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怎么用(如何把人生过得更好)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怎么用(如何把人生过得更好)包括他最亲近的人,谁都没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不仅有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他在生物学、数学、哲学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贡献。而对于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他也同样如数家珍,没人知道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从那以后,柳比歇夫的名字就深深烙印在了我的心中,因为他的一生,可能回答了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如何把人生过得更好?柳比歇夫的遗产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昆虫分类方面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重要。
——格拉宁《奇特的一生》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名叫《奇特的一生》。
书中的主人公是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从那以后,柳比歇夫的名字就深深烙印在了我的心中,因为他的一生,可能回答了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如何把人生过得更好?
柳比歇夫的遗产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昆虫分类方面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他在生物学、数学、哲学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贡献。而对于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他也同样如数家珍,没人知道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
包括他最亲近的人,谁都没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不仅有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同时他也在大学讲课,当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研究农害问题。
在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一人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究竟要如何才能有如此成绩?难道他是个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铁人?
可事实上,他不但睡得多(每天10小时),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领略山河景色,并热衷于给全国各地的笔友写信。连对生活乐趣的享受,柳比歇夫也胜过常人。
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生。时间这件冰冷无情的事物反映在柳比歇夫的身上,俨然是另一番样貌。
他为什么能有那么多时间?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格拉宁,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索柳比歇夫的过去。在研究柳比歇夫留下的海量文档时,他注意到柳比歇夫的日记非常奇怪。
数十年来,柳比歇夫的每一篇日记都是几乎一模一样,千篇一律。每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做了莫名其妙的标注。
格式如下: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
其中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完全不像是什么日记。不止如此,每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原来这不是一般的日记,而是柳比歇夫的时间开销账本!
柳比歇夫从26岁时开始写时间开销日记。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每晚都会在临睡前,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一天不曾间断。这便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正是连续系统地运用这套方法,才使得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最终格拉宁惊叹地发现,除却那些学术成就,柳比歇夫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是关于他的一生的秘密——如何把人生过得更好。
时间统计法
“时间统计法”究竟是一套怎样的工作方法?它又有何意义?
我根据书中内容,对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做了具体的梳理和总结:
1. 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 事件 花费时间。
每天记录5~7行。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
2. 计算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
所谓纯时间,是指不想、不做不相干的事,真正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刨除。
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所有时间,包括纯时间和休息时间。
根据柳比歇夫的经验,他平均每日的纯工作时间是6个多小时。而他的最高纪录是在1937年7月,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
不要觉得这个时间很短,当你真的去统计自己的纯工作时间,你会发现每天工作6小时的柳比歇夫是多么勤劳!统计纯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真正的工作效率。
如今似乎人人都可以轻易标榜自己每天工作8小时、12小时、16小时或者更多,但事实上,在这几小时内你有多少时间花在了低效的会议、和同事闲聊、吃东西、喝水、上厕所、发呆、看手机等等上面?其中真正有意义且高效的工作时间又有多少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曾在《众人皆输的负和游戏:996与职场加班文化》这篇文章中指出过,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的996工作制,实际工作效果远不如充分利用时间的8小时工作制,不过是一种低效的形式主义罢了。
3. 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向自己汇报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4. 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从事的工作相称。
做一项工作,时间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5.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比如,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6. 计划需要经常的计算和检查。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往往无法完成?
因为计划本身就存在问题。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这样的问题,不但存在于我们个人身上,也存在于各类社会机构和单位中——想当然地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所以结果往往做了不合理的计划,要么无法完成,不了了之;要么便是自欺欺人地算作基本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我们不仅应该在制定计划前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计算,还要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评估进度,计算用掉的时间和还需要的时间,以此为标尺,不断调整计划和优化行动效率。这一点非常重要。
7. 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
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从不把半小时视作很短的时间。
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比如,创造性工作和纯事务性工作、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相交替。
而区别于柳比歇夫,我们大多数人似乎只能使用某些精选过的时间,只承认那些不受环境和偶然干扰的大段时间;而对于短一点的时间,便很容易把责任推给客观条件,任其消逝。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塞内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6. 严格地筛选自己的日程活动:避免串门和庆祝活动。
7. 坚持写信。并且每个月都制订写信计划,把所有收到的信进行编号。(大量的书信为柳比歇夫节省了时间,他经常把书信的内容直接搬进著作中,或者从中找到文章的题目)
同时,他回信的原则是:紧急的书信立即答复,其他的暂缓回复;在写重要著作时,除紧急事件外,一切信件都暂时搁置。
时间统计法的意义
那么如此复杂的“时间统计法”,给柳比歇夫带来了哪些具体好处,才让他的人生如此与众不同?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柳比歇夫并不仅仅规划一天、一周或是一年的工作,而是把一生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利用的。
他能提前把未来几十年的工作计算好、估计到,从而对当下的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仿佛连他的长寿都是事先估计到、考虑到的。他的一切计划,甚至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制订的出发点,都是设想他起码应当活到90岁。
我想,年复一年时间统计法,使他拥有了可以看穿时空的超能力。所以他生活得从容不迫。
而对比柳比歇夫,我们常人的“计划”可谓是粗糙的离谱了。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 :“多少年混到管理岗”、“xx岁前结婚生子”……与其说是一种计划,倒不如说,只是一种欲望罢了。
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这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时间统计法给了柳比歇夫一面可以客观公正地认知自己的镜子。
很少有人敢于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时间,因为我们总有些一些不光彩的事,想要掩盖、想要遗忘。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统统暴露在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回想过去,我们的记忆时常一片空白。不知道时间都到哪里去了,这些日子都干什么了?
而关注当下……哪有什么关注?事实上我们对当下也毫无觉察,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我们总是无意识地失之交臂。只是会猛然想起,该做的事还没有做。接着又放纵它成为一片空白的记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组成生命的是时间,因此可以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这么看来,我们对于真实的自己其实一无所知。
而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他对自己有着一份近乎残忍的诚实,56年来他一丝不苟地记录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严格无情地剖析自己。
他不期待任何外在的认同或嘉奖,也不怕打击和诽谤,因为他是最能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做出评判的人。
对他而言,时间统计法培育了他的道德。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我不能说没有浪费时间,但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塞内卡
奇特的一生
如何看待柳比歇夫的一生?运用时间统计法,是否则意味着放弃人性,活成一个机器?
柳比歇夫26岁的时候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意识到达成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创立了“时间统计法”来严格的要求自己。
如果单看他的时间开销日记,我们会以为他是一个什么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铁人。甚至儿子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那一天,他也没有停下工作和记录时间日志,个人的悲剧在他的日记、总结和计划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但其实柳比歇夫也有另一面。
事实上,儿子的死让他哀伤了好多年。他常常在信件中,连篇累牍地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久久不能平息。
除却苦难,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注。他曾向朋友坦白,美好的第二次婚姻使他的学术兴趣都有所下降了。他在信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一个软弱的人度过了严峻的生活,如今来到了草木繁茂的绿洲,流连忘返……
时间统计法是柳比歇夫最忠实的参谋和伙伴,使他高度理性地生活,凡事找到最合理有利的方案。但是有的时候,时间统计法并不起作用,那就是柳比歇夫违背自身利益去行动的时候。
他在研究农害问题时发现:苏联的虫害损失被大大夸大了,虫害实际上是集体农庄玩忽职守和谋取利益的借口。而千百万卢布的农药投放也是毫无必要的浪费。他明知这样的结论会触碰相关领导部门的利害关系,但他依然坚持说真话,讲真理 ,致使自己受到政治迫害,被当作破坏分子、走狗……失去了博士学位。直到后来才得到平反。
在学术上,他本可以迎合学界主流,不去否定那些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像他的同行那样获得晋升、成为各种委员、院士,住进莫斯科的大房子。但他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行我素地发表在进化论上的观点,也不去考虑自己的想法能否取胜。虽然时间统计法赋予了他极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著作出版上,他受到重重阻碍和刁难,以至于大多作品都被束之高阁了。他认为,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搞分类学是他的使命,但在他身上并没有除了科学就没有一切的着迷现象。在他眼中似乎有着比科学、比时间更珍贵的东西……
他不时走入岔道,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做研究,以充实他的人生观和创造性的源泉。但他也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站出来严厉批判了那些把妄图把社会学归结为生物学,以推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学者。
他无比的珍惜时间,但是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变得十分慷慨。他每个月都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回复那些在昆虫、文学、社会学、道德等方面向他请教观点的人。他耐心而详尽的论述、无私地分享他宝贵的知识与观点,只是为了帮助他人。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具备一切足以获得盛誉的条件:意志力、想象力、效率、长寿、品德,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时间统计法……那么他实现最初的目标了吗?
很可惜,他并未完成原定的计划。
从1925年,他便开始千方百计压缩自己的研究项目,从生物学各科到昆虫,进而又舍弃了象虫类,只局限于地蚤。但即便如此,直到1970年,45年的研究才使他完成了6个小类的任务。
拉格宁说:“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很显然,柳比歇夫并不是那个促成结果的天才,他只能成为一个默默无名的铺路者。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注定无法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倒霉鬼——柳比歇夫也是这么称呼自己的。但是他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所有渴望着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一样,有着一种偏执的禁欲主义,想要成为一个超人。但是或许,这场生命的旅程使他慢慢明白,重要的并不是结果:“他逐渐恢复天性,显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他的一生是生机勃勃的,他一生忠于青年时代的选择,孜孜不倦。他的幸福感来自于充分施展了身手,尽情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在我看来,柳比歇夫绝不是什么机器,他的灵魂充满了宝贵的理性和人性。他的生命和谐协调,即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又不曾错过旅途的精彩。他体验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也远非常人所能及。他的一生是幸福而奇特的。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塞内卡
过得更好的一生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
如今似乎人人都受困于时间的匮乏。没空陪家人、没空见朋友、没空读书、没空倾听夏季的雨声、也没空欣赏秋季飘舞的落叶……我们总有些未竟的要紧事,每个人都在追赶着一个无形的进度条,唯恐落后——我们被时间所支配着。
而柳比歇夫不同,他不依附于时间,也不害怕时间。他的时间始终是够用的。他与时间似乎建立了一种私人关系,使人感到他似乎是时间的朋友。他的时间拥有不同的量,更有着不同的质。我想大多数人也会对此表示认同。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应该参照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去组织我们的生活?
我想这时候,很多人就会开始迟疑、害怕、或是反对了。这完全是情理之中。
但问题是,我们所害怕的是什么呢?是怕看清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吗?我们是怕变成机器,还是,怕的是纪律呢?
在此,我没有答案。但是在《奇特的一生》后记中,作者格拉宁的一句话让我久思难忘:
“没有这个时间统计法生活会更轻松一些,就像一般来说某个阶段不学习会更轻松;不提高自己,不为别人做事也更轻松。但是,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考虑需要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必然会严肃地考虑如何利用他一天、一个月、一年中荒废掉的那些时间。”
- END -
相关推荐
真实的铁臂阿童木:从病弱男孩到赫拉克勒斯
众人皆输的负和游戏:996与职场加班文化
是什么创造了我们和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希望能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品牌:宁静之心 (全网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