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人性的赵氏孤儿(反人性的赵氏孤儿)
反人性的赵氏孤儿(反人性的赵氏孤儿)其实,在最早的记载中,那个冒名的婴儿并不是程婴的亲生儿子,而是找了一个无辜的婴儿。《史记》中说:“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牺牲别人的孩子来表现自己的忠心,虽然卑鄙,但与艺术家虚构出来的“小说者言”相比,还稍微符合人性一些(虽然是最丑陋的一面)。本来一个丑恶的灵魂,却要受到众人的顶礼膜拜,你说恶心不恶心?——这就是我不看《赵氏孤儿》的原因所在。
与《赵氏孤儿》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元人纪君祥写成《赵氏孤儿》,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杂剧《赵氏孤儿》背景取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甚至让国王晋灵公都艳羡恐惧不已。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国王的默许下将赵氏一家三百口诛杀。赵氏孤儿的妈妈(晋灵公的女儿)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带了出去;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赵氏孤儿就向屠岸贾复仇。
这是一出典型的家族复仇的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并被评论家们誉为“反映了前赴后继、不屈不饶地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抗争精神”。但我对此颇不以为然。本来就是两个豪门之间的争斗,而且是赵家“邪恶”在前,依仗自己的权势,目空一切,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本就心高气傲的屠岸贾自然对来自赵家的轻视与排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所以说,赵家与屠家都不是什么好鸟,用老百姓的话说,不过是狗咬狗而已,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之分。在赵家遭到报复之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帮助他,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赵家遭到以皇帝为背景的屠家的惨无人道的报复,已经由强者变为弱者。同情弱者,这是人性使然;其次,赵氏孤儿的母亲是国王的女儿,这一身份是永远也变不了的,有她在,敌手们就永远会心存忌惮。保存下她的后代,就永远有翻盘的可能。这其实也是一种博弈。 再说,赵家当时毕竟实力强大过,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拥护者与追随者,他们未必个个都是落井下石者,肯定其中也不乏忠心耿耿之辈,关键时刻出手相助,这也符合中国人的道德标准。
我最接受不了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作者着力渲染与歌颂的核心,即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代替赵氏孤儿被杀害。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表明对主人的忠心。为了表明对主人的忠心就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被杀害,这绝对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同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况且其中一个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凭什么就要代替另一个去死?一个残忍到连自己的骨肉都可以不要的人,居然能对主人忠心耿耿,这几乎是不可以思议的事情。再说,如果赵氏孤儿是皇帝的儿子,保护他就是保护皇帝的江山,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孩子,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还能使人稍微理解一些;但赵氏孤儿并不是,不过是一个豪门的后代,不过是私人恩怨而已,凭什么他的生命就可以剥夺别人的生命?为了换取忠心的名声,就忍心牺牲自己的骨肉,这样的人,自私、残忍,几乎是灭绝人性,有什么好歌颂的?
其实,在最早的记载中,那个冒名的婴儿并不是程婴的亲生儿子,而是找了一个无辜的婴儿。《史记》中说:“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牺牲别人的孩子来表现自己的忠心,虽然卑鄙,但与艺术家虚构出来的“小说者言”相比,还稍微符合人性一些(虽然是最丑陋的一面)。
本来一个丑恶的灵魂,却要受到众人的顶礼膜拜,你说恶心不恶心?——这就是我不看《赵氏孤儿》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