照不同优先级来满足新毕业大学生的过渡住房问题。
又比如,在实物租赁中,多考虑公共配套与通勤时间,通勤时间对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影响显著。
▲ 杭州公租房小区绿化良好 ©️新华社
我一个人肯定提不出完善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但群策群力就不一样了,希望公众能多关注这一问题。
Part2 城市的人道关怀
从城市的角度讲,留住更多的新毕业大学生,是在为城市发展蓄力。而新毕业大学生们,正在经历人生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时段之一。
他们需要关怀。
代际间的鄙视链长存,老年人总是看不惯年轻人。垮掉的一代后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当前的90后也将肩负起远超70、60后们的生活压力与社会责任。老龄化人口结构之下,工作后的90后将负担起社会庞大的养老压力。他们有更好的教育背景、更高的道德水平,尊重他人与追求自由的意志,肩负着城市化的使命,挟裹在他们前辈遗留的社会问题之中。
我为我们这一代骄傲,也充满信心。
这也是“矫情”这个词用在这一人群身上时,刺痛我的原因。正是你们认为的“矫情”的我们,在为社会问题发声,在追求内心的公平正义,在朝气蓬勃地收拾你们留下的摊子,在改变你们认同的人情世故。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预计为795万 ©️中国青年网
那些说年轻人应该多吃苦的,我也不同意。年轻人体力脑力最旺盛,大多在社会的基层与底层贡献力量,为什么这个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群体不应该被善待?
生活的苦难从来不值得感谢。值得感谢的,是苦难时陪伴的温度。
一个城市,对困境中年轻人的人道关怀,是其温情所系。
因此,我感恩那些替我辩解的正面评论,怒怼那些嘲讽我矫情的负面评论。
我们只是想,生活的更好一点。
只是想,生活的更有尊严一点。
PS:文章发布的前一天,我硕士期间关系最好的室友打电话和我互相问候。期间问起我办学历证明的事情,原来他在长沙,凭借硕士毕业生在长工作的资格,能够从长沙市政府申请到2万元的住房补贴,打算买房的他,最近还可以申请到3万的购房补贴。
对我们这种刚毕业的硕士来说,这足够好了。
作者:yojing
新毕业大学生
去看下面这个展览,就能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