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卷(明史译本共332卷大全集)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卷(明史译本共332卷大全集)这种说法颇为恰当。祇有《辽史》独独不这样做,它认为天象向下界明白显示,千万年都是一样,日食、天变既已记载于本纪,那么天文志就近于多余。 ◎天文一自从司马迁著述了《天官书》以后,历朝写作正史的人都要写天文志。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卷(明史译本共332卷大全集)(1)

志·卷一

◎天文一

自从司马迁著述了《天官书》以后,历朝写作正史的人都要写天文志。

祇有《辽史》独独不这样做,它认为天象向下界明白显示,千万年都是一样,日食、天变既已记载于本纪,那么天文志就近于多余。

这种说法颇为恰当。

《周髀》、《宣夜》这类著作,安天、穷天、昕天这类理论,以及星官占验的学说,在《晋书》中已有详细记载,又见于《隋书,天文志》,说这不是多余的,行吗?评论的人认为,天文志写得好的要首推《晋书》和《隋书》,但二书尚且还有这样的缺陷,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因此就把天文志废弃不写,也不恰当。

天象虽然没有古今的差异,但研究天文的学者,观测天文的仪器,往往后代超过前代。

如果不加以记载,使得一个朝代典章制度的内容遭到泯没而不能流传,这也是记载历史的法则方面的缺陷和遗漏。

至于彗星、孛气、飞星、流晖,还有晕光、适气、背气、抱气,这些都是上天用来向下界显示其警戒的,在本纪中不能详尽地记载,又怎么能不另外加以记载呢?明神宗的时候,西洋人利玛窦等进入中国,他们精通天文、历算方面的学问,阐发其中的精微奥妙之处,进行计算,制作器具,都是在此之前不曾有遇的。

现在采择其要点,在本篇中加以论述。

而《实录》中所记载的天象、星变多得几乎不能尽记,故只能选择其特别怪异的,保存在本篇中。

日食已详备地记载于本纪,所以不再记述。

《楚辞》说:“圜天分为九重,是谁去测量的呢?”主张浑天学说的人说:“天包裹着大地,犹如蛋包裹着蛋黄一样。”那么,天有九重,地呈浑圆形,古人已经说遇了。

西洋的学说既不违背中国古代的认识,而对于天象又有所骏证,所以把它表述出来。

西洋所说的九重天,最上一重称宗动天,那里没有星辰,每日带着其它各重天,自柬而西向左旋转一周,其次称列宿天,其次称镇星天,其次称岁星天,其次称荧惑天,其次称太阳天,其次称金星天,其次称水星天,最下面的一重称太阴天。

从恒星天以下的八重天,都随着宗动天,向左旋转。

但是各重天都有向右旋转的度数,从西向东,与蚂蚁在磨盘上朝着与石磨转动的相反方向爬行的比喻相符合。

其向右旋转的度数,虽然同古代的认识有增减,但是没有大的差异。

只是恒星的运行度数,便是古代岁差的度数。

古代认为恒星永远不移动,而黄道的节气每年都要向西后退。

他们却认为黄道永远不移动,而恒星每年向东运行。

从现在来考察天象,恒星实际上有所移动,这一说法是不错的。

至于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把一日分为九十六刻,使每一个时辰各得八刻,没有余数,用这种方法来运算和制作器具都十分方便。

他们论述地圆,称地居虞于天的中央,其形体呈浑圆形,其度数与天的度数相应。

中国处于赤道的北方,所以北极经常显现,南极则经常隐没。

向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就低一度,向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就高一度;向东方、向西方行走也一样。

也是二百五十里相差一度。

用周天的度数来计算,得知地的全周是九万里。

用周径的密率来计算,得知地的全径是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又九分之八里。

又用南北纬度来确定天下的纵向地域。

凡是北极出地的度数相同,那么四季的寒暑变化便没有不同的。

如果南极出地的度数与北极出地的度数相同,那磨其昼夜的长短便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其时令相反,这里的春天,是那裹的秋天,这里的夏天,是那里的冬天罢了。

用东西的经度来确定天下的横向地域,两地的经度相差三十度,那磨其时刻就相差一个时辰。

如果雨地的经度相差一百八十度,那磨昼夜就相反。

他们的说法与《元史》札马鲁丁地圆说的主旨大致相同。

日月和五星各有一重天,它们的天都不与地同心,所以它们距离地有高低的不同。

其最高和最低的里数,都以地的半径作为标准。

太阳最高处距离地作为地的半径是一千一百八十二里,最低处是一千一百零二里。

太阴的最高处是五十八里,最低处是五十二里。

镇星的最高处是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最低处是九千一百七十五里。

岁星的最高处是六千一百九十里,最低处是五千九百一十九里。

荧惑星的最高处是二千九百九十八里,最低处是二百二十二里。

太白星的最高处是一千九百八十五里,最低处是三百里。

辰星的最高处是一千六百五十九里,最低卢是六百二十五里。

如果要想得到七政距离地的里敷,就用地的半径一万二千三百二十四里来统计。

又说,镇星的形状像瓜,两侧有两颗小星星,像耳朵。

岁星的四周有四颗小星星,绕着岁星很快地运行。

太白星的光亮有盈满和亏缺,像月亮有弦月和望月。

使用望逮镜来观察它,都能够全部看到。

其余的内容可以详细参看《历志》。

崇祯初年,礼部尚书徐光启监督编纂历法,呈上《见界总星图》。

认为回回的图籍《立成》所载,有黄道经纬度的只有二百七十八颗星,绘制了图形的祇有十七个星座九十四颗星,没有赤道经纬。

现在都是崇祯元年所测绘的,黄道、赤道的经纬度全都具备。

后来又进呈《赤道两总星图》。

他的学说认为常现常隐的界限,随北极的高低而不同,星图不能限定。

并且天的度数接近北极便渐渐狭小,而《见界图》从赤道以南,它的度数反而宽阔,绘制的星座不符合观察的结果。

于是从赤道中剖分浑天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北极为中心,一部分以南极为中心。

从中心到周边,都是九十度,合起来为一百八十度,就是赤道纬度。

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就是赤道经度。

于是依照各星的经度和纬度确立定点,远近位置格局都符合天象。

至于恒星沿着黄道向右旋转,只有黄道的纬度没有古今的差异,而赤道的经度和纬度却每年都不相同。

然而也有黄道和赤道都有差异,甚至前后改换位次的。

比如觜宿作为距度星,在唐代时观测出它在参宿的前三度,在元代观测出它在参宿的前五分,现在观测出已经侵入参宿。

所以旧的历法是先觜宿,后参宿;而现在却不得不先参宿,后觜宿,不能勉强牵合旧历。

又有古多今少,古有今无的情况。

比如紫微垣中的六甲六星,现在只有一颗;华盖十六星,现在只有四颗;传舍九星,现在祇有五颗;天厨六星,现在只有五颗;天牢六星,现在只有二颗。

叉如天理、四势、五帝内座、天柱、天床、大赞府、大理、女御、内厨等星宿,现在全部没有了。

天市垣的市楼六星,现在只有二颗。

太微垣的常陈七星,现在只有三颗,郎位十五星,现在还有十颗。

长垣四星,现在只有二颗。

五诸侯五星,现在全部没有了。

角宿中的库楼十星,现在只有八颗。

亢宿中的折威七星,现在没有了。

氐宿中的亢池六星,现在祇有四颗,帝席三星,现在没有了。

尾宿中的天龟五星,现在祇有四颗。

斗宿中的鳖十四星,现在有十三颗;天钥星、农丈人星,现在都没有了。

牛宿中的罗堰三星,现在有二颗,天田九星都没有了。

女宿中的赵、周、秦、代各二星,现在各自只有一星,扶匡七星,现在有四颗,离珠五星,现在已没有了。

虚宿中的司危、司禄各二星,现在各有一颗,败臼四星,现在有二颗,离瑜三星,现在有二颗,天垒城十三星,现在只有五颗。

危宿中的人五星,现在有三颗,杵三星,现在只有一颗,臼四星,现在有三颗,车府七星,现在有五颗,天钧九星,现在有六颗,天钞十星,现在有四颗,盖屋二星,现在有一颗。

室宿中的羽林军四十五星,现在只有二十六颗,塍蛇二十二星,现在有十五颗,八魁九星,现在没有了。

壁宿中的天厩十星,现在有三颗。

奎宿中的天溷七星,现在有四颗。

毕宿中的天节八星,现在有七颗,咸池三星,现在没有了。

觜宿中的座旗九星,现在有五颗。

井宿中的军井十三星,现在有五颗。

鬼宿中的外厨六星,现在有五颗。

张宿中的天庙十四星,现在都没有了。

翼宿中的束瓯五星,现在没有了。

干宿中的青丘七星,现在有三颗,其中军门、土司空、器府星都没有了。

又有古代无而现在有的星宿。

天策星旁边有客星,万历元年新出现,先前大,现在变小了。

南极的众多星宿是古代所没有的,近年来在海上航行的人到达赤道以南地区,到处都能见到这些星宿,于是测量出它的经、纬度。

其它增入的星宿很多,一并详见《恒星表》。

他论述云漠星系,起于尾宿,分为两派。

一派系经由天江、南海、市楼,经过宗人、宗星,渡过天津,到达塍蛇星座。

一派系经由箕宿、斗宿、天弁、河鼓、左右旗,渡过天津,到达车府星,在塍蛇相会,经过造父星.直奔附路、阁道、大陵、天船星,渐渐向下,然后南行,经过五车、天关、司怪、水府星,挨着束井,进入四演,经过阙丘、弧矢、天狗的墟宿,抵达天社、海石的南部,越过南船,环绕海山,穿遇十字架、蜜蜂星,挨着马腹星,经过南门,联络三角、龟、杵等星,而归属于尾宿,这就是绕天一周。

按照天象之理推论,隐界本来应该有云汉天河,他所见到的情形应该不虚假。

又说云漠天河是无数的小星星,大陵、鬼宿中的积尸星也是这样。

考察《天官书》,说到星汉时,都认为是金放散出来的气体,那么星汉原本是同一类属,得到这一证据,可以互相证明。

又说,昴宿有三十六颗星,都是从望速镜中发现的。

凡是测定列入表中的星星一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七颗,微小而没有名称的星星不列入。

星宿的大小,分成六个等次:其中一等十六颗星,二等六十七颗星,三等二百零七颗星,四等五百零三颗星,五等三百三十八颗星,六等二百一十六颗星。

全部记载黄道和赤道的经度和纬度,列表成二卷,载入徐光启所编纂的《崇祯历书》中。

现在选取二十八宿距度星以及一二等大星存录下来,这些星宿中,小而有名称的星星也间或选取其小部分,全部排列在下面。

崇祯元年所测定的二十八宿黄道、赤道的度数及分数,都与古代不符合。

星宿既然沿着黄道运行,而赤道舆黄道斜着相交,它的度数不能没有增加、减少,其原因是形势所致。

而黄道的度数也有增加、减少,或者由于推测有误差,或者恒星的运行也各有快慢吧。

谨列出它们的度数,以此用作参考。

十二宫的名称见于《尔雅》,大概都依照星宿而确定。

比如娄、奎称降娄,心称大火,朱乌七宿称鹑首、鹑尾之类。

所以宫具有确定的宿,宿具有常居的宫,由来很久远了。

唐代以后纔开始使用岁差,但仍然是天象自为天象,岁时自为岁时,宫与星宿仍旧不改变。

西洋的历法,用中气过宫,比如日躔冬至,就是星纪宫之类。

而恒星既已有岁进的差误,因此宫没有确定的宿,而宿可以递相居处于各宫,这是变通古法的主要方面。

现在用崇祯元年各宿交相宫处的黄道、赤道度数,分别立在下面,以记载下这个开端。

璇玑、玉衡是用仪器观测天象的开始,然而不被三代所使用。

《周礼》记载了圭表、壶漏,但是没有记载璇玑、玉衡,它的形制便不能够考察了。

汉代人创造了浑天仪,认为就是璇玑、玉衡遗留下来的制度,大概是这样吧。

从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制作。

大概用六合、三辰、四游、重环凑合而成的,把它叫做浑天仪;用实体的圆殊,绘制黄道、赤道经纬度,或者把星宿连缀在上面的,便把它叫做浑天象。

它的形制虽然有详有略,但主要的也只是青色与蓝色的区别。

除此之外,便只是圭表、壶漏罢了。

到了元代,造作简仪、仰仪、窥几、景符之类,制造的仪器纔变得精确、详备。

明太祖平定元朝,司天监进献水晶刻漏,其内设计了二个木偶人,能够按照确定的时刻自动敲击钮鼓。

太祖认为它没有益处而把它打碎。

洪武十七年,制造观星盘。

十八年,在鸡呜山设置观象台。

二十四年,铸造浑天仪。

正统二年,行在钦天监正皇甫仲和进言说:“南京观象台设置了浑天仪、简仪、圭表,用来探测七政的运行和度数,而北京只是在齐化门的城墙上观测,没有观测天象的仪器。

请求让本监官到南京去,用木头制造仪器,带到北京,用来比较验证北极出地的高低,然后用铜另外铸造,希望能使占卜、预测有所依凭。”朝廷接受了他的奏请。

第二年冬天,便在北京铸造了铜制的潭天仪和简仪。

皇帝亲自写了《观天器铭》。

铭文说:“古代的大圣人,体察上天,施行政治,用诚心敬重天帝,用仪器观测天象。

其仪器是什么?是璇玑和玉衡。

璇玑摹仿上天的形体,玉衡察知上天的运行。

历朝更替,流传了四千年,沿袭旧而又有所创新,它的体制渐渐完备。

就仪器而论,六合仪为外仪,阳为经,阴为纬,方位可以稽考。

三辰仪为中仪,黄道与赤道,日月星辰的运行可以考察。

四游仪焉内仪,似横箫从中贯穿,能够南北东西,高低旋转。

简仪的制作,于是代替了璇玑玉衡,制造简约,使用细密,形制稀疏爽朗而又精致。

此外有浑天仪象,反过来观看,上方呈圆形,下方呈矩形,以测定度数方位。

另外设计有直表,它的高度为八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经过考察都能够得出结论。

天象在于上苍,制造仪器在于人为,测量验证计算,不差分毫。

古代制作,现在继承,制造的仪器更加精工,既明确又详备,提供使用将没有穷尽。

上天尽力帮助人民,侍奉上天是首先应作的事,人民不失于安宁,上天将会顾念人民。

政治敦厚在于仁政,上天的直道在于端正,在这个器物上镑刻铭文,用以勉励我们恭敬谨慎。”正统十一年,钦天监臣说:“简仪没有刻出度数,并且地基低矮,观测日月星辰时,被四面的亭台房屋所遮蔽。

圭表安装在露天台上,光影都向四周散布,没有一定的标准。

壶漏屋低矮,夜天池狭窄,难以注水调整时刻。

请求重新按照一定的法则修造。”上报朝廷后,获得同意。

第二年冬天,钦天监正彭德清又说:“北京,北极出地的度数、太阳出入的时刻与南京不一样,冬夏白天长夜晚短的情况也不相同。

现在皇宫和官府的漏箭都是南京旧有的体式,不能使用。”皇帝有旨,命令内官监督改造。

景泰六年,又制造内观象台简仪和铜壶。

成化年间,尚书周洪谟又请求制造璇玑玉衡,宪宗皇帝命令他亲自制造,然后进献给朝廷。

成化十四年,钦天监臣请求修建晷影堂,朝廷听从了这个请求。

弘治二年,钦天监正昊昊说:“考察验证四正,太阳在赤道上的运行度数,黄道与赤道应在壁干相交。

观象台原先制造的潭天仪,黄道与赤道在奎斡相交,与天象不相符合,它的南、北两轴与两极出入的度数不相合,窥管器与太阳的出没也不相当,所以,虽然已设置却不能使用。

所使用的简仪乃是郭守敬遣留下来的东西,但是北极的云柱略短,用它来测定经星与北极的距离,也不能没有差误。

请求修改或者另外重造,以此来成为一个期代的定制。”事情下发到礼部,又讨论让钦天监副张绅造出木样,以供试验,黄道的度数允许修改。

正德十六年,执掌漏刻的博士朱裕又上疏说:“日晷、日表的尺寸不一样,难以准确测量,而推算历法用南京日出的分秒,似乎有矛盾。

请求命令大臣一名,总管这件事,铸造设立铜表,考察四时中午的日影。

仍旧在河南阳城察勘过去所立的土圭,以与今天的日晷相合,并且分别在山东、湖广、陕西、大名等地设立圭表,以此来测定各地的日影。

然后把京内和各地的晷影,新旧历书的记载进行综合比较,互相验证,撰写成确定的法则,希望能够与天体的运行相符合,日月的亏食不悖谬。”奏疏呈入,没有得到答复。

嘉靖二年兴建相风杆和简、浑二仪器。

七年,开始设立四丈高的木表来测量日影,确定节气、岁时。

因此钦天监建立运仪,矫正方案、悬晷、偏晷、盘晷各种样式的仪器在观象台都已具备,全部按照元朝的制度来决断。

万历年问,酉洋人利玛窦制造浑天仪、天球仪、地球仪等仪器。

仁和人李之藻撰写《浑天仪说》,阐发制造、使用仪器的方法,因文字太长,这里不记载。

他的制作没有超出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的旧法。

祇是古代的方法是北极出地,铸刻成了确定不变的度数,这些仪器却子午提规,可以随着地的度数升高或降低,使用方便罢了。

塞祯二年,礼部侍郎徐光启兼管历法,请求制造六台象限大仪,三台纪限大仪,三台平悬浑仪,一台交食仪,一台列宿经纬天球仪,一台万国经纬地球仪,三台平面日晷,三台转盘星晷,三台候时钟,三台望远镜。

皇上批覆同意。

后来又进言:确定时刻的方法,应当斟酌的有五件事:一是壶漏,二是指南针,三是表臬,四是仪器,五是日晷。

漏壶,因为水有新水、陈水、滑水、涩水之分,所以水流的快慢便不相同;如果漏管有时而堵塞,时而通畅的现象,那磨水流的快慢也不同。

校正壶漏的初始,必定在正午初刻。

如果这个时刻一旦出现误差,以后便没有不错误的。

所以壶漏祇是用来弥补晨昏阴晦仪晷表臬的不足之处,而不是确定时辰的根本。

指南针,占卜、星相之人用来确定南北,辨别方向,端正位置,都取它作为准则。

但是针并不是指向正南正北,遇去称多偏在丙午之间。

用天文法则考察,各地并木一样。

在京城便偏束五度四十分度。

如果凭此制造日晷,冬至正午十二时先于天时一刻四十四分有余,夏至正午十二时先于天时五十一分有余。

如说表臬,就是《考工记》设置测日影的表柱之法,标记太阳出入的影子,参考太阳在中午的影子,用来端正方位。

现在的办法是在地平面放置小表,中午前后多次测定日影,而探求相等的两个畏日影为束面和西画,于是得到中间最短的日影为正南正北,它的办法十分简单。

仪,本台原有立运仪,测定验证日月五星的高度。

我用它来考察断定南北,在午前多次测量太阳的高度,从最高的度数,便得到最短的日影,造就是南北正线。

已经确定了子午卯酉的正线,于是用历法标准分散时刻,加入节气等线,便构成平面日晷。

另外,现在所使用的员石欹晷,这就是赤道晷,也用所获得的正子午线来考察确定。

这二个晷都能够得到天象的正时刻,造就是白昼测日的方法。

如果是测定星星的晷,实为《周礼》中夜考极星的办法。

但是,古代北极星正处在不移动的地方,现在由于时代久远,渐渐移动,已经离开原先不移动的地方三度有余,旧有的方法不能再使用。

所以使用重盘星晷,上面写出时刻,下面写出节气,仰面测量靠近北极二星,便得到了时刻,这就是所说的夜测星。

崇祯七年,督修历法右参政李天经奏言:辅臣徐光启论说确定时刻的办法,古代有壶漏,近代有轮钟,这二样都是靠人力去迁就天时,不如从日星中去寻求正理,以天合天,纔是根本的方法,特意请求制造日晷、星晷、望远镜三样仪器。

我奉命接收管理,冒昧地先谈谈它的梗概。

日晷是打磨石头形成平面,用十三条线来划定节气,其中冬至、夏至各一条线,其余日行柏等的节气,都是两个节气占同一条线。

平面的周围列出时刻线,以各节气太阳出入为时限。

又依照京城北极出地的度数,铸范成三角形的铜表放置于其中。

表体的全影指明时刻,表中的锐影指明节气。

这就是日晷的大概情况。

星晷是冶炼铜铸成柱子,柱上安置重盘。

内盘镑刻一周天的度数,排列十二宫来剀分节气;外盘镑刻排列时刻;中间横着刻一条缝,用来窥测星辰。

办法是把外盘的子正初刻移动对着内盘的节气,于是转动铜盘,向北窥望帝星与句陈大星,使这两颗星同时出现在缝中,便看盘面锐表所指的地方,就是正时刻。

这就是星晷的大概情况。

至于望速镜,又名窥筒。

它的形制是空管层层重叠相套,让它能够伸长和收缩,两端都使用玻璃,随着观察物体的远近,或拉长,或缩短。

不但可以窥探天象,而且能够摄取数里之外的物体,犹如就在眼前一般,可以用它来瞭望敌人,施放炮火,有很大的用处。

至于日晷、星晷都要安置恰当,必须修筑台阁,便于安放。

皇帝命令太监卢维宁、魏国征到官署试验具体用法。

第二年,李天经又请求制造沙漏。

明代初年,詹希元因水漏到严寒水冻的时候就不能使用,所以用沙来代替水。

但是,沙流动太快,与天体的运行不协调,于是除用斗轮之外,又增加四轮,每一轮都有三十六个齿。

此后,周述学不满于它的窍孔太小,而沙容易堙塞,于是从新制成六轮,其中五个轮全部是三十个齿,而略微扩宽其窍孔,运行起来纔与晷协合。

李天经的请求,大概就是周述学的遣意吧!制造仪器尊崇天象,乃是天文家首要追求的。

但是精通这门学问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想法而创新。

所以西详人测定天象的仪器,它的名字不容易全部敷出来,其中浑盖、简平二仪器是最精良的。

其解说全部见于全书,这里不再记载。

宣城人梅文鼎说:极度与晷影常常相关。

知道了北极出地的高度,便能够知道各节气午正的晷影;测量出各节气午正的晷影,也能够知道北极的高度。

但是,有关它们的测量方法却不容易改变。

圭表的方法,如果表短,分秒刻度便难以显明;如果表长,日影便虚浮而暗淡。

造就是郭守敬要设立四丈高的圭表,用影符来取时刻的原因。

日体很大,用竖表测量到的是日体上边的日影,用横表测量到的是日体下边的日影,都不是中心的度数,造就是郭守敬要在圭表顶端架设横梁来进行测量的原因,他的方法可以称得上完善。

但是,他的影符的制作是用铜片钻成针、芥那样的小孔,虽然前低后仰,以便朝着太阳,但是,太阳的高低每天都不相同,铜片的倾斜怎么能够完全与它相合呢?而不相合,则光亮透不进去,临时迁就使之透光,但太阳已经向西移动了。

所以必须用圆木替换铜片,左右用两块板子架上,如同车轴一样,那么转动起来就很容易了。

再用直缝替换圆孔,使用起来纔方便。

但是影符只能避免虚浮暗淡的弊端,而不是它的根本。

必须端正其表,置平其圭,均衡其度数,三方面缺少任何一点都不能获得准确的日影。

即使三方面都达到了要求,但人心有粗有细,目力有利有钝,作事有踏实有虚浮,所以不能不选择。

知道了这个道理,晷影差不多便可以获得了。

西洋的方法又有所改进。

认为地半径占日天半径的干余分之一,那么在地面上测定的太阳高度,必定少于地心的实际高度,于是便要加上地半径的差额。

接近地面有清蒙之气,能够把低升高,那么,晷影所推算的太阳高度,有时便要多于太阳的实际高度,于是要减去清蒙差额。

这二种差额都是接近地面便多,渐渐升高,差额便渐渐减少,以至于没有差额。

地半径的差额到天顶便没有了,清蒙差额到四十五度便没有了。

崇祯初年,西洋人测量出京省北极出地的度分:北京四十度,一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计算,下同。

直京三十二度半,山东三十七度,山西三十八度,陕西三十六度,河南三十五度,浙江三十度,江西二十九度,湖广三十一度,四川二十九度,广东二十三度,福建二十六度,广西二十五度,云南二十二度,贵州二十四度。

以上极度,惟雨京、婆西、广东四处都是实际测量,其余便是根据地图约略计算出来的。

又用十二度,每度六十分的圭表测量京城各节气午正的日影:夏至,三度三十三分度;芒种、小暑,三度四十二分度;小满、大暑,四度十五分度;立夏、立秋,五度六分度;谷雨、处暑,六度二十三分度;清明、白露,八度六分度;春分、秋分,十度四分度;惊垫、寒露,十二度二十六分度;雨水、霜降,十五度五分度;立春、立冬,十七度四十七分度;大寒、小雪二十度四十七分度;小寒、大雪,二十三度三十分度;冬至,二十四度四分度。

以京城子午线为标准,比较各地所偏的度数。

凡是节气的早晚,月食的先后,全都与此相比照。

人们各自把见到的太阳出来、太阳落下作为东方、西方,作为卯时、酉时,把正午作为南方,作为午时。

但是,东方的人见到太阳早,西方的人见到太阳晚。

束与西相距三十度便差一个时辰。

束方的午时是西方的巳时,西方的午时,是东方的未时。

相距九十度便差三个时辰。

东方的午时,是西方的卯时;西方的午时,是东方的酉时。

相距一百八十度便白天和晚上的时刻都相反、相对了。

东方的午时,是西方的子时。

西洋人汤若望说:“天启三年九月十五日夜晚,戌初初刻时分的望日,发生月食,京城所见月亮初亏在酉初的一刻十二分,但是,西洋意大里雅等国家的望日在白天,不见月食。

推算月食初亏在巳正的三刻四分,相差三时二刻八分,用里差来计算,大概距离京城的西面九十九度半。

所以想要确定东与西的偏度,必须在两地同时测量同一月食,比较它的时刻。

如果月食早六十分之二时,就是偏西一度,迟六十分之二时,就是偏束一度。

节气的迟早也与此相同。

现在各省的差敷没有测量验证,根据广舆图计算里程的方法,粗略分条列举,或许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差错。

南京应天府、福建福州府都偏东一度,山东济南府偏束一度十五分度,山西太原府偏西六度,湖广武昌府、河南开封府偏西三度四十五分度,陕西西安府、广西桂林府偏西八度半,浙江杭州府偏束三度,江西南昌府偏西二度半,广东广州府偏西五度,四川成都府偏西十三度,贵州贵阳府偏西九度半,云南云南府偏西十七度。”上所述偏度,载《崇祯历书》日月亏食历法旨要。

当时正开设官署修撰历法,没有时间分别到各地测量,度数实际上有很多不确切的地方,存留在此,以留作参考订正。

古今中星的不同,原因在于岁差。

对岁差的解释,中国与西洋相比又有差异。

中国的历法认为,因节气差,中星向西移动;西洋的历法则认为,因恒星差,中星向东移动。

但是,它的本旨是一样的。

现在把李天经、汤若望等人推算的崇祯元年京城黄昏和清晨时刻的中星排列在后。

春分,戌初二刻五分,黄昏,北河三星为中星;寅正一刻十分,清晨,尾宿为中星。

清明,戌初三刻十三分,黄昏,七星偏东四度;黄昏和清晨,有时没有正中的星宿,便取中星前面或后面的大垦宿来表示。

距离中星三度以内的,作为时刻不到一刻,可以不讨论;如果四度以上,离开中星渐速,所以记下它的偏度。

寅正初刻二分,清晨,帝座星为中星。

谷雨,戌正一刻七分,黄昏,翼宿偏束七度;寅初二刻八分,清晨,箕宿偏东四度。

立夏,戌正三刻二分,黄昏,斡宿偏束五度;寅初初刻十三分,清晨,箕宿偏西四度。

小满,亥初初刻十二分,黄昏,角宿为中星;丑正三刻三分,清晨,箕宿为中星。

芒种,亥初一刻十二分,黄昏,大角星偏西六度;丑正二刻三分,清晨,河鼓二星为中星。

夏至,亥初二刻五分,黄昏,房宿为中星;丑正一刻十分,清晨,须女宿为中星。

小暑,亥初一刻十二分,黄昏,尾宿为中星;丑正二刻三分,清晨,危宿为中星。

大暑,亥初初刻十二分,黄昏,箕宿偏柬七度;丑正三刻三分,清晨,营室宿为中星。

立秋,戌正三刻二分,黄昏,箕宿为中星;寅初三刻十三分,清晨,娄宿偏束六度。

处暑,戌正一刻七分,黄昏,织女一星为中星;寅初二刻八分,清晨,娄宿为中星。

白露,戌初三刻十三分,黄昏,河鼓二星偏束四度;寅正初刻二分,清晨,昴宿偏东四度。

秋分,戌初二刻五分,黄昏,河鼓二星为中星;寅正一刻十一分,清晨,毕宿偏西五度。

寒露,戌初初刻十四分,黄昏,牵牛宿为中星;寅正三刻一分,清晨,参四星为中星。

霜降,酉正三刻十一分,黄昏,须女宿偏西五度;卯初初刻四分,清晨,南河三星偏东六度。

立冬,酉正二刻十分,黄昏,危宿偏束四度;卯初一刻五分,清晨,舆鬼宿焉中星。

小雪,酉正一刻十二分,黄昏,营室宿偏束七度;卯初二刻二分,清晨,张宿为中星。

大雪,酉正一刻五分,黄昏,营室宿偏西八度;卯初二刻十分,清晨,翼宿为中星。

冬至,酉正一刻二分,黄昏,土司空星为申星;卯初二刻十三分,清晨,五帝座焉中星。

小寒,酉正一刻五分,黄昏,娄宿为中星;卯初二刻十分,清晨,角宿偏束五度。

大寒,酉正一刻十三分,黄昏,天困一星焉中星;卯初二刻二分,清晨,亢宿为中星。

立春,酉正二刻十分,黄昏,昴宿偏西六度;卯初一刻五分,清晨,氐宿为中星。

雨水,酉正三刻十一分,黄昏,参七星为中星;卯初初刻四分,清晨,贯索一星为中星。

惊垫,戌初初刻十四分,黄昏,天狼星为中星;寅正三刻一分,清晨,心宿焉中星。

《周礼,保章氏》用星辰所主之土分辨九州岛的土地,所封的地域都有与它相对应的星次,用来观察凶兆和吉兆。

唐朝贞观年问,李淳风撰写《法象志》,沿袭《汉书》十二星次的度数,用来与唐朝的州县相配,而二行则认为天下山河的形象,存在于南北两界,他们的论说已经详备了。

洪武十七年,《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撰成,分赏给秦王和晋王。

这部书大致认为“《晋天文志》的分野以角、亢开始的原因是以东方的苍龙为首。

唐朝的分野以女、虚、危开始的原因是以十二地支的子为首。

现在的分野以斗、牛开始的原因是以星纪为首。

古代说天象的人都以斗、牛来记录星辰,故称星纪,取法于此而已。”这里择取该书相配的直隶十三布政司府、州、县、卫,以及辽东都司的分星,把它记录下来。

斗宿三度至女宿一度,是星纪的星次。

直接隶属所属的应天、太平、宁国、镇江、池州、徽州、常州、苏州、松江九府,以及广德州,属于斗宿的分野。

凤阳府的寿、滁、六安三州,泗州的盱眙、天长二县,扬州府的高邮、通、泰三州,庐州府的无为州,安庆府的和州,都是斗宿的分野。

淮安府是斗宿、牛宿的分野。

浙江布政司所属的杭州、湖州、嘉兴、严州、绍兴、金华、衢州、处州、宁波九府,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台州、温州二府,是斗宿、牛宿、须女宿的分野。

江西布政司所属州县,都是斗信的分野。

福建布政司所属州县,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广东布政司所属的广州府,也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惠州是女宿的分野。

肇庆、南雄二府,德庆州,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潮州府是牛宿的分野。

雷州、琼州二府,崖、儋、万三州,高州府的化州,广西布政司所属的梧州府的苍梧、藤、岑溪、容四县,都是牛宿、女宿的分野。

女宿二度至危宿十二度,是玄枵的星次。

山东布政司所属的济南府的乐安、德、滨三州,都是危宿的分野。

泰安州、青州府,都是虚宿、危宿的分野。

莱州府的胶州、登州府的宁海州、束昌府的高塘州,都是危宿的分野。

东平州的阳谷、束阿、平阴三县,北平布政司所属的沧州,都是须女宿、虚宿、危宿的分野。

危宿十三度至奎宿一度,是撅訾的星次。

河南布政司所属的卫辉、彰德、怀庆三府,北平大名府的开州,山东束昌的濮州,馆陶、冠、临清三县,束平州的汶上、寿张二县,都是室宿、壁宿的分野。

奎宿二度至胃宿三度,是降娄的星次。

山东济宁府充州的滕、蝉二县,青州府的莒州和安丘、诸城、蒙阴三县,济南府的沂州,直隶凤阳府的泗、邳二州,五河、虹、怀远三县,淮安府的海州和桃源、清河、沭阳三县,都是奎宿、娄宿的分野。

胃宿四度至毕宿六度,是大梁的星次。

北平的真定府,是昴宿、毕宿的分野。

定、冀二州,都是昴宿的分野。

晋、深、赵三州,都是毕宿的分野。

广平、顺德二府,都是昴宿的分野。

祁州,是昴宿、毕宿的分野。

河南彰德府的磁州,山东高唐州的恩县,山西布政司所属的大同府的应、朔、浑源、蔚四州,都是昴宿、毕宿的分野。

毕宿七度至井宿八度,是实沈的星次。

山西的太原府所辖石、忻、代、平定、保德、岢岚六州,平阳府,都是参宿的分野。

绛、蒲、吉、隰、解、霍六州,都是觜宿、参宿的分野。

泽、汾二州,都是参宿的分野。

潞、沁、辽三州,都是参宿、井宿的分野。

井宿九度至柳宿三度,是鹑首的星次。

陕西市政司所属的西安府的同、华、干、耀、合五州,凤翔府的陇州,延安府的墉、绥德、葭三州,汉中府的金州,临洮、平凉二府,静宁州,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泾州,是鬼宿的分野。

庆阳府的宁州,巩昌府的阶、徽、秦三州,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四川布政司所属之地,只有绵州是觜宿的分野,合州是参宿、井宿的分野,其余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云南布政司所属之地,都是井宿、鬼宿的分野。

柳宿四度至张宿十五度,是鹑火的星次。

河南的河南府陕州,都是柳宿的分野。

南阳府的邓、汝、裕三州,汝宁府的信阳、罗山二县,开封府的均、许二州,陕西西安府的商县,华州的洛南县,湖广布政司所属德安府的随州,襄阳府的均州和光化县,都是张宿的分野。

张宿十六度至干宿九度,是鹑尾的星次。

湖广的武昌府兴国州,剂州府的归、夷陵、剂门三州,黄州府的薪州,襄阳、德安二府,安陆、沔阳二州,都是翼宿、干宿的分野。

长沙府,斡宿旁的小星叫做长沙,与长沙之地相应。

衡州府的桂阳州,永州府的全、道二州,岳州、常德二府,澧州,辰州府的沅州,汉阳府的靖、郴二州,宝庆府的武冈、镇速二州,都是翼宿、斡宿的分野。

广西所属之地除了梧州府的苍梧、藤、容、岑溪四县属于牛宿、女宿的分野之外,其余都是翼宿、干宿的分野。

广东的连州,廉州府的钦州、韶州府,都是翼宿、干宿的分野。

干宿十度至氐宿一度,是寿星的星次。

河南的开封府,是角宿、亢宿的分野。

郑州是氐宿的分野。

陈州是亢宿的分野。

汝奎卢的光坦,堡庆府的孟、济源、温三县,直隶寿州的霍丘县,都是角宿、亢宿、氐宿的分野。

氐宿二度至尾宿二度,是大火的星次。

河南开封府的杞、太康、仪封、兰阳四县,归德、睢二州,山东的济宁府,都是房宿、心宿的分野。

直隶凤阳府的颖州,是房宿的分野。

徐、宿二州,寿州的蒙城县,颁川的毫县,都是房宿、心宿的分野。

尾宿三度至斗宿二度,是析木的星次。

北平的北平府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涿、通、蓟三州,都是尾宿的分野。

霸州、保定府,都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易、安二州,都是尾宿的分野。

河间府、景州,都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永平府是尾宿的分野。

滦州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辽东都指挥司是尾宿、箕宿的分野。

朝鲜是箕宿的分野。

志·卷二

◎天文二

洪武元年五月甲申日,月球侵犯镇星。

十二年三月戊辰初一,月球侵犯辰星。

十四年十一月甲午日,月球侵犯镇星。

十九年五月己末日,月球侵犯岁星。

二十三年四月丁酉日,,月球遮掩太白星。

十一月癸卯日,以及永乐四年正月戊午日,五年穴月丙午日,七年十二月壬子日,月球都曾侵犯荧惑星。

永乐八年十二月壬子日,九年四月庚子日,十六年七月戊辰日,月球都曾侵犯岁星。

十八年十一月辛卯日,月球遮掩太白星。

二十年三月辛末日,月球遮掩镇星。

二十二年八月乙丑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洪熙元年二月己末日,月球遮掩镇星。

宣德元年十二月丙子日,月球遮掩荧惑星。

二年正月癸卯日,月球侵犯荧惑星;四月甲申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六年十月丙申日,月球遮掩太白星。

七年二月甲寅日,月球侵犯镇星。

八年二月癸巳日,月球遮掩岁星;四月戊子日,月球侵犯岁星。

亚统二年正月辛亥日,月球遮掩岁星;四月癸酉日,五月庚子日,月球都侵犯岁星;七月戊申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四年正月乙酉日,月球遮掩镇星。

八年三月庚申日,月球侵犯镇星;十一月丙寅日,月球遮掩岁星。

十年十一月辛卯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十一年十二月甲寅日,月球侵犯岁星。

十二年正月辛巳日,闰四月庚午日,月球都侵犯岁星。

十四年四月壬子日,月球侵犯太白星;五月癸末日,月球遮掩太白星。

景泰二年四月戊子日,月球侵犯岁星;九月甲辰日,月球在斗宿侵犯岁星。

五年二月丁亥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六年正月甲寅日,月球侵犯岁星。

七年四月癸丑日,月球侵犯镇星;乙丑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天顺五年十一月己亥日,月球在斗宿侵犯太白星。

成化五年二月丙申日、癸亥日,月球两次都侵犯岁星。

成化六年三月癸未日,八年正月癸亥日,月球都侵犯太白星。

十二年十一月戊申日,月球在室宿侵犯岁星。

十三年十月乙卯日,月球侵犯镇星;十二月丁酉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十四年三月戊辰日,十八年二月戊午日,月球都侵犯镇星。

十八年八月己酉日,二十三年四月乙亥日,月球都曾遮掩荧惑星。

二十三年五月戊午日,六月乙酉日,月球都侵犯岁星;十月甲戌日,月球又遮掩岁星。

弘治四年二月壬子日,月球侵犯岁星。

七年十一月戊申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八年正月癸卯日,月球侵犯岁星;十二月丙辰日,月球遮掩镇星。

十一年四月甲申日,九月庚子日,月球都慢犯岁星。

十二年八月壬寅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十四年七月丁卯日,九月己丑日,月球都侵犯岁星;丙辰日,又遮掩岁星;十二月癸丑日,又侵犯荧惑星。

十七年十一月甲辰日,月球侵犯岁星。

十八年二月丙寅日,月球遮掩岁星;九月乙巳日,月球又遮掩镇星。

正德元年十一月己卯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四年闰九月癸亥日,月球侵犯岁星。

八年正月己丑日,月球侵犯镇星。

十六年二月丙戌日,月球遮掩太白星。

嘉靖二年五月戊子日,月球遮掩岁星;十一月壬申日,月球侵犯岁星。

十七年十二月己末日,月球侵犯镇星。

十八年十月丙戌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二十年五月辛卯日,月球侵犯岁星。

二十一年四月甲寅日,二十七年七月丁丑日,月球都侵犯太白星;九月庚子日,又在角宿侵犯太白星。

三十一年五月辛丑日,月球侵犯镇星;九月庚寅日,月球遮掩镇星;十二月丁卯日,月球侵犯岁星。

四十二年五月庚辰日,月球遮掩岁星。

四十四年七月丁巳日,月球侵犯荧惑星。

万历二年九月己卯日,月球在箕宿侵犯荧惑星。

十年八月戊申日,月球在井宿侵犯荧惑星。

十四年八月己丑日,月球在角宿侵犯太白星。

十五年六月乙丑日,十九年九月辛末日,月球都侵犯荧惑星。

十九年十二月甲辰日,月球在井宿侵犯镇星。

二十四年正月甲申日,月球在张宿侵犯镇星。

二十七年九月辛亥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三十一年五月癸末日,月球侵犯太白星。

三十五年六月乙末日,月球在斗宿侵犯镇星。

三十七年八月辛酉日,月球侵犯镇星。

四十一年九月癸末日,月球侵犯岁星。

崇祯三年八月辛亥日,月球遮掩太白星。

十一年四月己酉日,月球在尾宿遮掩荧惑星。

洪武六年三月戊申日,荧惑星侵犯镇星;六月壬辰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八年三月癸亥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二十二年六月丙辰日,辰星侵犯太白星。

二十七年三月乙丑日,荧惑星在奎宿侵犯岁星。

永乐三年三月戊戌日,太自星侵犯岁星;十一月癸巳初一,太白星在箕宿侵犯辰星。

四年正月癸卯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五年七月甲子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十二年十一月丁卯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十四年七月乙巳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二十年九月乙亥日,太白星侵犯岁星;十月己酉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洪熙元年十一月丙午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宣德元年十一月戊戌日,辰星侵犯镇星。

七年六月己酉日,太白星侵犯岁星;七月辛巳日,太白星侵犯荧惑星。

九年十一月己亥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十年十月庚子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正统元年五月戊寅日,太白星在井宿侵犯荧惑星。

二年五月辛丑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三年十二月戊寅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五年五月丙午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七年九月戊午日,太白星在氐宿侵犯荧惑星。

十一年九月丁亥日,太白星侵犯荧惑星。

十二年七月戊午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十四年二月己卯日,太白星侵犯荧惑星;七月丙午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景泰元年闰正月丁卯日,荧惑星侵犯岁星。

玉顺七年十一月乙卯初一,荧惑星侵犯镇星。

成化六年九月乙亥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十一年七月戊辰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十三年九月丙寅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十六年六月壬申,太白星侵犯岁星。

弘治二年正月戊辰日,太白星侵犯岁星;十一月壬午,太白星侵犯镇星。

三年正月庚申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五年八月丁末日,荧惑星侵犯岁星。

六年十一月己末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七年九月甲寅日,以及十年正月丙辰日,荧惑星侵犯岁星;十二月庚辰日,辰星侵犯岁星。

十七年闰四月癸酉日,岁星侵犯镇星。

廷德二年十月癸末日,荧惑星侵犯镇星。

八年正月壬午日,以殿十六年十二月丙午日,都出现太白星侵犯岁星。

嘉靖元年正月己末日,太白星侵犯岁星;十二月甲戌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三年正月癸酉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二十九年六月庚辰日,荧惑星侵犯岁星,停留在井宿。

万历五年十二月辛丑日,太白星在斗宿侵犯镇星。

九年十二月癸巳日,太白星侵犯镇星,侵入危宿。

十一年六月丁丑日,太白星侵犯荧惑星。

十五年五月己亥日,太白星侵犯镇星。

二十四年四月己酉日,太白星侵犯岁星。

二十五年七月甲辰日,荧惑星侵犯岁星。

二十七年闰四月庚寅日,辰星在井宿侵犯太白星。

三十四年十一月庚辰日,荧惑星在危宿遮掩岁星;甲辰日,荧惑星侵犯岁星。

三十八年十一月辛亥日,太白星在虚宿侵犯镇星。

四十七年三月壬子日,太白星在壁宿侵犯岁星。

天启元年八月丙申日,荧惑星与太白星同一度数的现象长达两天。

崇祯九年六月己亥日,太白星在张宿侵犯岁星。

洪武十四年六月癸末日,辰星、荧惑星、太白星在井宿会聚。

十七年六月丙戌日,岁星、镇星、太白星在参宿会聚。

十八年二月乙巳日,五星一同出现;三月戊子日,镇星、岁星、太白星在井宿会聚。

二十年二月壬午初一,五星都出现。

二十四年七月戊子,太白星、荧惑星、镇星在翼宿会聚。

十一月乙末日,辰星、岁星在斗宿相合;十二月甲子日,荧惑星、辰星在箕宿相合。

二十五年正月辛丑日,荧惑星、岁星在牛宿相合。

二十六年十月壬辰,太白星、镇星同一度数。

永乐元年五月甲辰日,五星都出现在东方。

二年四月戊子日,太白星、荧惑星在井宿相合。

垂统十四年九月壬寅日,太白星、镇星、荧惑星在翼宿会聚;十二月辛末日,太白星、岁星在尾宿相合。

景泰元年十月壬申日,太白星、岁星在箕宿相合;十二月己丑,辰星、岁星同一度数。

二年九月庚申日.太白星、荧惑星、镇星在干宿会聚。

四年三月乙丑日,太白星、岁星在壁宿相合。

五年正月戊辰,太白星、岁星在奎宿相合;六月己酉日,荧惑星、岁星在胃宿相合;十一月己末日,太白星、镇星在氐宿相合。

七年三月戊戌日,太白星、荧惑星在奎宿相合;十月戊申日,岁星、荧惑星在鬼宿相合。

天顺元年五月乙丑日,太白星、岁星在井宿相合;十二月丙辰日,太白星、镇星在心宿相合。

二年九月甲寅日,太白星、镇星在斗宿相合。

三年九月乙巳日,太白星、岁星在角宿相合。

四年十月壬申日,岁星、荧惑星、辰星、太白星在氐宿会聚。

五年十一月己亥日,镇星、荧惑星在牛宿相合;甲子日,太白星、荧惑星在虚宿相合。

六年九月甲午日,太白星、荧惑星在张宿相合。

七年十月庚寅日,岁星、荧惑星在女宿相合;庚戌日,太白星、岁星在女宿相合。

八年二月丙午日,镇星、岁星、太白星在危宿会聚。

成化四年四月癸巳日,岁星、荧惑星在井宿相合;壬子日,以及七年七月庚子日,太白星、岁星在井宿相合。

十一年八月甲午日,荧惑星、镇星同度数。

•弘治十三年四月癸丑日,荧惑星、太白星、辰星在井宿会聚。

十六年八月庚申日,荧惑星、岁星、镇星在井宿会聚。

十八年五月丙申日,太白星、岁星在星宿相合;九月乙未,太白星、岁星同度数。

正德二年九月戊辰日,辰星、岁星、太白星在亢宿会聚。

嘉靖三年正月壬午日,五星在营室会聚。

十九年九月乙卯日,太白星、辰星、镇星在角宿会聚。

二十三年正月癸卯日,荧惑星、岁星、镇星在房宿会聚。

四十二年七月戊戌日,太白星、岁星、镇星在井宿会聚。

四十三年四月庚子日,岁星、镇星、荧惑星、太白星在柳宿会聚。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辛卯日,太白星、荧惑星同度数。

二十年六月壬子曰,太白星、辰星、镇星在井宿会聚。

三十二年九月辛酉日,岁星、镇星、荧惑星在危宿会聚。

天启四年七月丙寅日,五星在张宿会聚。

崇祯七年闰八月丙午日至九月壬申日,镇星、荧惑星、太白星在尾宿会聚。

十年十一月己卯,岁星、荧惑星在亢宿相合;甲午日,镇星、辰星同度数。

岁星洪武六年九月庚申日,岁星侵犯鬼宿;十一月壬子日,后移侵犯鬼宿。

七年八月乙巳日,侵犯轩辕大星。

九年二月乙丑日,后移侵入太微垣,侵犯左执法星。

十年六月戊寅以及戊戌日,侵犯亢宿;十一月甲辰,侵犯房宿。

十一年四月戊申日,侵犯键闭星;七月甲申日,侵犯牛宿;八月丙午日,又侵犯房宿。

十四年四月壬戌日,侵犯垒壁星。

十七年闰十月癸卯日,侵犯井宿。

十九年四月丙申日,侵入鬼宿;八月壬辰日,侵犯轩辕星。

二十一年四月丁末日,停留在太微垣;十一月甲戌日,侵入亢宿。

二十二年三月辛卯日,退移侵入亢宿;九月丁卯日,侵犯氐宿;十一月甲午日,侵入房宿;十二月壬戌日,侵犯东咸星。

二十三年五月己末日,入守房宿;八月乙丑日,侵犯束咸星。

二十六年二月丙子初一,侵犯垒壁星。

二十九年六月庚子日,侵犯井铁星;七月丙辰初一,侵入井宿;十月癸卯日,后移侵入井宿。

三十年八月庚辰初一,侵入鬼宿。

建文四年七月乙末日,岁星后移侵犯东咸星;十月丙辰日,侵犯天江星。

永乐元年正月丁末日,岁星侵犯建星;十二月己丑日,侵犯罗堰星。

六年三月己巳日,侵犯诸王星西第二星;四月甲午日,侵犯束第一星;六月丙申日,侵犯井宿。

八年九月乙亥日,侵犯灵台星。

十八年七月己丑日,侵犯天樽西北星;八月庚子日,侵犯东北星。

二十一年正月庚戌,侵犯上将星。

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寅日,侵入氐宿。

宣德三年闰四月己酉日,岁星侵犯垒壁西第六星;十一月丙寅日,再次侵犯。

七年七月丙寅日,侵犯天樽星。

九年五月庚子日,侵犯轩辕大星。

正统五年六月甲寅日,岁星侵犯垒壁星。

十一年十月戊戌日,侵犯右执法星。

十四年正月丙申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二月丙子日,后移侵犯房宿;九月己卯日,侵犯进贤星;丙戌日,侵犯房宿。

景泰元年闰正月庚午日,岁星与荧惑星递相侵入斗杓;八月戊子日,侵犯秦星。

二年二月庚午初一,侵犯牛宿。

三年十月辛丑日,侵犯亢宿。

六年六月庚子日,侵犯诸王星;八月庚申日,侵犯井铁星。

七年九月癸末日,侵入鬼宿。

天顺元年九月癸亥日,岁星侵犯轩辕大星。

二年八月癸末日,侵犯右执法星;十月己丑日,三年正月辛卯日,都侵犯左执法星;六月辛末日,侵犯右执法星;十二月癸亥,侵犯亢宿。

四年闰十一月丙寅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庚午日,侵犯钩钤星。

五年三月丁卯日,后移侵犯房上星;八月癸酉日,侵犯钩钤星。

七年二月庚申初一,侵犯牛宿。

八年二月丙午日,侵犯垒壁星;三月辛巳日,再次侵犯垒壁星。

成化二年六月丁末日,岁星入守昴宿。

五年七月己酉日,侵犯轩辕大星。

六年三月癸卯日,停留入守轩辕星。

七年三月丁丑日,后移入守太微垣,侵犯执法星;四月乙卯日,侵入太微垣,停留入守端门;六月甲寅日,侵犯右执法星;十一月己亥,侵犯亢宿。

八年十一月辛亥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癸丑日,侵犯钩钤星。

九年三月丙辰日,岁星侵犯束咸垦;五月己酉日,侵犯钩钤星;六月乙丑日,侵犯房宿第一星。

十二年三月丁巳日,侵犯垒壁星。

十三年闰二月己未日,侵犯外屏星。

十五年三月甲子日,侵犯天街星;九月乙卯日,侵犯井宿;辛巳日,入守井宿。

十七年正月己卯日,侵犯鬼宿;三月甲午日,侵入鬼宿;庚子日,侵犯积尸星。

十八年五月庚戌日;侵犯灵台星;闰八月壬辰日,侵犯左执法星。

二十年五月乙巳日,入守亢宿;八月癸酉日,侵犯氐宿。

弘治四年七月癸巳日,岁星侵犯井宿;十一月壬辰日,又侵犯井宿。

六年八月庚寅日,侵犯灵台星。

七年正月癸卯日,侵犯垒壁星;五月甲辰日,侵犯灵台星。

八年二月丁巳日,侵犯进贤星;七月辛丑日,又侵犯进贤星;十月丁卯日,侵犯亢宿;十一月己酉日,侵犯氐宿。

九年二月至三月庚寅日,入守氐宿。

十二年五月己亥日,侵犯垒壁星。

十三年八月戊申日,又侵犯垒壁星。

十五年七月丙子日,侵犯诸王星。

十六年七月己巳日,侵犯井宿;八月壬子日,侵犯天樽星。

十八年九月丁未日,侵犯太微垣上相星。

至德元年二月壬子日,岁星后移侵犯右执法以及上将星;三月壬午日,侵犯灵台星;十一月戊辰日,侵犯牛宿。

六年四月丁末日,十二月壬午日,都侵犯垒壁星。

九年八月丙辰日,侵犯诸王星。

十四年十月癸末日,侵犯氐宿。

嘉靖元年四月戊寅日,岁星侵犯牛宿;十一月丙寅日,侵犯罗堰星。

二年十一月壬辰,侵犯垒壁星。

二十年十一月庚寅日,二十一年正月丁未日,都犯左执法星。

二十二年十二月丁亥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

二十三年四月戊寅日,又侵犯房宿北第一星。

三十五年五月壬戌日,后移又犯。

四十五年五月辛卯日,后移停留入守左执法星。

隆庆元年二月戊午日,岁星后移入守亢宿。

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己巳日,天启三年九月甲辰日,岁星都曾侵犯轩辕星。

四年正月丙寅日,侵犯轩辕大星。

五年正月庚戌初一,后移侵犯左执法星。

七年三月乙酉日,后移侵犯房宿北第一星。

崇祯七年闰八月丁末日,岁星侵犯积尸星。

九年冬,侵犯右执法星。

荧惑洪武元年八月甲午日,荧惑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九月戊申日,侵犯右执法屋。

二年正月乙卯H,侵犯房宿;六月壬辰日,侵犯束咸星。

三年九月丙申日,侵入太微垣;乙卯日,停留太微垣。

四年九月乙卯日,侵犯垒壁星。

五年十一月庚午日,侵犯钩钤星。

九年三月辛酉日,侵犯井宿;四月戊申日,侵犯鬼宿。

十年八月丙寅日,侵犯天樽星;十月乙卯日,侵犯鬼宿。

十一年二月壬戌日,侵犯五诸侯星;三月甲午日,侵犯积尸星;六月壬戌日,侵犯右执法星。

十二年八月乙亥日,侵犯鬼宿;戊寅,侵犯积尸星;十二月庚寅日,侵犯轩辕大星。

十四年十月丙子日,侵犯太微垣。

十五年三月乙亥日,侵犯右执法星;九月乙丑日,侵犯南斗。

十六年八月辛卯日,运行于轩辕天区中;九月辛酉日,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十七年正月乙卯日,侵入氐宿;三月戊午日,侵犯氐宿。

十八年正月戊辰日,侵犯外屏星;十月丁酉,侵犯进贤星。

十九年正月壬戌日,侵犯罚星;二月丁末日,侵犯箕宿;四月己亥日,停留于斗宿;七月辛巳,侵犯斗宿;八月丁亥日,侵犯斗宿;十月辛亥日、十一月己巳日,两次侵犯垒壁星。

二十一年正月丙申日,侵入斗宿;四月丁末日、七月庚辰日,都侵犯垒壁星;十一月癸巳日,侵犯外屏星。

二十二年正月丙戌日,侵犯天阴星;二月癸卯日,运行于昴宿中;十月庚申日,侵入氐宿;十一月甲午日,侵犯束咸星;十二月癸丑日,侵犯天江星。

二十三年正月甲戌日,侵入斗宿;三月辛卯日,侵犯垒壁星;五月戊戌日,侵犯外屏星。

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子日,荧惑星与辰星同时侵犯箕宿。

二十五年二月己卯日,侵犯垒壁星;九月己卯初一,侵入井宿。

二十六年三月庚戌日,侵犯积薪星;五月丙辰日,侵犯轩辕星;六月己丑日,侵犯右执法星。

二十七年六月辛末日,侵犯天街星:八月癸巳日,侵犯积薪星;九月乙巳日,侵犯鬼宿。

=十八年二月壬午日,又犯鬼宿;四月戊子日,侵入轩辕星;五月戊午日,侵犯灵台星;闰九月乙丑日,侵犯束咸星。

二十九年五月丙寅,侵犯诸王星;六月甲午日,侵犯司怪星;十月辛亥日,侵犯上将星;十二月癸卯日,入守太微垣。

三十年三月壬午日,侵入太微垣;五月戊午日,侵犯右执法星;八月丁亥日,侵入氐宿;丁末日,侵入房宿;十月癸末日,侵犯斗杓。

三十一年十月,入守心宿。

建文四年八月戊辰日,荧惑星侵犯上将星;甲戌日,侵入太微垣右掖门;九月辛巳初一,侵犯右执法星;壬辰日,侵犯左执法星;十月甲寅日,侵犯进贤星;甲子日,侵入角宿;十一月壬午日,侵入亢宿;己亥日,侵入氐宿。

永乐元年五月癸末日,荧惑星侵犯垒壁西第四星;十月甲戌日,侵犯垒壁东第五星。

二年四月乙酉日,侵犯天樽星;九月乙卯日,侵犯角宿;十一月壬子日,侵犯钩钤星。

三年三月癸丑日,侵犯垒壁星。

四年正月甲午日,侵犯天阴星;戊午日,侵犯月星。

五年七月癸酉日,侵犯诸王星;八月己酉日,侵犯司怪南第二星。

六年二月庚辰初一,侵犯司怪北第二星;四月辛卯日,侵犯鬼宿;七月辛亥日,侵入太微垣右掖门;丙辰日以及八年六月丙午F、十年五月壬辰日,荧惑星都曾侵犯右执法星。

十一年十月戊午日,侵犯上将星。

十二年二月癸酉日,后移侵入太微垣,侵犯上相星。

十三年九月丁酉日,侵犯灵台上星;癸卯日,侵犯上将星;十月庚午日,侵犯左执法星;十二月甲午初一,侵犯进贤星。

十五年九月庚申日,荧惑星侵犯左执法星;十二月甲午日,侵入房宿北第一星。

十六年九月壬申日,侵犯垒壁星。

十七年十二月庚辰日,侵犯钩钤星。

二十年十月壬子日,荧惑星后移侵犯天街上星。

二十一年三月庚戌日,侵犯积薪星。

二十二年十一月辛卯日,后移侵犯五诸侯星。

洪熙元年正月庚辰日,荧惑星停留于井宿;四月癸卯日,侵入鬼宿。

童德元年十二月戊寅日,荧惑星侵犯轩辕星。

三年六月甲戌日,侵犯积尸星;十月戊子日,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四年三月癸亥日,侵犯灵台垦;戊辰日,侵犯上将星;四月丙申日、戊戌日,都侵犯右执法星;九月丙辰日,侵犯天江星。

五年九月乙丑日,侵犯灵台星;十月癸酉日,侵犯上将星;十一月己亥日,侵犯左执法星;丙午日,侵犯进贤星。

六年三月乙卯日,荧惑星侵犯亢宿;六月甲寅日、乙卯日,都侵犯氐宿;七月甲戌日,侵犯房宿;九月癸亥日,侵犯斗杓。

七年九月辛酉日,侵犯上将星;十月己酉日,侵犯进贤星。

八年正月丁卯日,侵犯房宿;庚辰日,侵犯束咸星;八月丙午日,侵犯斗魁;十月甲戌日,侵犯垒壁星。

九年十一月己卯日,侵犯氐宿;十二月己酉日,侵犯钩钤星。

十年三月丁亥日,侵犯垒壁星。

至统元年二月乙丑日,荧惑星侵犯天街星;十二月甲子日,侵犯天江星。

二年四月乙亥日,侵犯垒壁星。

三年三月甲辰日,侵犯井宿;五月庚寅日,侵犯积尸星。

四年闰二月己卯初一,侵犯垒壁星。

五年二月庚辰日、三月辛末日,荧惑星都侵犯井宿。

七年五月己丑日,侵犯右执法星。

八年八月辛丑日,侵犯积尸星。

九年五月癸酉日,侵犯左执法星。

十年十月辛丑日,侵犯上将星。

十一年二月乙卯日、三月丁酉日,都侵犯平道星;七月丁亥日,侵犯氐宿;九月辛末日,侵犯天江星。

十三年正月丙午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二月戊午日,侵犯罚星;九月甲午日,侵犯狗星。

十四年七月己卯初一,荧惑星停留入守斗宿;九月壬寅日,侵犯左执法星;十月乙丑日,侵犯进贤星;十一月乙未日,侵犯亢宿;十二月丁未初一,侵犯氐宿;丙子日,侵犯房宿。

景泰元年九月丁末日,荧惑星侵犯垒壁西第三星;辛亥H,又犯第四星;庚申日,侵犯第六星;十月辛未初一又侵犯第六星;十二月己丑日,侵犯第五星。

二年十一月丙申日,侵犯氐宿;癸亥日,侵犯钩钤星。

三年四月甲申日,荧惑星与岁星同时侵犯危宿。

四年正月庚午日,侵犯昴星。

五年六月戊戌日,侵犯诸王星。

六年三月丙辰日,侵犯井宿;五月乙巳初一,侵犯积户星。

七年七月丁酉日,侵入井宿;十月壬寅日,侵犯鬼宿。

玉顺元年二月癸末日,荧惑星又侵犯鬼宿。

二年八月戊辰日,侵入鬼宿。

三年正月辛卯日,侵犯轩辕星;四月乙卯日,侵犯灵台星;五月癸卯日,侵犯右执法星。

四年七月戊子日,侵犯天樽星;八月丙辰日,侵入鬼宿;十月庚午日,侵犯上将星;闰十一月庚申日,侵犯上相星。

五年正月戊午日,荧惑星后移侵入太微垣;三月癸亥日,侵犯右执法星。

六年七月丙午日,侵入鬼宿;九月乙卯日,侵犯上将星;十一月丙午日,侵犯进贤星。

七年正月辛亥日,侵入氐宿;四月辛酉,后移侵犯氐宿西南星;七月壬辰,侵犯氐宿东南星;甲寅日,侵犯房宿北第二星;八月己巳,侵犯斗杓。

成化元年正月丁巳日,荧惑星侵犯东咸星;二月癸卯,侵犯天钥星;五月戊午日,停留入守斗宿。

己巳日,后移侵犯魁第四星;七月癸酉日,又侵犯魁第四星。

二年二月癸巳,侵犯天阴星。

三年八月乙末日,侵犯垒壁星。

四年二月己亥日,侵犯月星;己酉日,侵犯天街;五月庚辰,侵犯鬼宿;癸末日,侵犯积尸星。

十一年七月甲戌,荧惑星侵犯积薪星;八月癸末日,侵入鬼宿;甲申日,侵犯积尸星;十月乙末日,侵犯灵台星。

十二年四月壬辰日,侵犯上将星和建星。

十三年九月癸末日,侵犯上将星;十一月庚辰日,侵犯进贤星。

十四年正月乙丑日,侵犯亢宿;二月甲辰,又侵犯亢宿。

十五年九月乙丑日,侵犯灵台星;闰十月庚申日,侵犯进贤星。

十六年正月壬午初一,侵犯房宿;三月乙酉日,侵犯天江;十月戊辰日,侵犯垒壁星。

十七年三月庚辰日,侵犯昴宿。

十八年五月甲戌日、八月丙辰日、十月戊辰日,荧惑星都侵犯垒壁。

十九年十月庚辰日,侵犯氐宿;十一月己酉日,侵犯钩钤星;壬子日,侵犯柬咸星。

二十一年正月戊子日,侵犯天阴星;十一月壬戌日,侵犯天江星。

二十三年二月丁酉日,侵犯井宿。

弘治元年六月庚戌日,荧惑星侵犯诸王星;八月庚申日。

侵犯积薪星;九月癸酉EI,侵犯鬼宿;甲戌日,侵犯积尸星。

三年三月辛酉日,侵犯鬼宿。

四年六月戊子日,侵犯诸王星。

五年六月己亥日,侵犯积尸星;七月癸酉日,侵入井宿;十月乙巳,侵犯灵台星;十一月丙申日,侵犯上相星。

六年二月庚子日,侵犯平道星;三月甲戌日,侵犯上相星;四月丙申日,侵犯左执法星。

七年十二月癸亥日,侵犯亢宿。

八年二月戊寅日,侵犯房宿;四月癸酉日、六月癸亥日,荧惑星都侵犯氐宿;十二月癸丑日,侵犯垒壁星。

九年十二月己丑日,侵犯钩钤星。

十一年十一月乙未日,侵犯亢宿。

十三年正月壬戌日,侵犯天阴星。

十四年四月庚子日,侵犯垒壁星;十月乙卯日,侵犯天街星。

十五年二月戊辰日,侵犯井宿。

十六年七月丁丑日,侵犯诸王星。

十七年四月癸卯日、十八年九月癸末日、正德二年七月戊辰日,荧惑星都侵犯积尸星;十月癸末日,侵犯上将星。

正德三年四月乙丑日,荧惑星侵犯右执法星。

四年十一月己末日,侵犯进贤星。

五年三月癸亥日,侵犯亢宿;六月丁卯日,侵犯房宿北第二星;七月丙子日,侵犯天关星;八月乙未日,侵犯天江星。

十六年二月庚子日,侵犯鬼宿;六月壬午,侵犯右执法星。

嘉靖元年八月乙末日,荧惑星侵犯积尸星。

二年正月庚戌日,侵入太微垣,侵犯内屏星;闰四月丙寅日,侵犯右执法星。

三年十月癸巳日,侵犯上将星;十一月甲子日,侵犯左执法星;十二月癸丑日,侵犯进贤星。

四年二月戊午日,侵犯平道星。

五年九月癸未,侵犯上将星。

十八年十一月辛未日,侵犯上相星。

十九年九月乙卯日、二十一年八月戊戌日,荧惑星都侵犯斗宿。

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三月丁巳日,侵入斗宿;六月乙亥日,侵入箕宿天区后移二舍。

二十四年十月丁巳日,侵犯氐宿。

二十七年十一月甲申日,从毕宿后移至胃宿-

二十九年十二月甲戌日,荧惑星后移入守井宿。

三十一年九月辛卯日,侵犯鬼宿。

三十五年九月丁丑日,侵犯上将星。

三十六年二月壬辰。

荧惑星从角宿后移侵入干宿;四月戊子日,从干宿后移二舍多。

三十九年十二月甲寅日,侵犯钧钤星。

四十二年十月辛亥日,从胃宿后移,抵达娄宿。

四十四年十二月壬申日,从井宿后移二舍。

隆庆二年六月乙末日,荧惑星侵犯右执法星。

三年八月丁末日,侵犯鬼宿。

四年五月己卯日,侵犯右执法星。

万历二年二月癸亥日,荧惑星侵犯房宿;五月己卯,侵犯氐宿。

五年十月辛丑日,又侵犯氐宿。

九年二月辛酉日,侵犯井宿。

十二年十二月辛亥日,后移至张宿的星次。

十三年正月庚辰日,后退侵入轩辕星;二月戊申,侵犯张宿,又从张宿经过柳宿。

十五年正月丁酉日,后移侵入干宿;二月丁卯日,后移至翼宿的星次;四月,侵犯翼宿。

十七年二月己丑日,侵犯氐宿;四月丁亥日,从氐宿后移侵入角宿;七月辛酉,侵犯房宿第二星;九月辛亥日,侵犯斗杓。

十九年四月乙巳日、六月壬子日,荧惑星都侵犯箕宿;七月丁亥日,侵犯斗宿。

二十年十一月戊辰日,侵犯氐宿。

二十一年七月辛巳日、九月甲戌日,都侵犯室宿。

二十二年五月,侵犯角宿。

二十七年八月甲辰日,侵犯奎宿。

二十八年二月庚寅日,侵犯鬼宿。

三十年正月丁巳日,后移侵入太微垣。

三十二年二月丁酉日,后移侵入角宿。

三十四年四月己巳日,侵犯心宿;五月戊寅日,侵犯房宿;癸末日,从心宿后移侵入氐宿。

三十七年十一月丙戌日,侵犯氐宿。

三十八年八月辛卯日,荧惑星后移到娄宿的星次。

四十二年十月,侵犯柳宿。

四十四年十二月,侵犯翼宿。

四十五年二月庚子日,后移星度。

四十七年正月,侵犯干宿;二月丁巳,后移侵入干宿;辛未,后移侵入翼宿。

泰昌元年八月辛亥日,荧惑星侵犯太微垣右将星。

玉启元年闰二月癸巳日,荧惑星后移侵入氐宿。

三年正月甲午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四月,入守斗宿一百天;八月甲子日,侵犯狗国星;十月甲申,侵犯垒壁星。

四年二月,入守斗宿。

五年九月乙卯日,从壁宿后移侵入室宿。

崇祯三年三月己酉日,荧惑星侵入井宿,先后退,又前移。

遇了几个月,又侵入鬼宿,侵犯积尸星;四月己卯日,又侵犯积尸星;八月辛亥日,侵犯斗魁。

八年九月丁丑日,侵犯太微垣。

十一年,荧惑星从春天到夏天,入守尾窑一百多日;四月己酉日,后移尾宿八度,被月球遮掩;五月丁卯,从尾宿后退,侵入心宿。

十五年五月,入守心宿。

镇星洪武十五年六月丁亥日、九月乙末日,镇星都侵犯毕宿。

十六年八月己卯日,侵犯天关星。

十七年闰十月丙辰日,侵犯井宿。

十八年七月己巳日、十九年三月甲戌日,镇星都侵犯天樽星;九月甲寅日,侵入鬼宿;十月甲午日,停留在鬼宿。

二十二年二月癸卯日,后移至轩辕星。

二十三年正月戊子日、五月壬子日,镇星都侵犯灵台星。

二十四年十月己末日,侵犯太微东垣上相星。

二十五年二月辛酉日,后移侵犯上相星;己卯日,后移侵入太微垣左掖。

二十八年正月癸丑日,入守氐宿;四月乙丑日,后移侵入氐宿。

二十九年十一月甲子日,侵犯罚星。

三十年正月丙辰日,侵犯束咸星;五月壬子初一,又侵犯罚星。

丞乐元年九月丁丑日,镇星运行经女宿停息在代星。

十二年七月戊子日,侵犯井宿。

十四年七月辛亥日,侵犯鬼宿。

十七年九月丙子日,侵犯上将星。

洪熙元年十一月辛酉日,宣德元年三月庚戌、九月壬辰日,镇星都侵犯键闭星。

正统元年八月丁亥日,镇星后移侵犯垒壁星。

三年十一月乙酉日,侵犯外屏。

八年十一月庚午日、十二月壬子日,镇星都侵犯井宿。

十年三月丁丑日,侵犯天樽星。

十三年九月丁亥日,侵犯灵台星。

景泰元年闰正月己酉日,镇星侵入太微垣;九月庚戌日、二年二月戊子日,镇星都侵犯上相星;庚寅日,后移侵入太微左掖。

三年十月辛丑日,侵犯亢宿。

四年三月己末日,后移侵犯亢宿。

七年七月己丑日,侵犯罚星。

天顺三年正月辛卯日,镇星侵犯建星;四月癸酉日,入守侵犯建星。

七年闰七月戊午初一,后移侵犯垒壁星;十月癸丑日,又侵犯垒壁星。

成化四年七月甲子日,镇星侵犯天困星。

七年闰九月戊午日,侵犯斗魁;辛酉日,侵犯天高星。

十二年十月辛卯,入守轩辕大星。

十五年四月己丑日,侵犯上将星。

七年二月己末日,侵犯进贤星。

二十一年正月庚戌日,侵犯罚星。

弘治六年三月壬申日、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十年九月乙丑日,镇星都侵犯垒壁星。

十四年十一月辛卯日,侵犯诸王星。

十五年六月壬子日、十二月辛丑日、十六年正月己卯日,镇星都侵犯井宿;七月辛卯日,侵犯天樽星。

十七年七月辛亥日,侵犯积尸星;九月甲午日,侵犯鬼宿。

正德二年八月癸巳日,镇星侵犯灵台星;十月甲戌日,侵犯上将星。

三年五月甲子日,侵犯灵台星。

五年二月戊申日、六月壬辰日,都侵犯上相星。

七年四月甲申日,侵犯亢宿。

十五年二月丁卯日,侵犯罗堰星。

十六年七月乙卯日,后移侵犯代星。

嘉靖元年八月庚辰日,镇星后移侵犯垒壁星。

二十二年五月甲子E,后移入守氐宿达三十七天。

隆庆三年三月庚午日,镇星后移侵犯上相星。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至六月,镇星后移停留斗宿。

四十八年八月癸丑日,侵犯井宿。

天启元年正月丙戌日,镇星后移侵入井宿。

二年八月壬辰日,侵犯入守鬼宿。

五年十月丙戌日,侵犯上将星。

太白洪武元年七月己巳初一,太白星侵犯井宿。

三年十一月甲寅日,侵犯垒壁星。

九年六月丁亥日,侵犯毕宿;庚戌,侵犯井宿;八月,侵犯上将星;九月己末日,侵犯右执法星。

十年十月壬子日,侵犯进贤星。

十一年九月丁丑日,侵犯氐宿;十二月辛丑日,侵犯垒壁星。

十二年三月壬子日,侵犯昴宿;六月丁亥日,侵犯井宿;七月乙巳日,侵犯鬼宿。

十三年八月丙戌日,侵犯心宿。

十六年十一月乙卯日,侵犯垒壁星。

十七年七月癸卯日,侵犯天樽星;十二月丙申日,侵犯垒壁星。

十八年十月壬子日,侵犯亢宿。

十九年正月庚午日,侵犯牛宿;二月己丑日,侵犯垒壁星;七月己卯日、二十年八月己巳日,太白星都侵入太微垣。

二十一年六月壬戌日,慢犯左执法星。

二十二年正月己卯日,侵犯建星;五月癸巳日,侵犯诸王星;十一月辛末日,侵入斗宿;十二月丁巳日,侵犯垒壁星。

二十三年四月壬戌日,侵犯五诸侯星;六月丁丑日,停留井宿;十月庚午日,侵入亢宿。

二十四年七月庚戌日,侵入太微垣右掖;辛卯日,侵犯右执法星;十月丙辰日,侵入斗宿。

二十五年闰十一月乙酉日,拉入垒壁星。

二十六年二月癸卯日,侵犯天街星;三月丙子初一,侵犯诸王星。

二十八年六月癸酉日,侵犯毕宿;七月丙午日,侵犯井宿;己酉日,出井宿,侵犯井宿柬第三星;闰九月壬申日,侵入角宿;十月戊申日,侵犯柬咸星。

二十九年七月戊辰日,侵入角宿;八月癸丑日,侵犯心宿中星。

三十年正月壬戌日,侵犯建星;十二月戊戌日,侵入垒壁星。

三十一年正月乙亥日,侵犯外屏;五月丁未初一,侵犯五诸侯星。

建文四年六月庚子日,太白星侵入太微垣右掖;八月甲子日-,侵入角宿;九月癸末日,侵入氐宿;丙申日,侵入房宿;十月癸亥日,侵入斗杓。

永乐元年六月丙辰日,太白星侵犯毕宿;七月甲申日,侵入井宿;八月己酉日,侵犯鬼宿;九月丙子初一,侵犯轩辕左角;十月辛末日,侵入氐宿;十一月丙戌日,侵犯键闭星。

二年五月辛丑初一,侵犯鬼宿;七月己酉日,侵入角宿;八月丁亥日,侵入房宿南第二星;十一月丁巳日,侵犯柬咸星。

三年三月丙申初一,太白星侵犯垒壁柬第五星;十二月己巳日,侵犯垒壁西第三星。

四年二月癸未日,侵犯天阴星;五月庚寅初一,侵犯五诸侯星;七月庚戌日,侵犯井宿;八月丙申日,侵犯御女星;九月戊寅日,侵犯进贤星;十月乙卯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

五年七月癸丑日,侵犯右执法星;八月己亥日,侵犯氐宿;九月娶丑日,侵犯束咸星;十月癸末日,侵犯斗魁;十一月辛未初一,侵犯秦星。

六年六月甲申日,侵犯诸王星;丙申日,太白星与岁星一同侵犯井宿;七月戊申日,侵犯天樽星。

七年二月丙戌日,侵犯外屏;十一月丁亥日,侵犯罚星。

八年九月壬辰,侵犯天江星。

十二年五月癸酉初一,侵犯五诸侯星;闰九月己酉日,侵犯左执法星。

十三年八月庚寅日,侵犯房宿北第二星;十月乙丑初一,侵犯斗魁。

十四年六月丁卯日,侵犯诸王星。

十六年十一月甲子日,侵犯垒壁星。

十七年七月戊午日,侵犯天樽星;八月癸巳日,侵犯轩辕大星。

十八年八月乙丑日,侵犯心宿后星。

十九年十月癸卯日,侵犯天江星;十二月丁酉日,侵犯垒壁星。

洪熙元年三月乙酉日,太白星侵犯昴宿;四月丙辰日,侵犯井宿;十月辛末日,侵犯平道星;辛巳日,侵犯亢宿。

宣德元年十月戊辰日,太白星侵犯斗杓;十一月己巳日,侵犯垒壁星;丙辰日,又侵犯垒壁星。

二年正月丙申日,侵犯外屏;七月癸巳,侵犯东井星;八月丙辰初一,侵犯鬼宿;丁巳日,又侵犯鬼宿;乙亥日,侵犯轩辕大星;九月丁巳日,侵犯右执法星。

三年十一月甲子日,侵犯罚星。

五年二月丁酉日,侵犯昴宿;九月丁末日,侵犯轩辕左角;十一月壬戌日,侵犯键闭星。

六年九月丙戌日,侵犯斗宿。

七年七月乙酉日,侵犯轩辕星。

八年十月癸亥日,侵犯亢宿;十一月辛卯日,侵犯罚星。

九年十一月壬辰,侵犯垒壁星。

十年正月甲戌日,侵犯外屏;六月庚申日,侵犯天关星;八月丙辰日,侵犯轩辕星;九月壬申日,侵犯上将星。

正统三年九月己丑日、十一年九月辛末日,太白星都侵犯轩辕左角;己丑日,侵犯右执法星;十月乙未初一,侵犯左执法星;丙午日,侵犯进贤星。

十二年六月乙亥日,侵犯上将星;七月癸丑日,侵犯亢宿;十四年正月丁亥日,侵犯垒壁星;四月庚申日,侵犯井宿;五月丁亥日,慢犯鬼宿;七月癸卯日,侵犯亢宿;九月庚辰,侵犯天江星;十一月丁亥日,侵犯亢宿。

景泰元年正月丁亥日,太白星侵犯亢宿;闰正月庚申日,侵入垒壁星;八月甲申日,侵犯亢宿;九月乙巳,侵犯钩铃星;壬戌日,侵犯天江星;十一月辛酉日,侵犯垒壁星。

二年六月戊辰初一,侵犯毕宿;八月壬寅日,侵入太微垣右掖。

三年四月丁卯日,侵犯诸王星;戊子日,侵犯井宿;五月壬子日,侵犯鬼宿;六月乙酉日,侵犯灵台星;戊子日,侵犯上将星;庚寅日,侵入太微垣右掖;七月壬寅日,侵犯左执法星。

五年九月癸丑日,遮掩侵犯轩辕左角星;甲戌日,侵犯左执法星。

六年六月辛巳日,侵犯井宿;己丑日,太白星与荧惑星一同侵入太微垣右掖;八月戊午日,侵犯房宿北第二星;九月甲午日,侵犯斗魁。

七年七月辛未日,侵犯鬼宿。

玉顺元年十二月甲午日,太白星侵犯键闭星;丁酉日,侵犯罚星。

二年正月丁卯日,侵犯建星;七月丙申日,太白星运行在太微垣中;九月甲寅日,侵犯斗杓。

三年五月庚戌日,侵犯毕宿;十月甲寅日,侵犯亢宿。

四年七月丁丑日,侵犯右执法星;甲申日,侵犯左执法星。

六年九月乙未日,侵犯轩辕左角;己末日,侵犯左执法星;十月己巳日,侵犯进贤星。

七年九月丁丑日,侵犯斗魁;乙酉日,侵犯狗星。

八年二月丙午日,太白星与岁星同时侵犯垒壁星。

成化元年十二月丙午日,太白星侵犯键闭星。

二年正月乙卯日,侵犯斗宿。

三年二月丁末日,侵犯娄宿;三月戊子日,侵犯外屏;五月壬辰日,侵犯毕星;六月壬戌日,侵犯井宿;七月甲申日,侵入鬼宿,侵犯积尸星;八月癸卯日,侵入轩辕星。

四年六月戊申日,侵犯灵台星。

五年二月癸巳日,侵犯牛宿。

六年九月丙子初一,侵犯轩辕左角;甲午日、庚子日,太白星都侵犯左执法星。

七年九月壬午日,侵犯房宿北第二星;闰九月戊午日,侵犯斗魁;十二月乙末日,侵犯牛宿及罗堰星。

八年二月甲申日,侵犯垒壁星;六月庚午日,侵入井宿;十二月丙戌日,侵犯垒壁星。

九年四月己卯日.侵犯五诸侯星;十月甲子日,侵犯左执法星。

十一年三月甲戌日,侵犯外屏;七月庚戌日,侵犯天樽星;八月丁酉日,侵犯灵台星;庚子日,侵犯上将星;九月癸丑日,侵犯左执法星。

十二年三月庚午日,侵犯月星;四月甲午日,侵犯井宿。

十三年十二月甲午初一,侵犯垒壁星。

十五年九月庚辰日,侵犯天江星;十月庚子日,侵犯斗魁;辛亥日,侵犯狗星。

十七年二月丁卯日,侵犯天阴星;五月丁酉日,侵犯轩辕星。

十九年八月丙寅日,又侵犯轩辕星;九月甲午日,侵犯左执法星;十月庚辰日,侵犯房宿。

二十年六月壬午日,侵犯左执法星;十二月庚辰日,侵犯垒壁星。

二十二年六月庚子日,侵犯井宿;八月甲午日,侵犯轩辕星;十一月乙亥日,侵犯进贤星;十二月庚戌日,侵犯房宿。

二十三年八月甲申日,侵犯亢宿。

弘治元年二月癸丑日,太白星侵犯垒壁星;六月庚戌日,侵犯鬼宿;七月丙子日,侵犯轩辕大星;癸末日,侵犯轩辕左角;戊子日,侵犯灵台星。

二年正月庚辰日,侵犯外屏星;二月丁未日,侵犯垒壁星;十月己丑日,侵犯左执法星。

三年正月壬申日,侵犯罗堰星;十一月戊戌日,侵犯垒壁星。

四年六月癸丑日,侵犯天关星。

六年二月庚子日,侵犯罗堰星;甲子日,侵犯垒壁西第六星;三月甲申日,侵犯柬第四星。

七年二月辛末日,侵犯昴宿;七月壬子日,侵犯鬼宿;八月辛巳日,侵犯轩辕左角;九月丁亥日,侵犯灵台星;壬寅日,侵犯亢宿;十一月壬辰日,侵犯房宿;乙末日,侵犯罚星;丙午日,侵犯天江星。

九年二月戊午日,侵犯罗堰星;七月己末日,侵犯轩辕大星。

十年十月辛末日,侵犯左执法星;十二月戊辰初一,侵犯束咸星。

十一年十月辛未日,侵犯天江星。

十二年七月辛末日,侵犯鬼宿;九月戊午初一,侵犯左执法星。

十三年十一月乙末日,侵犯罚星。

十四年正月辛酉日,侵犯建星;二月壬午日,侵犯罗堰星;十一月己亥日,侵犯垒壁星。

十五年二月甲寅日,侵犯昴宿;五月己丑日,侵犯天高星;十一月癸酉日。

侵犯牛宿。

十六年三月辛卯日,侵犯诸王星;九月甲申日,侵犯天江星;十月丁末日,侵犯斗魁;丁丑日,侵犯狗星;十一月辛巳日,侵犯罗堰星。

十七年五月己亥日,侵犯诸王星;七月丙辰日,侵犯上将星。

十八年九月丙午日,侵犯右执法星。

玺德元年春天,太白星入守轩辕;十二月癸丑日,侵犯垒壁星。

二年三月壬申日。

侵犯外屏星;五月己巳日,侵犯天高星;九月辛丑初一,侵犯进贤星。

三年十月丙戌日,侵犯亢宿。

四年正月己酉日,侵犯建星。

五年八月己亥日,侵犯轩辕大星;十月丙申日,侵犯亢宿。

六年七月辛酉日,侵犯左执法星;十月丁亥日,侵犯斗宿;十一月癸亥日,侵犯罗堰星。

七年闰五月丁酉日,侵犯铁星;六月甲子日,侵犯积尸星。

八年正月丙戌日,侵犯外屏星;七月丁亥日,侵犯酒旗星;八月戊申日,侵犯轩辕右角。

十年八月丁卯,侵犯上将星;丁丑日,侵犯左执法星。

十三年七月戊戌日,侵犯井宿;己末日,侵犯鬼宿。

十四年十月戊辰日,侵犯斗宿;癸末日,侵犯狗星。

十六年四月癸卯日,侵犯鬼宿;八月己丑日,侵犯轩辕右角;九月乙亥日,侵犯左执法星;十月戊子日,侵犯进贤星;十一月丁卯日,侵犯键闭星;十二月庚子日,侵犯建星。

嘉靖元年正月丙辰日,太白星侵犯牛宿;十月戊子日,侵犯斗杓。

二年六月癸丑日,侵犯井宿;七月丙子日,侵犯鬼宿;八月辛酉日,侵犯左执法星。

四年正月丁卯日,侵犯建星。

五年六月庚辰日,侵犯井宿。

六年六月丁卯日,侵犯灵台星。

八年二月庚寅日,侵犯天街星。

隆庆元年十月甲申日,太白星侵入斗宿。

万历二十四年四月戊午日,太白星侵犯井宿。

三十四年二月甲子日,侵犯昴宿。

四十六年四月乙卯日,侵犯御女星。

泰昌元年八月丙午初一,太白星侵犯太微垣匀己星。

天启三年九月,太白星侵犯心宿中星。

五年九月壬申日,侵犯左执法星;甲申日,侵犯御女星。

洪武十一年十二月庚戌日,辰星侵犯斗宿。

十五年四月丁亥日,侵犯柬井宿。

十八年八月丁酉日,侵入太微垣。

二十一年十月壬子日,侵入氐宿。

二十二年十月癸卯日,侵犯氐宿。

二十五年八月庚午日,侵犯上将星。

二十七年七月辛丑日,侵犯鬼宿;十一月庚子日,侵犯键闭星。

二十八年正月丁酉日,侵犯垒壁星;五月甲辰日,侵犯天樽星。

三十年十二月甲辰日,侵犯建星。

建文四年六月庚午日,辰星侵犯积薪星。

永乐二年四月丁酉日,辰星侵犯毕宿;癸卯日,侵犯诸王星;五月丁卯日,侵犯轩辕大星;十月己丑日,侵狙斗杓。

三年六月己卯日,侵犯轩辕大星。

六年正月庚戌初一,侵犯垒壁星;二月癸巳日,又侵犯垒壁星。

十六年六月戊子日,侵犯轩辕大星。

宣德元年五月丁末日,辰星侵犯鬼宿。

二年十一月丙戌日,侵犯氐宿。

五年闰十二月丁酉日,侵犯建星;戊戌日,又侵犯建星。

七年五月辛巳日,侵犯积尸星。

正统十三年十月丙辰日,辰星侵犯亢宿。

景泰四年五月己末日,辰星侵犯积薪星。

成化十二年三月壬戍日,辰星侵犯昴宿。

弘治五年十一月庚辰日,辰星侵犯罚星。

十二年六月壬子日,侵犯鬼宿;十月壬子日,侵犯房宿北第一星。

十七年七月丙辰日,侵犯灵台星。

十八年五月庚子日,侵犯鬼宿;十一月戊子日,侵犯键闭星。

正德七年六月丙寅日,辰星侵犯鬼宿。

嘉靖元年正月戊午日,辰星侵犯罗堰星。

二年八月壬寅日,侵犯上将星。

天启七年三月辛末日,辰星后移侵犯房宿。

按:两颗星的经、纬度数相同叫作掩,光相交接叫作犯,也叫作凌。

纬星出入于黄道的内外,凡是接近黄道的恒星,都有它必定经过的轨迹,侵犯都由于此。

恒星运行慢,侵犯的次数就少;如果运行快,那么侵犯的次数就多,次数可以预先测定,并不像彗星、孛星、飞星、流星没有规律。

既然这样,那磨明示警戒的天象,应该在天而不在人。

历代史书记载侵犯星宿的现象,很多都用人事的应验来联系,如果不是附会,就是偶然相合而已。

这里选择遮掩侵犯恒星的纬星,依次排列出来。

比合人事来观察,那些有应验的不及十分之一、二,后代的人可以考察了。

至于月球运行的轨道,与纬星相似,但运行很快,它出入黄道,二十七天环绕一周,计算它遮掩侵犯恒星几乎没有空一天,难道都有吉凶可以占验吗?现在见于《实录》的不到百分之一,然而已经不能全部记录下来,所以不记载。

志·卷三

◎天文三

恒星洪武十九年七月癸亥日,二十年五月丁丑日、七月壬寅日,二十一年十二月丁卯日,日、月、星三辰都在白天出现。

弘治十八年九月甲午申刻,河鼓星、北斗星出现;庚子日,星星白天出现。

正德元年二月癸酉日,北斗星白天出现。

天启二年五月壬寅日,有星宿随着太阳白天出现。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朔日,星星白天出现。

景泰二年九月甲辰日,岁星白天出现。

三年六月壬戌日,四年五月丁丑日,六月甲辰日,五年七月庚戌日、壬子日、癸亥日,六年七月丁酉日,天顺元年五月丙子日,五年七月乙卯日,六年八月庚午日,七年三月乙巳日,成化十四年穴月庚子日,八月丁酉日,十六年七月丙申日,十八年九月癸亥日,二十年八月壬申日,弘治元年六月甲寅日,二年五月癸亥日,六月甲午日,五年十月己酉日,六年九月癸卯日,七年十一月癸卯日,九年二月辛亥日至甲寅日,四月壬午日,十年正月甲寅日至丙辰日,十一年八月甲申日,十三年四月庚子日至乙巳日,十四年六月壬辰日至乙末日,岁星都白天出现。

十五年六月,岁星连日白天出现。

十六年七月辛卯日,十七年七月壬子日,十八年五月乙未日,八月辛巳日至九月癸末日,正德元年十一月乙酉日,二年十一月辛酉日至丁卯日,六年三月壬寅日至四月壬申日,九年八月乙巳日至甲寅日,十二年十月甲子日至乙巳日,岁星都连日白天出现。

嘉靖二年三月辛末日,二十九年八月戊寅日,岁星白天出现,入守井宿。

崇祯十一年四月壬子日,岁星白天出现。

荧惑景泰三年八月甲子日,荧惑星在西南方白天出现。

太白洪武四年二月戊午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四月戊申日,六月壬午朔日,五年六月甲申日至丁亥日,十二月甲申日,八年八月丁巳日,九年二月乙巳日至己酉日,三月壬申日,十二年闰五月戊戌日,十三年七月甲午日,十五年四月丁亥日,七月戊申日、辛酉日,九月丁未朔日,十六年十月壬辰日至乙末日,十八年四月己亥日至辛丑日,六月丙申日至辛丑日、辛亥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九月戊寅日,太白星经天,与荧惑星同度。

乙酉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丁亥日,太白星又白天出现,侵犯荧惑星。

十月癸巳日至丙申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戊戌日至辛丑日,十九年十月甲申朔日至庚寅日。

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二十年六月戊戌日,太白星经天。

七月壬寅日至甲辰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二十一年四月己巳日,七月丙申日,二十三年三月丁亥日,二十四年八月辛巳,二十五年二月辛酉日,二十六年四月甲辰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八月庚子日,太白星与太阴星同时白天出现。

建文四年七月庚子日,太白星经天。

永乐元年五月癸未日、癸卯日,太白星都与太阴星同时白天出现。

六月壬申,与太阴星白天出现。

四年七月壬寅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五年八月丙申日,六年二月甲辰日,八年十月庚戌日,十二年九月癸末日,十五年七月己酉日,八月庚戌日,洪熙元年六月戊戌日,七月乙巳日,八月癸巳日,宣德六年十月乙巳日,八年九月戊戌日至甲寅日,九年十二月甲子日,十年七月丁亥日,正统四年七月壬子日,十月丙申日,六年五月庚戌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十一年七月甲申日,太白星经天。

十三年二月辛酉,太白星白天出现。

十四年正月辛亥日,八月丙子日,景泰元年十月乙酉日,二年五月庚子日、辛亥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壬子日,太白星经天。

三年五月丁巳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十一月壬戌日,五年正月甲戌日,二月丙戌日,六月癸卯日,七年正月戊戌日,天顺元年四月甲午日,八月壬子日,二年十月己末日,三年四月癸亥日、癸酉日,四年十一月庚寅日,十二月丙戌日,五年正月丁末日,十二月癸巳日,六年六月己丑日,八月庚午日,七年闰七月辛酉日、癸末日,八年正月庚申日,成化元年二月癸未日,三年四月癸丑日,四年六月丙申日,六年六月丙戌日,七年八月癸卯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八年正月乙卯日,太白星经天,与太阳争光明。

十一年五月己末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十二年十月丙戌日,十三年十二月甲午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十四年六月庚子日,太白垦与岁星都白天出现。

八月甲午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十五年十二.月丙子日,十七年三月癸末日,八月癸亥日,十八年九月庚戌日,十九年四月癸亥朔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二十年八月壬申日,太白星与岁星都白天出现。

二十一年十一月丙辰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二十二年六月己丑日,二十三年九月丙午日,弘治元年五月庚午日,二年正月壬戌日,三月庚申日,五月丙戌日,八月癸巳日、庚子日,四年四月辛末日,五年五月乙亥日,十月辛酉日,六年十二月乙丑日,七年五月庚戌日,八年七月戊子日,九年二月己酉朔日,十年正月甲子日至丁卯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六月丙子日未刻,太白星经天。

八月癸末日以及十一年十月辛巳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十二年三月戊辰日至壬申日,八月庚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十三年四月庚子日至乙巳日,太白星舆岁星同时白天出现。

十月丁末日、己酉日,十四年十二月庚戌日,十五年五月庚寅日至癸巳日,十六年七月壬辰日,十七年二月戊戌日以及六月癸亥日,十八年二月壬戌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五月辛亥日,太白星经天。

八月癸亥日至戊辰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正德元年十月己末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二年正月庚辰日,太白星经天。

三月戊辰,太白星白天出现。

三年五月乙巳日至丁末日,十月己卯日、庚辰日,四年十月戊戌日至乙巳日,五年五月丙子日,六年七月壬申日至八月癸末日,八年正月丙戌日至己丑日,四月壬戌日、癸亥日,八月庚戌a至乙卯日,九年十一月甲申日至十二月壬辰日,十一年六月甲寅日至己末日,十四年八月丙寅日至庚辰日,十五年正月己未日至二月辛酉日,十六年八月丁亥日,嘉靖元年九月辛末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二年三月辛末日,太白星舆岁星都白天出现。

三年四月庚戌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五年五月庚子日,十一年四月癸巳日,十月辛巳日、戊子日,十一月甲寅日,十三年闰二月庚申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五月癸巳日,太白星与月亮同时在白天出现。

十七年九月辛卯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十八年四月癸亥日,十一周壬寅日,二十年十一月乙巳日至丁末日,二十二年七月丙午日,二十三年二月辛巳日,二十四年闰正月戊寅日,二十五年十月辛卯日,二十六年四月丙申日,二十七年四月丁巳日,十一月丙戌日至乙未日,二十八年十一月乙酉日至己丑日,二十九年六月戊申日、甲寅日,三十年六月丙子日至辛巳日,三十一年正月丙戌日至丙申日,三十二年二月辛末日至甲戌日,七月戊辰日至辛末日,三十五年五月壬午日,十月癸卯日至丙午日,三十六年十二月庚辰朔日,三十八年七月癸酉日,三十九年正月庚寅日至壬辰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四十年三月丙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现,历时二十四日。

八月辛末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四十一年九月乙末日,四十二年四月己巳日至壬申日,四十三年五月甲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十月戊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现,历时二十二日。

四十五年正月己亥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隆庆元年七月辛酉日,二年正月甲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三年三月甲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现,历时二十二日。

四年十一月乙丑日至丁卯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万历十一年七月辛丑日,十二年七月癸巳日,十六年九月丁丑日,二十一年八月甲午日,二十四年十月丙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二十七年九月辛卯日,太白星经天。

三十七年三月辛丑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三十八年十月辛巳日,四十年五月壬寅日,天启二年二月丙戌日,三年三月丁巳日,十二月乙丑日,五年四月癸末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七月癸酉日,太白星经天。

崇桢元年七月壬戌日,太白星白天出现。

三年四月己卯日,十二月丙辰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现。

《史记,天官书》记载有客星的名称,但是没有详细记载它的形体状貌。

叙述国皇、昭明等怪异星宿十分详备,但是没有瑞星、妖星的名称。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客星,是说的那些不常见的星宿,大概是众多的怪异星宿的总名,而不是专门属于某种星宿。

李淳风记录晋、隋的天文,纔分出景星、含誉星之类作为瑞星,彗星、孛星、国皇星之类作为妖星,又把周伯星、老子星作为客星,自称其说来自汉末刘椒的《剂州占》。

含誉星,是所谓的瑞星,而光芒却好像彗星;国皇星,是所谓的妖星,而形状光色又类似南极老人星。

瑞星与妖星果真有确切的界限吗?并且周伯这同一颗星宿。

既把它归属到瑞星,说见到此星,国家将太平昌盛;又把它归属到客星,说见到此星,国家将起兵祸,有丧乱。

关于它的解说像这样,果真可以作为法则吗?司马迁不再区别,确实有原因。

现在考察《实录》,彗星、孛星等变异现象特别多,都另外记载。

老人星,长江以南经常出现,燕京却必定没有出现的道理,所以不记载。

其余的全部属于客星,把它们编排出来。

洪武三年七月,太史上奏,说文星出现。

九年六月戊子日,有异星大小如同弹丸,白色。

停留在天仓星,经过外屏、卷舌星,侵入紫微垣,掠过文昌星,指向内厨星,侵入张宿。

七月乙亥隐没不见。

十一年九月甲戌日,有异星在五车星东北出现,发出一丈多长的光芒,掠过内阶星,侵入紫微宫,掠过北极五星,侵犯束垣少宰星,侵入天市垣,侵犯天市星。

到十月己末日,隐没入云不再出现。

十八年九月戊寅日,有异星出现在太微垣,侵犯右执法星,出端门星。

乙酉日,侵入翼宿,彗光长一丈多。

到十月庚寅日,侵犯军门星,彗光掠遇天庙星。

二十一年二月丙寅日,有异星出现在东壁宿,占验说“文士效劳”。

皇帝非常高兴,认为是将要策试进士的征兆。

永乐二年十月庚辰日,辇道星东南有异星如灯盏,黄色,光芒润泽而不动。

二十二年九月戊戌日,有异星出现在斗宿,大如碗,黄白色,光芒烛照地上,有声音,像抛撒沙石。

宣德五年八月庚寅日,有异星在南河旁出现,如弹丸一样大,色呈青黑,共二十六天纔役灭。

十月丙申日,蓬星在外屏南出现,向东南运行,经过天仓星、天庾星,八天后没灭。

十二月丁亥日,有异星如同弹丸,在九脖星旁出现,呈黄白色,光芒润泽,十五天后隐没。

六年三月壬午日,该星又出现。

八年闰八月戊午日,有景星三颗,在西北方天门出现,青色、赤色、黄色各一颗,大如碗,明朗清爽润泽,许久聚合呈半月形状。

丁丑日,在东南方有黄赤色出现,像星星,又不是星星,像云彩,又不是云彩,大概应归属于邪星。

景泰三年十一月癸末日,在鬼宿积尸气旁有异星出现,缓缓向西运行。

天顺二年十一月癸卯日,有异星在星宿出现,呈白色,向西运行,至丙午日,它的形体隐微,形状如同粉絮,在轩辕星旁边。

庚戌日,发出五寸光芒,侵犯炉星位次的西北星,至十二月壬戌日,在束井宿隐没。

五年六月壬辰日,天市垣宗正旁,出现粉白的异星,至乙未日,变化成白气而消逝。

六年六月丙寅日,有异星在策星旁边出现,呈苍白色,侵入紫微垣,侵犯天牢星,至癸末日,停留在中台下,形体渐渐隐微。

弘治三年十二月丁巳日,有异星在天市垣出现,向东南运行。

戊辰日,在天仓星下出现,渐渐移向壁宿。

七年十二月丙寅日,有异星在天江星旁出现,缓缓运行,靠近斗宿,至八年正月庚戌日.,侵入危宿。

十二年七月戊辰日,有异星在天市垣宗星旁出现,侵入紫微垣的束藩,经过少宰星、尚书星,抵达太子后官,从西藩少辅旁出,至八月己丑日役灭。

十五年十月戊辰日,有异星从天庙旁出现,从张宿抵达翼宿,又后移至张宿,戊寅日没灭。

正德十六年正月甲寅朔日,东南方有异星如火,变成白色,长约六七尺,横互于东西,又变化成勾屈形状,许久纔消散。

嘉靖八年正月立春日,长星横豆于天,七月又像这样。

十一年二月壬午日,有异星在东南出现,呈苍白色,有光芒,累计十九日纔役灭。

十三年五月丁卯朔日,有异星在媵蛇出现,经过天厩星侵入阁道,二十四日纔役灭。

十五年三月戊午日,有异星在天桔星旁出现,向东运行,经过天厨星,向西侵入天汉,至四月壬辰日隐没。

二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日,有异星在天桔出现,侵入箕宿,转向东北运行,一个多月隐没。

万历六年正月戊辰日,有大星如同太阳,从西方出现,众星都向西环绕。

十二年六月己酉日,有异星从房宿出现。

三十二年九月乙丑日,尾宿的分野有异星如同弹丸,色呈赤黄,在西南方出现,至十月而隐没。

十二月辛酉日,从东南方转出,仍在尾分。

第=年二月渐渐暗下去,八月丁卯日纔没灭。

三十七年,有大星在西南出现,光芒四射。

四十六年九月乙卯日,东南方有一道白气,宽一尺多,长二丈多,向东运行到干宿,向西侵入翼宿,十九天纔没灭。

十一月丙寅日,早晨,有花白的异星在东方出现。

天启元年四月癸酉日,赤星在东方出现。

崇祯九年冬天,天狗星在豫的分野出现。

彗星的光芒依附于太阳而产生,所以傍晚出现的必定指向东方,清晨出现的必定指向西方。

孛星也是彗星的同类,它的光芒之气向四方散发,天文家说它预示的灾祸比彗星还严重。

洪武元年正月庚寅日,彗星在昴宿、毕宿出现。

三月辛卯日,彗星出现在昴宿北大陵星、天船星之间,长八尺多,指向文昌星,靠近五车星,四月己酉日,在五车星北隐没。

六年四月,彗星三次侵入紫微垣。

二十四年四月丙子日,彗星二颗,一颗侵入紫微垣闾阖门,侵犯天床星;一颗侵犯六甲,掠过五帝内座。

丞乐五年十一月丙寅日,彗星出现。

宣德六年四月戊戌日,有彗星在柬井宿光芒四射,长五尺多。

七年正月壬戌日,彗星在东方出现,长一丈多,彗尾扫掠天津,向东南运行,十月纔役灭。

这一月的戊子日,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七天纔役灭。

八年闰八月壬子日,彗星在天仓星旁出现,长一丈左右。

己已日,侵入贯索,扫掠七公星。

己卯,又侵入天市垣,掠过晋星,二十四天后役灭。

正统四年闰二月己丑日,彗星在张宿旁出现,大如弹丸。

丁酉日,长五丈多,向西运行,掠迥酒旗星,向北斜行,侵犯鬼宿。

六月戊寅日,彗星在毕宿旁出现,长一丈多,指向西南,总共五十五日纔没灭。

九年七月庚午日,彗星在太微柬垣出现,长一文左右,累日渐渐增长,至闰七月己卯日,侵入角宿而役减。

十四年十二月壬子日,彗星在天市垣市楼星旁出现,经历尾度,长二尺多,至乙亥日没灭。

景泰元年正月壬午日,彗星在天市垣外出现,扫掠天纪星。

三年三月甲午朔日,有彗星在毕宿放射光芒。

七年四月壬戌日,彗星于东北在胃宿出现,长二尺,指向西南。

五月癸酉日,渐渐长达一丈多。

戊子日,彗星于西北在柳宿出现,长九尺多,扫掠侵犯轩辕星。

甲午日,彗星在张宿出现,长七尺多,扫掠太微垣北,向西南运行。

六月壬寅日,侵入太微垣,畏一尺多。

十二月甲寅日,彗星又在毕宿出现,长五寸,向东南运行,渐渐变长,至癸亥日役灭。

天顺元年五月丙戌日,彗星在危宿出现,好像动摇的样子,向东运行一度,光芒长五寸,指向西南。

六月癸巳朔日,在室宿出现彗星,长一丈多,从尾宿至束壁星,侵犯天大将军、卷舌第三星、井宿水位星南第二星。

十月己亥日,彗星在角宿出现,长五寸多,指向北面,侵犯角宿北星以及平道柬星。

五年六月戊戌日,彗星出现在东方,,指向西南,侵入井度。

七月丙寅日纔汝灭。

成化元年二月,彗星出现。

三月,又出现在西北,长三丈多,经历三月而没灭。

四年九月己末日,有异星在星宿五度出现,向东北运行,过了五天,光芒长三丈多,尾部指向西南,变成彗星。

那以后,早晨在东方出现,黄昏在室宿出现,向南侵犯三公、北斗、瑶光、七公等星,转入天市垣。

运行出天市垣后,渐渐变小,侵犯天屏西第一星。

十一月庚辰日纔役灭。

七年十二月甲戌日,彗星在天田星出现,指向西方,随即向北运行,侵犯右摄提,掠过太微垣上将星及幸臣、太子、从官星,彗尾指向正西,横掠太微垣郎位。

己卯日,光芒长大,东西直至天边。

向北运行二十八度多,侵犯天枪星,扫掠北斗、三公、太阳,侵入紫微垣内,正午还能见到。

从帝星、北斗、魁、庶子、后官、勾陈、天枢、三师、天牢、中台、天皇大帝、上卫、阁道、文昌、土台等星,没有不侵犯的。

乙酉日,向南运行,侵犯娄、天河、天阴、外屏、天困等星。

八年正月丙午日,运行于奎宿外屏,渐渐微弱,很久纔没灭。

弘治三年十一月戊戌日,彗星在天津南出现,彗尾指向东北。

侵犯人星,经过杵臼。

十二月戊申朔日,侵入营室星。

庚申日,侵犯天仓。

十三年四月甲午日,彗星在垒壁阵上出现,侵入室壁之间,渐渐变长三尺多。

指向离宫,掠过造父,经过太微垣,渐渐微弱。

侵入紫微垣,靠近女史星,侵犯尚书星,六月丁酉日役灭。

玺德元年七月己丑日,有异星在紫微垣西藩外出现,大如弹丸,色彩苍白。

遇了几天,有微弱光芒出现在参宿、井宿之间,渐渐变长二尺,像扫帚,向西北运行至文昌星。

庚子日,彗星出现,有光芒,流向东南,长三尺。

经过三天,长五尺左右,扫掠下台上星,侵入太微垣。

十五年正月,彗星出现。

嘉靖二年六月,有彗星在天市放出光芒。

十年闰六月乙巳日,彗星在束井出现,长一尺多,扫掠轩辕第一星。

光芒渐渐变长,到翼宿,长七尺多。

向东北扫掠天樽星,侵入太微垣,扫掠郎位,行经角度,向东南掠遇亢宿北第二星,渐渐收敛,共计三十四天而没灭。

十一年八月己卯日,彗星在东井出现,长一尺左右。

后来向东北运行,经过天津,渐渐长到一丈多。

扫掠太微垣等星及角宿、天门星,到十二月甲戌日,共计一百一十五日而没减。

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在五车星出现,长五尺多,掠遇大陵星及天大将军星。

渐渐变长到一丈多,扫掠合道,侵犯媵蛇星,到八月戊戌日役灭。

十八年四月庚戌日,彗星出现,长三尺左右,光芒指向东南,扫掠轩辕北第八星,十日纔没灭。

三十三年五月癸亥日,彗星在天权星旁出现,侵犯文昌星,运行侵入,靠近毕宿,共计二十七天而役减。

三十五年正月庚辰日,骜星在进贤星旁出现,长一尺左右,指向西南,渐渐长到三尺多。

扫掠太微垣,驻留在相星东北,侵入紫微垣,侵犯天床星,四月二日没灭。

三十六年九月戊辰日,彗星在天市垣列肆旁出现,指向东北,至十月二十三日役灭。

隆庆三年十月辛丑朔日,彗星在天市垣出现,指向东北,至庚申日没减。

万历五年十月戊子日,彗星在西南出现,呈苍白色,长敷丈,尾气形成白虹状。

从尾宿、箕宿越过斗宿、牛宿,逼近女宿,整月纔汝灭。

八年八月庚申日,彗星在东南方向出现,每夜渐渐变长,任意运行在河汉共七十多天。

十年四月丙辰日,彗星在西北出现,形状像白绢,彗尾指向五车星,经过二十多天纔役灭。

十三年九月戊子日,彗星在羽林星旁出现,长一尺左右。

每晚向东行,渐渐变小,到十月癸酉日浚灭。

十九年三月丙辰日,西北方有异星如像彗星,长一尺多。

经过胃、室、壁宿,长二尺。

闰三月丙寅朔日,侵入娄宿。

二十一年七月乙卯日,彗星在束井出现。

乙亥日,倒行侵入紫微垣,馒犯华盖星。

二十四年七月丁丑日,彗星在西北方向出现,大如弹丸。

侵入翼宿,长一尺多,向西北运行。

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日,彗星在束井出现,指向西南,渐渐行往西北。

壬午日,从房宿经过心宿役灭。

四十六年十月乙丑日,彗星在氐宿出现,长一丈多,指向东南,渐渐指向西北。

扫掠侵犯太阳守星,侵入亢度,向西北扫掠北斗星、璇玑星、文昌星、五车星,逼近紫微垣右,到十一月甲辰日役灭。

四十七年正月末,彗星在东南出现,长数百尺,光芒向下放射,末端弯曲而尖锐,不久在东北方出现,不久又在西面出现。

崇祯十二年秋天,彗星在参分出现。

十三年十月丙戌日,彗星出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戌日至甲子日,天鼓鸣响,昼夜不停息。

二十八年三月戊午日黄昏,天空呜响,如同风与水相搏击,至一更纔停止。

九月戊戌日,初鼓时分,天空鸣响,如流水倾泻,从东北向南,至二更纔停止。

宣德元年八月戊辰日黄昏,天空呜响,像来势猛烈的大雨,一次接着一次传来,从东南向西南,很久纔停息。

辛未日,东南天空鸣响,声音像敲击万鼓。

正统十年三月庚寅日,西北天空鸣响,像乌群集而飞。

正德元年二月壬子日晚上,东北方向天空鸣响像风与水相搏击发出的声音,达五七次。

隆庆二年八月甲辰日,绛州西此天空分裂,从丑时到寅时纔合拢。

万历十六年九月乙丑日,甘肃石灰沟天空呜响,云中有像狗状的东西,到处乱叫,有声音。

崇祯元年三月辛巳日,拂晓,天空赤色像鲜血,映射到窗牖上都变成了红色。

十年九月,每天早晨和傍晚,天呈赤黄色。

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日,太阳中有黑色的斑点。

三年九月戊戌日,十月丁巳日,十一月甲辰日,四年三月戊戌日,五月壬子日至辛巳日,九月戊寅日,五年正月庚戌日,二月丁末日,五月甲子日,七月辛末日,六年十一月戊戌朔日,七年二月庚戌日至甲寅日,八年二月辛亥日,九月癸未日,十二月癸丑日,十四年二月壬午日至乙酉日,十五年闰二月丙戌日,十二月辛巳日,都出现了那样的天象。

正统元年八月癸酉日至己卯日,月亮出入的时候都有游动的氛气,呈赤色,没有光亮。

十四年八月辛末日,月亮白天出现,与太阳竞争光明。

十月壬申日,太阳上有黑气像烟雾,不久,发射出红光,散布的光焰像火一样。

景泰二年四月己卯日,月光如赭色。

七年九月丙子日,太阳变成赤色。

天顺二年闰二月己巳日,太阳没有光泽,不久变成赤色,如同赭色。

三年八月丁卯日,太阳如同赭色。

六年十月丙子日,太阳赤红如鲜血。

七年四月癸末日,又像那样。

乙酉日,太阳变成白色。

八年二月己亥日,太阳没有光泽。

成化五年闰二月己卯日,太阳变成白色。

十一年二月己亥日,太阳像赭色。

四月辛卯日,又像那样。

十三年三月壬申日,太阳呈白色,没有光泽。

十月辛卯日,十四年三月庚午日,十六年三月丙戌日,都像那样。

十七年三月丁酉日,太阳呈赤色如同赭色。

十八年四月壬寅日,太阳呈赤色,没有先泽。

十二月癸酉日,太阳呈赤色如同赭色。

二十年二月癸酉日,又像那样。

弘治元年十一月己卯日,月亮生出光芒,像牙齿,长三尺多,呈苍白色。

十八年八月癸酉日至九月甲午日,太阳没有光泽。

嘉靖元年正月丁卯日,太阳惨白,变成青色,没有光泽。

二十八年三月丙申日至庚子日,太阳呈惨白色。

三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晦日,太阳忽然暗淡下来,有数十个青色、黑色、紫色的日影如同盘子,互相挨挤,很久之后,变成千百个日影,飞扬飘荡于满天,向西北散去。

万历二十五年三月癸丑日,黑色的日影二三十个,回旋环绕在太阳的旁边,不久,被云遮蔽,不再出现。

五月辛卯朔日,太阳光旋转飘荡,随即变成黑色的饼团。

三十年三月甲申日,太阳光照射地上,呈黄赤色。

三十五年十一月丙午日,太阳呈赤色,没有光泽,照射到地上,如同鲜血。

四十二年三月庚辰日,太阳赤黄如赭色,像鲜血的现象达好几天。

四十四年八月戊辰日,太阳中有黑色的光。

四十六年闲六月丙戌日至戊子日,黑气从太阳中出入,互相摩擦振荡。

玉启四年正月癸末日,太阳呈赤色,没有光泽,宥二三个黑点在旁边飘荡,渐渐达到一百个左右,一共经历四天。

二月壬子日,太阳淡黄,没有光泽。

癸丑日,黑色的日影在太阳旁摩擦振荡。

四月癸酉日,太阳中有黑气摩擦振荡。

十二月辛巳日,午时,既不是烟,也不是雾的氛气,覆盖在太阳上,摩擦振荡,像覆盖,像吞没,整个天空都变成了赤色。

塞祯四年正月戊戌日,太阳的颜色像鲜血,照着人和物体都呈赤色。

二月乙巳朔日,太阳赤红像鲜血,没有光泽。

十月丙午日,月亮白天出现。

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太阳中有黑点以及黑色、青色、白色的云气。

太阳落山时,光芒摩擦振荡像两个太阳。

十二年正月己未朔日,太阳呈白色,没有光泽。

辛酉日。

太阳摩擦振荡一整天,有氛气从太阳中出来,像镜子里喷发出花朵。

二月庚子,太阳的旁边有红色、白色的丸球,又有白色的光芒和黑色的氛气交相掩映,太阳光摩擦振荡。

十三年九月己巳日,两颗太阳一起出现,到辰时纔合并成一颗,落山时又分成两颗。

十四年正月壬寅日,太阳呈青色,没有光泽。

后三年正月癸丑日,有异星侵入月中。

三月壬寅日,日色没有光泽的现象长逵二十天。

洪武六年三月戊辰日,太阳交相出现光晕。

十年正月己巳日,白包长虹穿日而过。

十二月甲子日,白虹又穿日而过。

十二年四月庚申日,太阳交相出现光晕。

十四年正月壬子日,太阳两旁出现光晕,白色长虹穿日而遇。

九月甲辰日,白色长虹穿日而遇。

十五年正月丁末日、十九年三月己巳日、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日,都如此。

二十三年正月壬辰日,太阳出现晕圈,白虹穿遇珥晕。

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日,太阳上赤色云气长五丈多,一会儿又产生直气和背气,都是青赤色。

又产生半晕,两道白虹穿遇珥晕,不久,满天白虹穿日而遇。

三十年二月辛亥日,白虹横豆在天,穿日而过。

永乐十八年闰正月癸末日,太阳产生重迭的半晕,上面有青赤色的背气,左右有珥晕,白虹贯穿而过,随着产生黄气、坝气。

洪熙元年正月乙末日,太阳产生两道珥晕,白色长虹贯穿它。

四月丁末日,又如同那样,并且又产生交晕。

宣德元年正月庚戌日,太阳产生青赤色的埔气,随着又产生交晕,颜色黄赤色。

二月己卯日,太阳出现两道珥晕,又产生交晕,左右有珥晕,上面重叠了半晕和背气。

黄昏时,月亮产生两道珥晕,白虹贯穿它。

二年十二月甲戌日,月亮产生交晕,左右有珥晕,白色长虹贯穿它。

三年三月庚寅日,太阳产生交晕,呈黄赤色,有两珥晕以及背气、戟气各一道,都呈青赤色。

丁酉日,出现日晕,又出现交晕以及戟气二道。

十二月己卯日,太阳产生交晕。

五年正月癸亥日,太阳产生晕圈,随着又生交晕。

二月甲午日,太阳出现交晕,随后又生戟气。

四月庚辰日,太阳产生两珥晕,白虹贯穿它。

六年二月甲寅日,太阳产生晕圈,随着产生变晕以及重叠半晕和埔气。

八年九月戊戌日,辰时,太阳产生晕圈、两珥晕和背气,申时,各种云气再次产生。

十年十二月辛亥日,太阳产生晕圈,白虹贯穿两珥晕,有坝气,随着产生重叠半晕以及背气。

正统元年二月己酉日,白色长虹穿月而过。

九月丁未日,又像那样。

十二月丙戌日,月亮产生背气,左右出现珥晕,白虹贯穿它。

三年四月庚辰日,太阳产生两道珥晕,白虹贯穿它,随后又生晕圈。

十二月癸酉日,月亮产生两珥晕,白虹贯穿它,随着产生背气。

七年十二月辛丑日,月亮产生晕圈,白虹贯穿它。

十一年正月乙末日,太阳产生背气,白虹满天。

十四年八月戊申日,太阳出现晕圈,旁边有戟气,随着产生左右珥晕和戴气,东北方的虹霓如臼杵。

景泰元年二月壬午日,酉时,太阳上出现四道黑色的云气,大约长三丈,离地一丈左右,两头尖锐,穿日而过,它的形状像鱼。

十二月甲午日,太阳出现交晕,上下的背气各一道,两旁的戟气各一道。

二年正月癸卯日,太阳产生左右珥晕,白虹贯穿它,随着产生背气。

二月丙戌日,太阳出现交晕。

三年正月丙辰日,太阳产生左右珥气以及背气、白虹。

五年十一月壬戌日,月亮产生晕圈、左右珥晕以及背气,又产生白虹,穿过右珥晕。

七年六月丁丑日,太阳产生晕圈,随着产生重叠半晕,以及左右珥晕。

天顺元年二月庚戌日,辰时,太阳交相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随着产生抱气和左右戟气,白色长虹穿日而过。

未时,众云气又产生。

辛亥日,太阳交相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和戟气,白色长虹贯穿太阳而过,弥漫满天的现象达一整天。

二年二月乙卯日,太阳交晕,上面有背气,白色长虹穿日而过。

七年正月戊戌日,月亮出现连环晕。

成化二年四月壬寅日,太阳交晕,右边有珥晕。

十一年六月己酉日,太阳重晕,左右出现珥晕和背气。

十二年正月甲子日,太阳交晕。

二十年二月己末日,太阳产生白虹,在东北横豆天空。

二十一年十月癸巳日,巳时,太阳产生晕圈,友右出现珥晕。

未时,再次出现,又产生抱气、背气。

二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日,太阳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又产生背气和半晕。

弘治二年正月甲戌日,午时,太阳出现晕圈,白色长虹弥漫满天。

丙戌日,太阳交晕,左右出现珥晕,白虹弥漫满天。

二月壬寅日,太阳产生左右珥晕和背气,又产生交晕、半晕以及抱、格二云气。

十一月戊辰日,月亮产生连环晕,穿过左右珥晕。

四年二月庚戌日,午时,太阳交晕,出现左右珥晕,下面产生戟气,白色长虹弥满天空。

六年十一月乙巳日,月亮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连环贯穿。

十八年二月己巳日,月亮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白色长虹弥漫天空。

正德元年正月乙酉日,太阳出现晕圈,上面有背气,左右有珥晕,白虹弥漫天空。

十二月辛酉,月亮出现晕圈,白虹弥漫天空,甲子日,也如此。

嘉靖元年四月癸末日,月亮产生连环晕,二年正月己酉日,月亮出现晕圈,连环左右珥晕。

七年正月乙亥日,太阳重晕,两旁出现珥晕和戟气,白虹弥漫天空。

十三年二月壬辰日,白虹横豆天空,太阳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以及戟气。

十八年十二月壬午日,立春,太阳出现晕圈,右旁出现珥晕,白虹横旦天空。

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日,月亮出现晕圈,形成连环。

四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日,太阳出现晕圈,左右出现珥晕,上面出现抱气,下面出现戟气,白虹弥漫天空。

隆庆五年三月辛巳日,太阳出现晕圈,有珥晕,白虹横豆天空。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庚午日,太阳出现晕圈,黑色云气遮蔽天空。

四十八年二月癸丑日,太阳出现连环晕,下面有背气,左右有戟气,白虹弥漫天空。

天启元年二月甲午日,太阳交晕,左右有珥晕,白虹弥漫天空。

三年十月辛巳日,太阳产生重迭半晕,左右出现珥晕。

塞祯八年二月丙午日,白色长虹穿日而过。

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辛巳日,垒壁阵星疏散开,又聚拢。

二十九年八月戊子日,钦天监说,井宿东北第二星,接近岁星渐渐变暗变小,急促聚合而不直列。

三十一年五月癸亥日,垒壁阵疏散的星星聚舍起来。

正统元年九月丁巳日,狼星动摇不定。

十四年十月辛亥日,又像那样。

成化六年丁已日,荧惑星汝有光亮。

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日,岁星光芒闪耀,呈玉色。

正德元年八月,大角星和心宿中星动摇不定,北斗中的璇、玑、权三星不明亮。

万历四十四年,权星暗淡并且小,辅星沉没。

四十六年九月,太白星光芒四射像月影。

天启五年七月壬申日,荧惑星呈赤色,形体大,有光芒。

崇祯九年十二月,荧惑星像火炬,在太微垣的东南方。

十二年十月甲午日,镇星昏暗而有晕圈。

十三年六月,泰阶星拆裂。

九月,五车中三柱星隐没。

十月,参足突出玉井星。

后四年二月,荧惑星光芒刺射角宿。

三月壬辰日,钦天监正戈承科上奏说,帝星下移。

随后,轩辕星又时绝时绩,没有规则,大小失去位次。

文昌星拆裂,天津星拆裂,瑶光星拆裂,芒角呈黑青色。

灵台记录天文的簿册对流星的记载,没有哪一天晚上不记。

那些小而平常的,无关吉凶,故选择那些异常的记录下来。

洪武三年十月庚辰日,有赤色的星体像桃子,从天桴星开始,到垒壁阵星,抵达羽林军星,爆炸散落有声。

五颗小星跟随它,到土司空旁,发出光芒,烛照天空,忽然大如碗,拖着赤色的尾巴到达天仓星而隐没,一会见东南方向有响声。

二十一年八月乙巳日,赤色星体如酒杯,从北斗杓向东南飞行三丈多,分裂成二颗,又行五丈多,分裂成三颗,经过昴宿,又合成二颗,经过天糜星,合成一颗,在天苑星隐没。

丞乐元年闰十一月丁卯日,有星体呈青苍色,大如量斗,光烛照至地,出现在中天云中。

向西南运行,发出隆隆的声音,没入云中。

二年五月丙午日,有赤色星体,大如量斗,光烛照至地,出现在中天,向西北运行,没入云中。

十六年,有星体大如量斗,呈青赤色。

光烛照至地,从柳宿向东运行接近浊。

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日,有星体如小杯,呈青白色,光照至地,出现在东南云中。

向西北运行,役入云中,有声音如放大炮。

七月庚寅日,有星体如碗,呈赤色,有光芒,从奎宿进入参宿,爆炸散落,众星摇动。

宣德元年十二月己巳日,有星体大如碗,光呈赤色,从卷舌出现,向东运行遇束井宿,坠落至地,有声音如打雷。

正统元年八月乙酉日,黄昏时到天亮,大小流星有一百多颗。

四年八月癸卯日,大小流星有数百颗。

十四年十月癸丑日,有星体大如杯子,赤色的光照到地上,从三师星西北抵达少弼,尾部的星迹变化成苍白的云气,长五尺多,曲曲折折向西运行。

十二月戊申日,有星体大如杯子,呈青白色,有声音,光照至地。

从太乙星旁向东南运行一丈多,发出光芒大如量斗,到天市西垣隐没,四颗小星跟随。

景泰二年六月丙申日,大小流星有八十多颗。

八月壬午日,有赤色星体二颗:一颗大如桃子,一颗大如量斗,光照至地。

一颗出自紫微西藩向北运行,至阴德,有三颗小星跟随;一颗出白天津星,向东南运行,至河南,十多颗小星跟髓。

尾部的轨迹爆炸散开,声响如打雷。

天顺三年四月癸丑日,有星体大如碗,赤色的光照到地上,从左旗星向东南运行,抵达女宿,尾部轨迹爆炸散开。

八年二月壬子日,有星体大如碗,光照至地,从天市垣到天津星,尾部轨迹变化成苍白的云气,像蛇的形状,长一丈多,很久纔散去。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日,延绥波罗堡有星二颗,形体如辗轴,一颗在樊家沟坠落,一颗在本堡坠落,红光照耀天空。

二十年五月丙申日,有大星在番禺县东南坠落,声音如同雷响,分散成十多个小星体。

随后天地都晦暗下来,很久纔恢复。

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日,申时,有火光从中天稍西下坠,变化成白氯,又曲折向上升腾,有响声。

过了一个时辰,西方有赤色星体大如碗,从中天向西运行近浊,尾部轨迹变化成白气,曲曲折折如蛇爬行很久,正西方有轰轰声,如雷一样震响。

弘治元年八月戊申日,巳时,南方有流星大如小杯,从南方运行一丈多,大如碗,向西南行至近浊,尾部变化成白云,曲折如蛇行而飘散。

四年十月丁巳日,有星呈赤色,光芒如闪电,从西南往东北运行,声音如擎鼓,坠落在光山县,变成石头,形状如斗。

光州商城也出现大星体在空中飞遇,如同光山县所见情形。

十一月甲戌日,星体在真定西北坠落,红光照耀天空。

西南天空呜声如鼓,又好像是奔驰的车子。

七年五月,宣府、山西、河南有星体在白天坠落。

八年四月辛末日,有星体像车轮,流动至西北方,在铅山县坠落,它的声响如打雷。

九年闰三月戊午日,平凉东南有流星如月亮,红光照耀至地,到西北而停止,不久,天鼓鸣响。

十年正月壬子日,有星体大如量斗,呈黄白色,光长三十多丈,一颗小星星跟随着它,在宁夏西北角坠落。

天空呜响如打雷的情况有好几声。

九月乙巳日,有星体大如量斗,光亮超过月亮,从西北流动,在永平坠落,有声响。

十一年正月癸亥日,有流星在肃州坠落,体大如房,响声如雷,很久纔消失。

十月壬申日,早晨,东方有赤色星体,大如碗,运行一丈多,光照至地,向东南运行,有小星敷十颗跟随它。

十四年闰七月辛巳日,山东有星体大如车轮,赤光照耀天空,从东南往西北运行,在寿光坠落。

天鼓q岛响。

十六年正月己酉日,南京有星体在白天坠流。

正德元年十二月庚午日,有星大如碗,在宁夏中卫坠落,空中有红光面积大二亩。

二年八月己亥日,宁夏有大星体,从正南流向西南而坠落,后面有赤色的光一道,宽三尺,长五丈。

五年四月丁亥日,雷州有大星体如月,从东南流向西北,分成三颗,尾部如彗星,随之而役,声如雷响。

六年八月癸卯,有流星像箕,尾部长四五丈。

红光照耀天空。

从西北转向东南,三颗头一条尾,在四川崇庆卫坠落,变化成白色,又产生绿色光焰,高二丈多,声音如同打雷一样震响。

十五年正月丁未日,酉时,有星体坠落在山西龙舟谷巡检司的厅堂上。

四月丙戌日,陕西巩昌府有星体如太阳,呈赤色,从东方流动到西南而坠落。

天鼓鸣响。

嘉靖十二年九月丙子日,流星如小杯,光照地上,从中台东北运行近浊,尾部轨迹变化成白气。

四更至五更,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流星,纵横交错运行,不计其敷,到天亮纔停息。

十四年九月戊子日,开封在白天天鼓呜响,有星体大如碗,向东南流动;众多的小星体像珠子,跟随着它。

十九年五月辛丑日,星体在枣强坠落,变成四块石头。

万历三年五月癸亥日,白天,景州天鼓鸣响。

坠落两颗星,变化成黑色的石头。

四年十一月甲午日,有四颗星坠落在费县,火光照到地上。

天亮时,在城西北落下赤色的星点,颜色像朱砂,长二里,宽一二尺。

这一个月,临漳有星体长一尺左右,白天向北飞流。

十三年七月辛巳日,有星像碗,在沈丘莲花集坠落。

天鼓呜响。

十五年六月丙寅日,平阳在白天坠落星体。

丁卯日辰时,有星体如量斗,在乎阴坠落,震动的响声如打雷。

十七年正月庚申日,有星体在西宁卫坠落,大如月亮。

天鼓呜响。

二十年二月丙辰日,有三颗星坠落在闽县东南。

二十二年正月戊戌日,保定青山口有大流星,余光像彗星,长二十多丈。

二十七年三月庚子日,盖州卫天鼓鸣响,一连坠落三颗大星体。

三十年九月己未朔日,有大星体在东南出现,色赤如血,大如碗,忽然变化成五颗,中间那颗星更明亮,很久之后会合成一颗,大如簏。

辛巳,有大小星体数百颗交错运行。

十月壬辰日,五更时分,流星从中天出现,光分散成七道,有声如打雷。

三十三年九月戊子日,有星大如碗,坠落在南京龙江后营,光亮像火,到达地上如萤火游走,一会儿,役灭。

第二天,又有星像月壳,从西北流动到阅兵台,分成三颗,坠落在地发出声响。

十一月,有星体坠落在南京教场,入地没有痕迹。

三十五年十一月癸巳日,有流星在泾阳、淳化等县坠落,大如车轮.,呈赤色,尾长一丈多,声响如轰隆隆的雷声。

三十八年二月癸酉日,有流星大如量斗,坠落在阳曲西北,散碎的星体不断。

天鼓一齐鸣响。

四十一年正月庚子日,真定天鼓鸣响。

流星白天坠落,有光亮。

四十三年三月戊申日,白天,流星坠落在清丰束流邨,声音如打雷。

四十六年十月,辛酉日,有星如量斗,在南京安德门外坠落,声音如霹雳,变化成石头,重二十一斤。

天启三年九月甲寅日,固原州流星像雨一样坠落下来。

崇祯十五年夏天,流星坠落密集如织布。

后二年三月己丑朔日,有流星在御河坠落。

洪武四年四月辛丑日,五彩祥云出现。

戊申日、乙酉日,十一月壬戌日,五年正月庚午日、丙子日,六月辛巳日,七月己酉日、壬子日,八月己亥日,六年六月丁丑日,七月癸卯日,七年四月丙午日,五月丙戌日、癸巳日、甲午日,六月乙未日、乙卯日,七月己卯日,八月辛酉日,八年正月壬申日,四月丁末日,五月庚午日、癸末日,六月壬辰日、己亥日,十月庚戌日,九年八月癸巳日,十四年九月甲申日,十五年正月甲申日,五月庚申日,九月乙卯日、丙寅日,十一月辛酉日,十八年四月癸巳日、乙末日,五月辛末日、甲申日,六月癸丑日,十九年九月壬午日,二十年十一月丁亥日,五月乙酉日,二十七年六月乙卯日,都像那样,出现五彩祥云。

永乐元年六月甲寅日,日下五彩祥云出现。

八月壬申日,日旁晕圈随着五彩祥云出现。

八年二月庚戌日,皇上住永安甸,日下五彩祥云出现。

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日,武当山顶五彩祥云出现。

十七年九月丙辰日、十二月癸末日,吉庆云彩出现。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日,月下五彩祥云出现。

洪照元年二月癸酉日、庚辰日,三月乙未日,都有五彩祥云出现。

宣德元年八月庚辰日,白云在东南升起,形状像群羊受惊奔跑。

十一月丙辰日,北方有苍白的云层,呈东西向布满整个天空。

二年十一月乙未日,日下五彩祥云出现。

四年六月戊子日,晚上,五彩祥云出现。

六年二月壬子日,黄昏,西方有苍白云层,呈南北向布满整个天空。

十年三月丁亥日,月亮生出五彩祥云。

正统二年七月庚子日,月亮生出五彩祥云。

十月己丑日,太阳生出五彩祥云。

十二月癸亥日,又像那样。

三年七月己亥日,晚上,天空之中有苍白云层,呈南北向布满整个天空,贯穿南北斗宿。

八年十一月戊辰日,夜晚,东南方有苍白云层,呈东西向横豆天空。

九年十一月甲午日,月亮生出五彩祥云。

十年九月丁酉日,太阳生出五彩祥云。

十一月甲午日,月亮生出五彩祥云。

十四年十月庚申日,白天产生苍白的云层,又变化成三片,东西南北布满整个天空。

景泰元年六月乙酉日,赤色的云层四道,两头尖锐,像耕珑的形状,缓缓地向东北运行而消散。

八月甲戌日,天空黑色的云层像大山,变化成龙虎麋鹿的形状。

九月丙寅日,有苍白的云气,南北向横互天空。

二年六月戊寅日,日上出现五彩祥云。

九月辛酉曰,夜晚有苍白的云层三道,呈东西向,布满整个天空。

三年正月癸亥日,东南有黑云,像人戴着笠拱着手。

四年十一月丁卯日,月亮生出五彩祥云。

天顺二年十月壬申日,四年十月戊午日,也像那样。

成化二年三月辛未日,白云在南方升起,东西向布满整个天空。

十一年正月丙寅日,月亮生出五彩祥云。

十八年十月庚午日,五彩祥云在泰陵出现。

二十一年闰四月壬辰日,开、濮二州,清丰、金乡,在未时、申时黑云从西北产生,变化成五彩,一会儿,晦暗如同夜晚。

弘治二年正月辛巳日,太阳产生五彩祥云。

十四年三月己酉朔日,嘉靖十七年九月戊子日,都如那样。

十八年二月庚子朔日,正午时分,日下有五彩祥云出现,长径二寸多,形状像龙凤。

万历五年六月庚辰日,祥云环绕月亮。

天启四年六月癸巳日,午时,南方五彩祥云出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