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从1999年到2001年,随着双方不断协商,中国同意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经过估算,这大概可以让土耳其每年赚得20亿美元的外汇。这事儿谈妥了,“瓦良格号”才顺顺利利的回到祖国,我国的航空母舰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在很多国人的心中,土耳其这是强盗行为。不仅如此,提起土耳其,中国人民至今还很愤恨的一件事儿就是他曾经阻拦“瓦良格号”(辽宁舰的前身)返回祖国,“瓦良格号”在回国的路上只能在黑海飘荡无法通过土耳其控制的海峡。最终成功的把突厥民族赶到了小亚细亚,被赶到小亚细亚半岛的西突厥民族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如今的土耳其在宣扬“泛突厥主义”,就是以突厥族语言连接起所有使用这个语言的民族。但是当他们回顾这个突厥民族在历史上的赫赫威名,曾经被中国驱逐出境的屈辱历史涌上心头,无法理直气壮的宣扬“我们是最强的”,所以土耳其对中国有一种敌视的情绪。于是在历史上,中国和土耳其算是“结了仇”。

提起土耳其这个国家,很多人对这个民族的伊斯兰教有所了解,很多人也对这个民族的烤肉有所了解,很多人对他浪漫的旅游风光有所了解。那土耳其提起中国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爱恨交织。

在历史上两国的来来往往中,土耳其对中国经历了从敌视到理解,又从理解到友好的转变。而土耳其人眼中的中国,是难分的恩恩怨怨。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1)

1.怨仇的前世今生

土耳其曾经也不是土耳其,他的名字叫突厥民族。在我国唐朝时期,突厥民族在边境扰乱民生。贞观年间,唐朝政府要打通西域商路,必须将驱逐突厥民族,保证我国商路的畅通。

最终成功的把突厥民族赶到了小亚细亚,被赶到小亚细亚半岛的西突厥民族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2)

如今的土耳其在宣扬“泛突厥主义”,就是以突厥族语言连接起所有使用这个语言的民族。但是当他们回顾这个突厥民族在历史上的赫赫威名,曾经被中国驱逐出境的屈辱历史涌上心头,无法理直气壮的宣扬“我们是最强的”,所以土耳其对中国有一种敌视的情绪。

于是在历史上,中国和土耳其算是“结了仇”。

不仅如此,提起土耳其,中国人民至今还很愤恨的一件事儿就是他曾经阻拦“瓦良格号”(辽宁舰的前身)返回祖国,“瓦良格号”在回国的路上只能在黑海飘荡无法通过土耳其控制的海峡。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3)

从1999年到2001年,随着双方不断协商,中国同意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经过估算,这大概可以让土耳其每年赚得20亿美元的外汇。这事儿谈妥了,“瓦良格号”才顺顺利利的回到祖国,我国的航空母舰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在很多国人的心中,土耳其这是强盗行为。

我国在他国通过正常的符合国际法规定的商事交易购买的航空母舰,通过土耳其国家控制的海峡被阻拦,并且在我国谈判过程中多加保证如果造成损害愿意承担赔偿责任,对方仍是不愿意放行,我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才成功运回航空母舰。

土耳其心目中大概还为自己的机智沾沾自喜。这也是二者在历史上结的梁子。但是怨恨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土耳其眼中的中国也不断变化。远离了从前的纷争,土耳其眼中的中国又是什么模样呢?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4)

2.理解占据主导

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将土耳其人民对中国的理解逐渐改变。孔子学院走进了土耳其,并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吸引着许多土耳其人。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中国一直充分尊重其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完整,一直致力于担负起一个国际大国的责任,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合作和加强国际交流。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5)

土耳其认识到的中国不再是那个在远古的历史中驱逐他们的中国,而是一个友好的和平的中国。中国也不是一直计较着“瓦良格号”争议的中国,中国已经放下以前的怨恨,不计前嫌地积极开展与土耳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于是,随着双方交流和互动的增多,土耳其人渐渐放下了从前的仇恨,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中国。中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只见于历史书上的符号,而是一本鲜活的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大书。

无数的土耳其人通过翻阅这本大书进一步的观察这个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本大书里有风土人情和优秀文化,有无数的精华等着他们去发现,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如画卷般向土耳其铺展开来。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6)

3.患难见真情

也许是灾难,是这种人力无法预见和抗拒的力量才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好的团结在一起。在两国外交的历史上,我们见证了无数个相互帮助的瞬间。人性的光辉在危难互助时才格外闪耀,格外令人心驰神往。

2003年土耳其发生了地震,中国驻土耳其大使代表中国向土耳其提供了资金援助。2008年中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土耳其向中国提供了资金援助。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7)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虽然灾难摧毁了我们无数的家园财产,带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但是同样也在灾难中,真情流露才格外感人,各国的互相帮助才极其可贵。

在本次疫情中,中国及时向土耳其提供了物资上的援助。土耳其有关代表人也在他们国家表示对中国援助的感激,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度过这次难关。

为什么在灾难中土耳其不再抱有从前的偏见呢?因为从前我们对差异的看待太重了,土耳其和中国在文化,民族,宗教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

这些不同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误以为中国永远无法理解他们,所以土耳其怀抱着偏见去看待从前的中国,自然没有办法正确认识中国,没有办法走近中国。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8)

但是在灾难中,人性对本质的善良不由自主地连结成了一堵墙,这堵墙必须非常紧密,必须抛弃从前的偏见和差异,才能抵御人力所不能对抗的自然的力量。

无论是地震,还是本次声势浩大的新冠疫情,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只有各个国家抛弃掉从前的争执,同心协力地团结起来,才能够顺利渡过难关。

以和为贵的中国很早就懂这个道理,土耳其也懂了,所以他走近了中国。土耳其眼中的中国终于从强势到友好到亲切,土耳其也一点一点真正看清了中国。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9)

4.爱恨皆有理由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土耳其对中国的印象从不好到好经历了转变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由恨到爱呢?

村上春树曾说过:“ 由于水太透明,所以距离感难以捉摸。”我想这句话用来形容土耳其对中国的印象非常恰当。

土耳其对中国的印象源自何方呢?是从别人说,是别人告诉他的,但他没有睁开眼去看,他没有抛弃偏见去看,所以他从前没有看清楚。横跨在两国之间的不仅仅是地理上距离,更是土耳其人民对中国的“距离感”。

中国早已不是盛唐时期的东方霸主,中国早已摆出和平的姿态,以友善的方式,怀抱着真诚的内心去跟各国打交道。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10)

只要土耳其能够客观看待中国,就能打破曾经他们用心筑起的围墙,中国一直在等,等待土耳其睁开眼的那一天,等待土耳其不再受他国干扰的那一天,凭借着我们执着的等待,那一天来临了。

曾经有一条丝绸之路连接了土耳其和中国,现在通过双方的交流和合作,这条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商业往来,更是文化交流。不仅仅是惊讶于差异,而是理解和包容。

没有人天生对谁拥有无限的恶意和怨恨,恶意和怨恨来源于恐惧和无知。通过土耳其和中国不断的理解,不断的包容,不断的交流,横跨在二者之间的种种差异慢慢地被忽视了,连接起的是人性之中最朴素和最基本的善良和包容。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11)

6.恩怨皆成过往,未来值得期待

土耳其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或许是多变的。如果从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来看,中国在很早就在军事上防御他们(他们的教科书上写着,长城是为了抵御他们的祖先而修建的)。

如果从孔子学院来看,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如果从本次疫情中国的表现来看,中国又是友善的。

但恩怨纠缠已成过往云烟,在当今的国际大舞台上,良好的国际关系值得悉心维系,中国一直致力于担负起国际大国的责任,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信土耳其对中国在本次疫情的突出表现的认可可以改变从前土耳其人眼中的中国,双方的关系可以在不断合作共赢中谱写新的篇章。

土耳其的丢脸史(难分的恩恩怨怨)(12)

在这个风云多变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将在其他国家眼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一步一步打破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强大而不恃强凌弱,温和又不任由人欺。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它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之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然而事实上,没人能够阻止中国的民族复兴,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这头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正在勇敢地闯世界,希望改变像土耳其这样的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希望把善意播撒,努力把责任承担。不是没有过偏见,不是没有经历过黑暗,而是成长的中国不断地创造奇迹。中国与土耳其的未来万事可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