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孙吉库见证了村里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柏油路,自己背起药箱出诊,一下雨,地就泥泞了,给人家瞧完病后,自己回家就要换衣服喝姜汤,要不然准得感冒;以前村里没人工种的苍术,自己就漫山遍野找药材,山上的石头又湿又滑,一着不慎人就摔倒了。村史馆前,“赤脚医生”孙吉凤雨后散步。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张自成在果园查看杏的长势。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在最野河道里过河“赤脚医生”,对于今天都市里的人们来说,是个遥远的名词,但对于西帽山村人来说,赤脚医生丝毫不久远。86岁的孙吉库,是孙福文的父亲,至今仍被乡亲们叫作赤脚医生。现在村里卫生室在大山脚下,只有78岁的孙吉凤在留守了。

58岁的孙淑芹。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白河岸边是茂密的树林,树下是长出的苍术苗。55岁的村委会组织委员张自成,每天都会来观察苍术的长势,他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新探索出的另一条发展路子,发展林下经济。在杂木林下种苍术,既能提高用地效率,还让苍术品质和产量在野外环境下得以提升。

张自成评价自己目前的生活就很舒适,儿子已经在林业部门工作,并给他添了孙子,女儿也快大学毕业。他认为种树是为后人种下的,西帽山村的60亩林下中草药,目前可为村民每年增加劳务收入15万元,但要等到药材出圃,需要再等四年时间。

张自成觉得只要树种下去,就可以等,他说等到药材出圃后,每年村民不仅可增加养护药材劳务收入15万元,还能获得总产值可达54万元的药材,这样就能实现全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目的了。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1)

张自成在果园查看杏的长势。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在最野河道里过河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都市里的人们来说,是个遥远的名词,但对于西帽山村人来说,赤脚医生丝毫不久远。86岁的孙吉库,是孙福文的父亲,至今仍被乡亲们叫作赤脚医生。现在村里卫生室在大山脚下,只有78岁的孙吉凤在留守了。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2)

村史馆前,“赤脚医生”孙吉凤雨后散步。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孙吉库见证了村里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柏油路,自己背起药箱出诊,一下雨,地就泥泞了,给人家瞧完病后,自己回家就要换衣服喝姜汤,要不然准得感冒;以前村里没人工种的苍术,自己就漫山遍野找药材,山上的石头又湿又滑,一着不慎人就摔倒了。

孙吉库是村里人最敬重的前辈之一,除了给全村几乎所有上些年纪的人看过病外,还参加了1969年国庆节的游行活动,“当时我们端着小花篮,走过天安门城楼。那会村里是土路,许多人没离开过大山,更没见过天安门。谁能想到,有一天,城里人会来我们村玩啊。”

西帽山村看起来已是一个现代化的村庄,除了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有小广场和停车场。但白河边上没有石头砌的河堤,只有野草和土坡,人在河边上行路看水鸟,不知不觉间鞋底沾一层新鲜的泥。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3)

张自成走在木栈道上,右手边不远处是白河。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因为河边景观的原生态风貌,西帽山村的河岸被网友称为“北京最野河道”。两年前,“北京最野河道将建露营基地”在网上掀起一阵热度。有旅客发现,这里的河岸是原生树林,野草从水里一直长到岸上,岸边是茂密的树林,乔木、灌木,大树、小树,浓荫蔽日;树下的落叶和枯草经年堆积,没有清理过的痕迹,甚至有树枝伸到水面上,树枝下能看见小鱼在水里游动。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4)

西帽山村的河边,被称为“北京最野河道”。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村里在离岸不远处的丛林里,修建了一条木栈桥,人可以走在木栈桥上,听见不远处的河水声,稍不看路,近处核桃、杏树的枝条,就挡在人眼前了。村里人介绍,现在木栈道是村里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在木栈道上散完步后,会在河边上搭建帐篷,村里通过收游客的营地费,又能多进账一笔收入。

乌云从山那头飘来,淅沥沥下起雨。张自成戴着草帽,大踏步在木栈道上走,“我们不能养鸡了,就发展旅游业、发展特色种植业,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的还是北京最野的一条河道。”

小伙雪山下开民宿帮村民增收200万:从养鸡到种杏树开民宿 水源保护区里小山村实现了脱低(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