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题材和体裁:巴人遗著莽秀才造反记
石壕吏题材和体裁:巴人遗著莽秀才造反记巴人 老作家根据自己少年时家乡人民讲述的斗争故事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既带着浓烈的感情,又能以周详而缜密的笔墨抒写这次起义斗争的全过程。犹如一位历史老人,站在社会发 展和时代历史的高度,充分地抒写了这一曲近代浙东农民斗争的悲壮颂歌。尽管前面情节进展过分缓慢,巴人又未来得及将最后十来万字细加推敲,显得有点匆忙而粗率,但就整部作品来说,语言功夫老到、娴熟,人物刻画深入、细腻,白描手法似行云 流水,艺术表现如巧手刺绣,其历史感和真实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莽秀才造反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书中,那些村镇风姿、水乡色泽,那些人情风貌、乡规民俗、服饰衣着、典章文物、科举制度、土地关系,关于捐监生、买功名,关于聚学田、开贺、祭祖,关于开花会、大赌博,关于吃大户抢亲、打龙灯等等,都富有浓郁的情趣和地方的特色。同时,随之而来又显现出洋舰入侵,教堂兴建,洋、官勾结,神父横
巴人(1901—1972),原名王任叔,浙江奉化人。1950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编委。1957年发表杂文《论人情》,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为此受到批判。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编译室,埋头编写《印尼史稿》。1970年初,被遣送回原籍,1972年因病逝世。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青年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巴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直到一九七二年含恨逝世,“三次起稿,三次失掉”而后遗留下来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四十余万字。老作家数十年辛苦不寻常,数十年心血留佳作!这确实是一部学识宏富、工力深厚、描绘细腻、独具丰采的作品,是耐人咀嚼、发人深省的小说。
巴人在解放初期,曾亲自为这部小说加上一个副题:《五十年前一幅中国江南农村生活风俗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此书描写的事件,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发生的,即我国北方地区义和拳运动相继兴起的那个时期;地点在浙江沿海一带;小说是一幅江南农村民情风俗的生动画卷,也是当年水乡人民“反教平洋”斗争的一个真实写照。
《莽秀才造反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书中,那些村镇风姿、水乡色泽,那些人情风貌、乡规民俗、服饰衣着、典章文物、科举制度、土地关系,关于捐监生、买功名,关于聚学田、开贺、祭祖,关于开花会、大赌博,关于吃大户抢亲、打龙灯等等,都富有浓郁的情趣和地方的特色。同时,随之而来又显现出洋舰入侵,教堂兴建,洋、官勾结,神父横行等幅幅血泪图。这些风俗画的诸种色彩及细致描绘,构成了小说形象化的典型环境;在这样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小说为我们讲述出生动传神、慷慨悲壮的故事和人物来。我们翻阅此书,时时皆有身临其境之感。《莽秀才造反记》描绘的农民起义,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 斗争面貌来看,虽然只是一个侧影,但写的却是宁海县大里村人民起义斗争如何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作者描绘这个过程,如叙家乡旧事,如讲邻里亲情,却不囿于表面现象及一般进程,而是着力于挖掘这场起义的深刻历史原因和社会内在的种种根由。其中,有豪绅剥削,也有官府压榨,还有封建官僚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特别是洋教势力的逐渐扩大和发展,使沿海人民备受其苦,深遭其害,同时,在北方义和拳运动的影响下,因而才激发和点燃了这场群众起义斗争的熊熊烈火。
小说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描绘来展现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起义斗争的,特别是通过主人公王锡彤及有关人物的个人命运和独特性格来再现历史生活面貌。平时善良、诚实的秀才王锡彤,本是淳朴、勤谨的普通农民家庭的一位读书人,甚至常常有些书呆子气。仅仅因为主持正义,讲点公正的道理,于是村民与教民发生冲突,朱神父就主观认定其主使人必定是王锡彤,县大老爷派师爷来把他诓入学宫拘禁,他事先竟然高高兴兴地去迎接那两位老爷哩!就是这么一位迂腐、和善的秀才爷,竟一步一步被逼得走投无路,经过反复的思想矛盾,在起义群众从死牢里把他救出以后,才不得不参加起义队伍,领导乡亲们与教会及官府势力展开斗争。但他本是一介书生,既不会驾驭起义军、指挥用兵,又不能根据各种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斗争局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因此,这场“反教抗暴”的革命很快就被镇压下去。
老作家根据自己少年时家乡人民讲述的斗争故事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既带着浓烈的感情,又能以周详而缜密的笔墨抒写这次起义斗争的全过程。犹如一位历史老人,站在社会发 展和时代历史的高度,充分地抒写了这一曲近代浙东农民斗争的悲壮颂歌。尽管前面情节进展过分缓慢,巴人又未来得及将最后十来万字细加推敲,显得有点匆忙而粗率,但就整部作品来说,语言功夫老到、娴熟,人物刻画深入、细腻,白描手法似行云 流水,艺术表现如巧手刺绣,其历史感和真实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
巴人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人早年参加革命,又是一位老作家、老学者,既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实际体验,又饱有社会、历史、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各类知识,还有精到的思想见解和艺术造诣,精通文艺理论,写过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剧本,还翻译和介绍过外国的许多著作,今天,他又将知识与艺术互相结合,生活与形象熔于一炉,给我们留下了这部遗世之作——一幅独具特色的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卷,实在是弥足珍贵的
巴人在小说中大声呼吁:“中国啊,你的不幸的悲剧,是应该结束了!结束了!”是的,帝国主义入侵和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的日子是结束了,含冤而死的巴人对此可以无憾了;然而,展读《秀才造反记》,回顾血泪斑斑的浙东人民抗暴史迹,展望未来,居安思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还应当铭记在我们的心间。
21卷本《巴人全集》
据1984年10月10日撰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