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是如何使用的(安全气囊的诞生竟与小女孩有关)
安全气囊是如何使用的(安全气囊的诞生竟与小女孩有关)如果说,在气囊弹开的过程中,身体与气囊发生了接触,那么,所受到的伤害可能并不小。只有在安全带的约束下,才能确保气囊先完整弹开,再与人体接触。所以,至今还有不少人询问,在没有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安全气囊会不会起作用?这种问题其实问的相当多余,从原理上看,气囊的展开,威力类似有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没错,眼尖的你一定发现了,SRS这三个字母至今都标注在有安全气囊的地方,而实际上,安全气囊再厉害,也只被看做是安全带的辅助装置。其保护乘员的原理是,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在安全带的约束下,气囊系统就会引发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的气囊可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的身体碰撞之前起到铺垫作用,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说到安全气囊的诞生,还得追溯到将近70年前,1952年,美国的工程师赫特里克开车载着妻子和女儿外出游玩,突然发现有大石块,于是他猛打方向、紧急刹车,就在女儿的头快撞到仪表台时,他本能地将手臂垫在了仪表台上,避免了女儿头部直接撞击仪表台。
这件事后,给了赫特里克很大的启发,如果能发明一种缓冲装置来保护乘客,不是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生命吗?
于是,仅仅在两周后,他就设计出了一种汽车缓冲安全装置,在发动机罩下装一个盛满压缩空气的储气筒,当汽车受到正面碰撞时,惯性冲击力促使一个滑动重块向前移动,推动储气筒,并将隐藏在方向盘中央以及仪表板旁的空气袋快速充气,从而形成“气囊”。
1953年8月18日,赫特里克取得了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SRS)专利,安全气囊就此诞生。
没错,眼尖的你一定发现了,SRS这三个字母至今都标注在有安全气囊的地方,而实际上,安全气囊再厉害,也只被看做是安全带的辅助装置。
其保护乘员的原理是,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
在安全带的约束下,气囊系统就会引发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的气囊可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的身体碰撞之前起到铺垫作用,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所以,至今还有不少人询问,在没有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安全气囊会不会起作用?这种问题其实问的相当多余,从原理上看,气囊的展开,威力类似有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
如果说,在气囊弹开的过程中,身体与气囊发生了接触,那么,所受到的伤害可能并不小。只有在安全带的约束下,才能确保气囊先完整弹开,再与人体接触。
我们再往回聊,在赫特里克取得专利之后,安全气囊的普及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在他将安全气囊的设想告知当时他服务的几家汽车企业之后,他们都表示有兴趣,但那时候,有几个技术难点却解决不了。
一是如何让汽车精准地判断气囊打开的时机,二是如何瞬间让气囊充满气体。
直到1966年,这两个问题才有了初步的解决办法,美国陆军对爆炸真空管的成功测试,为触发气囊提供了解决方法。
同时,美国的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伊顿研究出了预充气气囊,通过多个尼龙袋包裹住装有氮气的容器,只要触发机关,氮气就会迅速充满尼龙袋,形成气囊。
当然,有了解决办法,并不代表着稳定性,比如福特当时的首席车身工程师斯图尔特·弗雷就表示,气囊的触发条件是相对不可控的,如果量产安全气囊,会否出现大面积的安全隐患。
这种设想也不无道理,而且当时美国车市正沉浸于大排量肌肉车所带来的驾驶快感上,对于安全并没有太过重视,反倒是德国,非常重视这种技术,1967年,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多次试验下,终于将安全气囊技术成熟化。
奔驰在1981款的S级(W126)轿车上,开始提供安全气囊选装,1986年起,奔驰S级(W126)轿车可以选配副驾驶气囊,1991年,奔驰S级(W126)轿车全系标配前排双安全气囊。于是,W126这款经典的奔驰轿车也在世界汽车安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现在,安全气囊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除了主副驾驶位,前排侧气囊、后排侧气囊、膝部气囊、安全气帘等等都在快速普及并逐渐下放。
而在未来,安全气囊可能会变得更加智能,不仅能够保护车内乘员,同时还能够为车外行人提供保护。同时,汽车主动安全科技的发展,将逐渐降低车辆碰撞事故发生的几率,汽车产品,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