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看完长津湖的感觉(有人挑剔长津湖)
年轻人看完长津湖的感觉(有人挑剔长津湖)在1950年11月27日晚上,20军和27军同时向五个区域内的美军发起进攻。七连参加了新兴里的战斗,就不会出现在另外四个战场中。即使九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在11月30日更改了作战策略,也是27军主攻新兴里、20军主攻下碣隅里,七连仍然只能出现在一个战场中。两场战斗,一场有命令,一场没有命令。导演无论在“选材”还是场景设计上都做足了功夫,也把局部战斗的激烈程度做到了最好。以影片现在的制作水准,如果把局部战斗换成全景战争,会出现什么结果?通过这两个特点我们很快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七连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主动投入战斗。新兴里战斗有明确的命令,可增援172团的战斗(即20军58师172团)却是连长伍千里临场做出的决策。作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既不能无视命令、擅作主张,也要敢打、会打无命令的仗,在顺息万变的战场上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伍千里的观察,172团已经被美军的火力压制住。
《长津湖》公映之后收获了大量的赞美之词,同时也伴随着挑剔的声音。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影片的结尾,不过在你欣赏前面扣人心弦的剧情时,后面的结果应该已经可以预料。如何平衡局部战斗和全景战争?以长津湖战役真实的进程和影片展现出的高质量来看,恐怕再有三个小时的片长也无法完全容纳。要想突出重点就需要有取舍,把局部战斗展现到极致,《长津湖》做到了。
《长津湖》把主角的重任安排在七连的身上,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参加所有的战斗。长津湖战役的主要战斗至少可以分为阻击柳潭里的陆战五团和七团向下碣隅里突围、围歼新兴里的美七师团级战斗队、进攻下碣隅里和追击从下碣隅里突围的联合国军部队等四个部分。每一场战斗都能拍成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七连到底应该参加哪几场战斗?
客观地说,导演和编剧为七连安排的两场战斗有很强的代表性。围歼新兴里的敌人自不必多说,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单位的战斗。更何况“北极熊团”团旗现在仍然挂在北京的“军博”里,它是志愿军的骄傲。
相比之下,七连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更让人回味,也更能体现志愿军的作战素养。七连第一次和美军对阵时有什么特点?
- 第一,他们正在执行一项紧急的任务。
- 第二,长津湖战役还没有打响(在1950年11月27日之前)。
通过这两个特点我们很快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七连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主动投入战斗。新兴里战斗有明确的命令,可增援172团的战斗(即20军58师172团)却是连长伍千里临场做出的决策。
作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既不能无视命令、擅作主张,也要敢打、会打无命令的仗,在顺息万变的战场上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伍千里的观察,172团已经被美军的火力压制住。如果七连不增援,对方可能无法完成任务,势必会影响第九兵团后来的总攻。
关于这场战斗,影片多次展现了同一个细节。当伍千里和雷公先后投入战斗之前,都特意交代了如何继续执行原先的任务。退一万步讲,即便两人都牺牲了,也会有人继续完成志司交给七连的任务,这场战斗充分地展现了七连从指挥员到战士在战场的应变能力。
两场战斗,一场有命令,一场没有命令。导演无论在“选材”还是场景设计上都做足了功夫,也把局部战斗的激烈程度做到了最好。以影片现在的制作水准,如果把局部战斗换成全景战争,会出现什么结果?
在1950年11月27日晚上,20军和27军同时向五个区域内的美军发起进攻。七连参加了新兴里的战斗,就不会出现在另外四个战场中。即使九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在11月30日更改了作战策略,也是27军主攻新兴里、20军主攻下碣隅里,七连仍然只能出现在一个战场中。
归根结底,七连的主角身份注定了影片不太好展现全景战争。其实,编剧已经在尽力模糊七连的正式番号了。在他们参加的第一次战斗中,兄弟部队明确地报了“172团”的番号,而伍千里只说自己来自“第七穿插连”。只有模糊的番号,才能让七连在影片中有更多展现的空间。因此,当七连名正言顺地歼灭“北极熊团”后,观众就不能要求他们再去小高岭激战了(杨根思牺牲的地方),这场战斗也只能被淡化处理。
杨根思剧照
想展现全景战争还有一个解决方案,即把每个部分的战斗做成一个单元,最终形成一个合集。先不说这样做必定会弱化七连主角的地位,仅从表现方式来说,观众能买账吗?纵然像《兄弟连》或《太平洋战争》这样广受好评的作品,主角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所在部队也不是同一个番号,更何况它们还都是电视剧。
《长津湖》以局部战斗为切入点,将其发挥到极致展现给观众。有舍才有得,好评多过质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理论上说,七连还有机会参加追击陆战一师的战斗,这可能也是观众所期待的《长津湖》第二部,以弥补第一部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管怎么说,七连还没有走到终点,我们仍然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千里和万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