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英语教学中翻译问题的再思考)
英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英语教学中翻译问题的再思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外语学习就是一个在长期记忆中构建双语表征的过程(崔刚,2021)。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我们可以对翻译的本质具有一个根本性的把握。二、翻译是外语学习和使用的基本心理过程一、引言翻译是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活动,它向来与听、说、读、写一起被认为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五项技能。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把翻译能力的培养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例如,1956年颁布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1]要求学生在第三学年,“能借助词典的帮助,将上述性质的材料(指简易的英语读物和经过改写的修辞和句法结构都不复杂的通俗科学、文艺和社会政治读物)以每课时1200个印刷符号的速度笔译成汉语;能用已学过的词汇和大纲中规定掌握的语法知识将汉语的句子译成英语”。与此类似,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崔 刚
摘要:翻译是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活动。从外语学习的本质来看,它是学习者学习与使用外语的基本心理过程,而从外语教学的实践来看,它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对于“翻译”一词只字未提。因此,笔者希望中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翻译的作用,而不是因为过度使用翻译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简单地将其放弃。
关键词:翻译;英语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活动
一、引言
翻译是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活动,它向来与听、说、读、写一起被认为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五项技能。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把翻译能力的培养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例如,1956年颁布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1]要求学生在第三学年,“能借助词典的帮助,将上述性质的材料(指简易的英语读物和经过改写的修辞和句法结构都不复杂的通俗科学、文艺和社会政治读物)以每课时1200个印刷符号的速度笔译成汉语;能用已学过的词汇和大纲中规定掌握的语法知识将汉语的句子译成英语”。与此类似,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并培养一定的听、说、写和译的能力”。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翻译从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中消失了。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仍然未将翻译列入到语言技能之中,其中指出,“语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 。而且,通读新课标全文,都未能从中找到“翻译”二字。与之相对应,《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修订)》也采取了几乎完全相同的表述方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国的英语教学自此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第二个阶段(刘道义,郑旺全,2018)。在此之前的英语教学主要是按照我国传统上对于外语教学的认识来进行的,而在此之后,国外的许多理论,尤其是交际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任务型教学法等,被大量地引入到国内,它们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翻译的消失正是其中之一,它反映了我们对于外语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基本理念的转变。然而,对于翻译到底是什么、在外语教学中它是否是可有可无以及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等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三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界一直未做出理性的、深刻的思考。鉴于此,结合着学习新课标的契机,笔者拟根据认知心理学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双语表征的构建、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学活动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学中的翻译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一线教师理解与贯彻新课标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二、翻译是外语学习和使用的基本心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外语学习就是一个在长期记忆中构建双语表征的过程(崔刚,2021)。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我们可以对翻译的本质具有一个根本性的把握。
关于双语记忆表征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Weinriech(1953)第一次区分了双语记忆的表征系统,提出了包括并列型(coordinative)、复合型(compound)和从属型(subordinate)在内的三种记忆表征类型。并列型的双语者对母语和外语中具有相同意义的单词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都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的都具有独立的词汇和概念表征;复合型的双语者对母语和外语中具有相同意义的单词的词汇表征也是分离的,概念表征则是共享的;而对于从属型的双语者来说,外语单词的词汇表征不能直接通达概念表征,它需要首先经过母语单词的词汇表征,然后再通达到母语单词的概念表征。在二语或者外语学习的早期,学习者的双语记忆表征是从属型的,而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外语或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从属型就会转变为并列型。Weinriech(1953)的理论为后来双语记忆表征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的学者又不断提出了各种假设来解释双语记忆表征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Ervin & Osgood(1954)的关于并列型(coordinate)和复合型(compound)的划分、Kolers(1963)的关于共享模型和分离模型的划分、Potter等(1984)的关于词汇联结模型(Word Association Model)和概念调节模型(Concept Mediation Model)的划分等等。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Kroll & Stewart (1994)提出修正分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如图1.1所示)
修正分级模型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全面、也是最具影响的双语表征理论。该理论认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词汇水平上有直接的联结,它们也都分别与概念表征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结。但是这些联结是不均衡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结强度,要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得到不断的调整与修正。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的联结强度要高于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的联结,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的联结强度要高于第二语言。在图1中用实线和虚线表示这种差异,实线所表示的联结是外语学习的初期就存在的,而虚线所表示的联结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从双语语言表征建立的过程来看,在外语使用的过程中,母语和外语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在外语学习的初期,由于外语和概念系统之间还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学习者需要借助于母语与概念系统之间的直接关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通过从母语到外语的翻译过程。随着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翻译的速度会逐渐加快,慢慢地从一种有意识的过程转变成无意识的过程,只有当学习者完全达到母语者的水平时,这种翻译的过程才会逐渐消失。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一直保持在一种中介语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翻译是外语学习者的一个基本心理过程。在外语水平低的时候,翻译的速度与效率较低,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翻译的过程,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翻译的速度会不断提高,以至于熟练的外语使用者几乎意识不到翻译的过程。
具体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开始逐步建立英语的表征,但是它与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还比较弱,还不足以使得他们可以直接通过语言符号到概念表征这一通道来使用英语,此时的英语表征系统主要依赖母语,也就是汉语而存在,英语必须要通过汉语的表征系统来与概念系统相联结,这一阶段英语的使用主要以汉语为中介来实现。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外语使用主要是一种从母语到外语的翻译过程(崔刚,2021),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刻意地回避翻译恐怕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例如,新课标提倡“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议“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如与化学联合的‘调查大气污染’,与道德与法治联合的‘探析中华传统节日’,与历史、生物学等联合的‘走进博物馆’,与地理联合的‘家乡一日游’等”。要想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上述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单靠英语本身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必须要借助大量的汉语信息,而且需要把一部分的信息翻译成英语。
三、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技能
从认知心理学关于双语表征建立的理论可以看出,翻译,也就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是英语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心理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我国英语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这是由我国英语学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而外语和其它类型的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的学习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使用二语的环境主要是在目标语国家,学习二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融入目标语的文化之中,并在目标语国家生活与工作,不会面对很多的翻译任务。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应以融入外国社会为目标,而应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尽管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将来有可能要出国旅游、访问、深造和移民等,但是,他们使用英语的场合更多应该是在中国国内,他们会面临着很多的翻译任务,包括口头的与书面的。翻译并不局限于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口译或者笔译人员,它是一种日常的语言使用形式,对于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需要做的翻译工作恐怕还要多于听、说之类的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于英语学习者翻译能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进与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对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要求可能会显得比较突出。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新冠疫情等也进一步加快了这一变局的发展进程。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而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文化的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百年的时间内,我们又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特别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在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要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除了专门机构的宣传与介绍之外,更要依靠普通的国人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文化。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这就为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崔刚,2009)。
新课标制订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与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翻译能力本来就是外语学习者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而且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翻译能力的要求也非常迫切。因此,笔者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把翻译作为语言技能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今后翻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如本文的引言部分所述,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对于翻译的态度经历从传统上的重视到今天被摒弃的过程。与国内的情况类似,由于翻译与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使用直接相关[1],尤其是外语教学界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批判,国际外语教学界对翻译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认识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过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翻译被排除到了外语教学之外。然而,也正是我国开始把翻译排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外的时候,即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国际外语教学界开始反思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例如,Duff 1989; Cook 2010; Tsagari & Georgios 2014等),经过大量的研究,人们对这一问题具有全面、理性的认识。Cook(2010: XV)在总结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翻译应该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也是衡量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一主张是与传统的一次大决裂”。由此可见,翻译既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而翻译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一,翻译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强对于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差异的认识。这样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加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使得他们对于汉语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束定芳、庄智象,1996/2008)。另一方面,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差异的认识,学生会意识到,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有意识地注意避免一些外语使用中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减少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干扰,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意识到隐藏在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第二,翻译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许多研究(例如,Alegría de la Colina & García Mayo 2009; Centeno-Cortés & Jiménez 2004; Antón & DiCamilla 1999)表明,外语学习者在进行各种语言学习的任务时都会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思维并使用心理翻译(mental translation)的策略,而且这一策略的采用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减轻自己的认知负担。Kern(1994)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外语阅读的过程中使用心理翻译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的构建。O’Malley & Chamot (1990)指出翻译是外语学习者使用最多的学习策略,Hummel (2010)也发现翻译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认知策略。第三,翻译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使用、巩固与强化语言知识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寻找外语中合适的词汇、短语、句型以及篇章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者对于这些语言知识的认知深度,强化记忆的效果。Nation(2003)在总结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翻译是词汇学习最为有效的手段。另外,许多翻译训练活动都要求学习者做到母语和外语之间在意义、功能和语用等方面的对等,这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交际的需要,减少误解的产生。实际上,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向来就有重视翻译训练的传统。早在京师同文馆时期的英语教学就非常重视语言实践活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京师同文馆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其中较多的是翻译实践,八年内均有翻译练习,从便条、公文入手,逐步过渡到书籍的翻译(付克,1986)。即使在今天,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使用翻译作为一种课堂训练活动,还有一些省份的高考试题以及某些高校的单独招生英语考试中也把翻译作为一种衡量考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第四,翻译还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学习者会充分认识到自己语言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得外语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而对于一些翻译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一步增强外语学习的动机。许多国外的相关研究(例如,Sewell 2004; Cook 2010)也都证明了翻译活动在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增强方面的作用。
目前,翻译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Laviosa 201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到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老路,因为过多使用翻译的教学活动也会给英语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活动的优势并使用好这一手段,是目前英语教学界亟需考虑的问题。其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翻译活动,正如Cook(2010:132)所指出的那样,“翻译活动的类型、数量以及功能都必须要根据学习者已经到达的学习阶段、他们的年龄、喜好、学习风格和经历而进行调整”,另外,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要让初学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义对等上面……在中级阶段,要逐渐增加对于功能和篇章对等关注,而在高级阶段,这将成为学习者的主要关注点”(Cook 2010: 73)。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实践类活动,应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翻译一直是外语教学领域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在外语教学的历史上,语法—翻译教学法曾经因为过度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过分依赖翻译的训练活动,忽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备受诟病。在此之后,又先后出现了直接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等语言教学流派,然而,长期的外语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没有哪一种方法要比其它的方法更具优势,也没有哪一种方法更具普适性,能够适合于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学习者、教师以及教学的目标。因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外语教学进入了后方法时代,人们也开始理性地思考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关注到过分依赖翻译可能会给外语学习带来一些副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它在外语教学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就外语学习的本质而言,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在学习者的长期记忆中构建英语和汉语的双语表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关系会随着学习者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但是两者之间一直处于互动之中,因此,翻译是外语学习者语言使用的一个基本心理过程,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而从外语教学的实践来看,翻译作为学习者必备的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而且翻译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鉴于此,笔者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建议课程标准的制订者们能够尊重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于外语能力的需求,认真理性地对待翻译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在语言技能的描述中加入翻译一项,并在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中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翻译的教学活动。第二,建议一线的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翻译这一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Alegría de la Colina A. & García Mayo M. de P. (2009). Oral interaction in task-based EFL learning: The use of the L1 as a cognitive too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IRAL) 47(3) 325–345.
[2] Antón M. & DiCamilla F. (1999). Socio-cognitive functions of L1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in the L2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3(2) 233–247.
[3] Centeno-Cortés B. & Jiménez A. (2004). Problem-solving tasks in a foreign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1 in private verbal thin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4(1) 7–35.
[4] Cook G. (2010).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 Argument for Reassess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Duff A. (1989).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Ervin S. & Osgood C. (1954). Psycholinguistics: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roblems. In C. Osgood & T. Seboek (Eds.) Psycholinguistics (pp. 139-146). Baltimore MA: Waverly Press.
[7] Hummel K. (2010). Translation and short-term L2 vocabulary retention: Hindrance or help?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4(1) 61–74.
[8] Kern R.G. (1994). 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6(4) 441–461.
[9] Kolers P. A. (1963). Interlingual word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 2(4) 291-300.
[10] Kroll J. F. & Stewart E. (1994).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2) 149–74.
[11] Kroll J. F. & Tokowicz N. (2005). Models of bilingual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Looking back and to the future. In J. F. Kroll & A. M. B. De Groot (Eds.)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es (pp. 531-5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Laviosa S. (2014).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Pedagogic Approaches Explored. New York: Routledge.
[13] Nation P. (2003). 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ian EFL Journal 1 35–39.
[14] O'Malley J. M. & Chamot A. U.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Potter M. C. So K. Von Eckardt B. & Feldman L. B. (1984). 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proficient bilingual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 23(1) 23-38.
[16] Sewell P. (2004). Students buzz round the translation class like bees round the honey pot –why? In K. Malmkjar (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 (pp. 151-162)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17] Tsagari D. & Georgios G. (2014)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17] Weinreich U. (1953). 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 New York: The Linguistics Circle of New York.
[18] 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86-89.
[19] 崔刚,外语学习的心理与神经理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
[20]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21] 刘道义,郑旺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12-20.
[2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008.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Some Thoughts on English Curriculum——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II)Cui Gang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which is between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age. Viewed from the ess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process for learners to learn and use foreign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guage skill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 However the lately issued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does not mention the word “transla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hopes that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could be treated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stead of simply being abandoned due to potential side effects caused by its excessive use.
Key words: translation;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skill; teaching activ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