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对楼兰的评价唐诗(古诗中经常说破楼兰)
诗人对楼兰的评价唐诗(古诗中经常说破楼兰)为求生存,楼兰经常首鼠两端,朝秦暮楚。楼兰是早期西域36国之一,是一个“城廓之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3000人。在西域诸国中,可算泱泱大国。但与强大的西汉以及匈奴相比,楼兰实在微不足道。当年的楼兰“使者相望于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控制了楼兰,就占据了西北的战略要冲,同时拥有了西域的商业主干道。所以,楼兰古国成为了当时汉匈两家的必争之地。二,楼兰经常首鼠两端。
中国古代写边塞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斩楼兰”“破楼兰”这样的话。比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辞君一夜取楼兰”“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等。好像与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
(楼兰古城复原图)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故事中的这种写法,只是一种借代。是用“楼兰”来借代所有的北方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但问题是,为什么总要以“楼兰”来借代,而不用别的来借代呢?一,楼兰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诗中的“楼兰”其实指的是“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它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往车师;西北直达焉耆;出东可到敦煌。
当年的楼兰“使者相望于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控制了楼兰,就占据了西北的战略要冲,同时拥有了西域的商业主干道。
所以,楼兰古国成为了当时汉匈两家的必争之地。
二,楼兰经常首鼠两端。
楼兰是早期西域36国之一,是一个“城廓之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3000人。在西域诸国中,可算泱泱大国。但与强大的西汉以及匈奴相比,楼兰实在微不足道。
为求生存,楼兰经常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西汉时期,楼兰为求自保,分别派遣质子到汉朝和匈奴,向两边臣服。且经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帮助匈奴人抢劫西汉在古丝路上的商队和使者。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由此,楼兰成了西汉的一块心病。
(汉武帝雕像)
三,西汉忍无可忍,决心“破楼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听从了张骞的建议,派遣大将赵破奴为主帅,王恢为副将,领精兵数万,攻破了楼兰城,俘虏了楼兰王,带回汉廷。
武帝斥责其为虎作伥,不守信用。楼兰王回答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意思很明白,楼兰是小国,夹在汉匈之间,如果不两边称臣,就没法生存了。
汉武帝体谅其难处,将他放回。此后,楼兰消停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病逝,要求汉朝放回质子,立为楼兰新王。但这位质子在汉时屡犯法律,已经被汉廷施以宫刑,成了太监。成了太监,还怎么回去当王?于是,汉朝拒绝了楼兰的请求。
楼兰无奈,只能改立他人为王。可是,新王继位没几年又死了。
匈奴闻讯后,抢在了汉朝的前面,将在匈奴的楼兰质子送了回去,立为楼兰王。
汉朝知道后,后悔不迭,于是设法补救。
汉廷派遣使者出使楼兰,宣旨楼兰新王入朝觐见,接受皇帝的任命和赏赐。楼兰王在王后的劝说下,以“刚立为王,需勤勉治国”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要求。
从此,楼兰旧疾复发,屡次抢夺汉朝商人,出兵攻击汉使,截断汉朝前往西域诸国的通道,彻底地倒向了匈奴。
(霍光剧照)
公元前77年,霍光派遣傅介子执行刺杀楼兰王的计划。
傅介子到达楼兰后,谎称汉朝将赏赐楼兰王,邀约其赴宴。
在宴席上,傅介子和楼兰王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待楼兰王酒醉之际,傅介子命手下的彪悍武士杀死了他,割下其首级。
傅介子随即向惊慌失措的楼兰官员传达了汉朝皇帝的旨意:“楼兰王不尊上谕,为非作歹,助纣为虐,现已伏法。其余人等只要归附大汉,皆既往不咎。”众人表示愿意臣服。
于是,傅介子将投降汉朝的尉屠耆立为新王,赐汉朝宫女为夫人。派遣汉朝官员,带领士卒数十人,在伊循屯田镇守,监视楼兰。
随后,傅介子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从此楼兰便被汉朝掌控,至公元448年,被北魏消灭。
(参考资料:《汉书》《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