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云南十大传说之首(云南禄劝洛尼白的传说)

云南十大传说之首(云南禄劝洛尼白的传说)从“东岳”到“滇中第一山”,轿子雪山以其独特的名山魅力影响古今。轿子雪山系乌蒙山系,由轿子山、棋王山、东音山、落音山、观音山、落雪山等十二山峰构成,主峰轿子山形状如轿而得名,最高海拔4223米,是滇中第一高山。清代彝族名人张仕敬晚年隐居轿子雪山山麓,他在《雪山说》中写道:“物高且厚莫如山,圣洁而白莫如雪。兹山以石为骨,故劲而立,成高厚之体;以雪为衣,故莹白而不污,擅洁白之姿。山,特巨物耳,犹能如是;人为物灵,非山能拟,志不高心不厚不可对此山,身不洁事不白不可对此雪”。南诏五岳据彝文文献和彝族经文《指路经》记载,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始祖笃慕居曾在洛尼白举行六祖分支大典,之后彝族各部落迁徙至东南西北各地定居,奠定了今天彝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洛尼白即乐尼山,是彝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彝族的共同文化认同。一些彝学专家认为古代的乐尼山就是今天的轿子雪山。据初步统计,轿子雪山也是各地彝区中

彝族洛尼白(黑虎山)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禄劝洛尼白。

禄劝是滇中著名彝区,在昆明北方,东川西边。红军曾经从禄劝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顺西月走廊前往陕北。禄劝有2座山,也被传为洛尼白。一是轿子雪山,二是幸邱山。

1)南诏封东岳

轿子雪山位于昆明市禄劝县与东川市交界处,距禄劝县城150余公里,海拔4344.1米,属于季节性雪山,为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因其山型似一乘放置在万山丛中的花轿而得名。当地亦称之老雪山,历史上曾称之为绛云露山、松外龙山、乌龙山、雪山、云弄山,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南诏王阁逻凤仿效唐朝皇帝册封五岳之举,封轿子雪山为群岳之首,称为东岳。名列点苍山、高黎贡山、蒙乐山、玉龙雪山之首。

云南十大传说之首(云南禄劝洛尼白的传说)(1)

南诏五岳

据彝文文献和彝族经文《指路经》记载,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始祖笃慕居曾在洛尼白举行六祖分支大典,之后彝族各部落迁徙至东南西北各地定居,奠定了今天彝族人口的分布格局。

洛尼白即乐尼山,是彝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彝族的共同文化认同。一些彝学专家认为古代的乐尼山就是今天的轿子雪山。据初步统计,轿子雪山也是各地彝区中最高山,千百年来,居住在轿子雪山周边的彝族民众一直祭祀着这座神山。

清代彝族名人张仕敬晚年隐居轿子雪山山麓,他在《雪山说》中写道:“物高且厚莫如山,圣洁而白莫如雪。兹山以石为骨,故劲而立,成高厚之体;以雪为衣,故莹白而不污,擅洁白之姿。山,特巨物耳,犹能如是;人为物灵,非山能拟,志不高心不厚不可对此山,身不洁事不白不可对此雪”。

从“东岳”到“滇中第一山”,轿子雪山以其独特的名山魅力影响古今。轿子雪山系乌蒙山系,由轿子山、棋王山、东音山、落音山、观音山、落雪山等十二山峰构成,主峰轿子山形状如轿而得名,最高海拔4223米,是滇中第一高山。

关于六祖分支的地点,多年来学者们说法各异,争论不休。彝族史书记载:“高高罗尼山。岩穴天然屋。石屋宽又牢,洪水淹不到。笃慕好阿普,骑上他的马。赶着他的羊,来到洛尼山。”可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洛尼山”始终是六祖分支所在地的考证依据。彝族人去世后,灵魂要回到六祖分支的地方,以便和祖先团聚。彝族《指路经》中记载:“过了这地方,来到克舍热,经过这地方,去更卜发朝,过了此地后,至木紫木嘎”。“到了罗西山,歇脚稍休息,前有默自格,到达这地方,还要往前行”。

很巧的是,今天,轿子雪山东线多数景点与六祖分支故事息息相关。也许,那场轰轰烈烈的彝族分支大迁徙就发生在轿子雪山东线一带。如果说今天的炭房村就是史书记载的“克舍热”,那么,历史的的沧桑仍然烙印着远古的痕迹。炭房村一带地处轿子雪山东麓,背靠落雪山雪岭,面临轿子山、落音山,脚踩清溪小清河,头顶雪岭素白雪。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彝族发祥地,两代土司府就建在这里。这里是神秘的风水宝地,慕名而来的彝人在这里祭拜先祖。

轿子山轿顶是滇中第一山的最高景点,也是东岳的精华。过去这里几乎常年积雪,寒冰彻骨,古代文人墨客无法攀岩,最终留下“未达绝顶,兴犹未尽”的遗憾。如今,轿子山千年冰封解冻了,登临绝顶已成现实。接近轿顶,擎天突兀,直耸云霄;攀岩轿顶,毛骨悚然,阴风嗖嗖;到达轿顶,凌空高坐,千山众小。轿子雪山轿顶是块风和日丽的宝地,平坦舒适,大约150平方米,四面悬崖绝壁,面临万丈深渊。站在轿顶,脚踏祥云,头顶太阳,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太虚幻境!在这里,灵魂与苍天融合,生命与雪山交融……好一派天人合一的人间天堂。传说六祖分支时,笃慕把六个儿子集中到轿顶,眼观山河,杖指四方,嘱咐儿子开疆辟土,各选一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彝族六祖分支。

云南十大传说之首(云南禄劝洛尼白的传说)(2)

轿子雪山

轿子山,因主峰形状酷似花轿而得名。轿子山高耸入云的山巅,是距离祖先最近的地方,云雾缭绕间,崖壁上若隐若现的老人头像,就是彝族人的祖先,阿普笃慕。传说彝族祖先阿普笃慕,躲避洪水就到了这个轿子山地区,彝族人每年都要在轿子山进行祭祖活动。

2)幸邱山

禄劝还有一座形如“两马朝天”高插云霄的大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唐南诏和宋大理政权时期雄冠三十七部的罗婺部所在地——幸邱山。幸邱山在距禄劝县城50公里处。罗婺亦称罗武、罗午、鲁屋、罗舞、罗羽和劳羽等。禄劝彝文《六祖魂光辉》记述:“阿而为彝族后裔,诧德支系的子孙。阿而之前的禄劝凤氏祖先已先后在滇池、嵩明、则黑、幸邱山顶繁衍了数十代。阿而担任罗婺部长前,已是易龙部族酋长,并以幸邱山为罗婺寨,兼并邻近部族之后,竟成为罗婺大酋。

公元1174年,罗婺大酋阿而被大理国王段氏举为罗婺部长”。由于罗婺部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幸邱山上已远远适应不了作为统治一个大部的政治中心,于是下山选定交通方便,山川秀丽,二面临水,易于防守的河套平地修筑易笼城,为罗婺大酋居,群酋亦汇集于此。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易龙县,易龙城便成为易龙县的政治中心。明洪武十二年(1394年)载易龙县入禄劝州。

张纯德教授的《彝学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4)中有一篇《洛尼山在哪里》,该文认为禄劝的幸邱山就是彝族记忆里的洛尼白。其内容大致如下:

民国《禄劝县志地舆》称:“幸邱山,四面陡绝,中平衍为寨,寨旁为玉带峰,峰腰亘白,宛如玉带,有石室光明洁净,古木当门,上有龙泉自树梢落如疏雨,雨滴石磴,孔深寸余。瀑布飞流,垂绅曳带。登绝顶,峰峦峻秀,高插云霄,遥望滇池,如在趾下。”

经过数年考察,张纯德认为禄劝云龙乡境内的幸邱山是笃慕当年避洪水的洛尼白。因为幸邱山脚居住着的村子称为火期村,即“硬石头脚下的村子”之意,此村属幸邱办事处。幸邱山位于滇北和川南之间,金沙江以南,在禄劝县北部,距县城60多公里,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2973米,相对当地平原高出923米,山势险峻雄奇,为罗婺发祥地。唐宋期间,罗婺部首领居山筑寨,成为“群酋会集之所”,明弘治年间,武定军民府土官凤英曾在山顶扎营屯兵,清代杜文秀起义先头部队也曾驻扎过,遗址尚存。

幸邱山风景秀丽,常有墨客骚人登山赋诗,清代山下住着彝族诗人鲁大宗,写有“听涛轩试帖”、“听涛轩诗抄”提到此山:“三山矗峙多春色,三水横流壮晚涛”,“高插云霄有幸邱,名山胜境好遨游。神超象外情何逸,画入图中景最幽。几陈春风刚拂面,一轮红日还当头,拈花把盏题佳句,诗酒能消万古愁。”倒步前韵云:“旧愁解罢解新愁,携手逍遥到上头。岭竹吗来秋思爽,风泉泻处道心幽。攀高似得云梯步,踏顶如将月殿游。此是神仙真洞府,谁嗤古寨落荒丘。”说明此山既险难爬,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更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妙”。

幸邱山下的云龙古城有悠久的历史,说明此山周围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幸邱山下的坝子就是禄劝最早的宋之时易笼古城,即今天的禄劝云龙乡政府所在地,幸邱山下云龙乡辖云龙、以资、金乌、云利、本长、古宜、新山、火期、联合、拥庆11个办事处。

当今云龙乡政府所在地的云龙古城,是禄劝历史上第一个县城,为彝族先民乌蛮所建,旧称“易笼”,《元史地理志》武定路军民府禄劝州条曰:禄劝州领易笼县;“易笼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场,县境有二水,蛮浯谓夷为水,笼为城,因此为名,昔罗婺大酋会集之所”。

幸邱山下的本本(倍场)也是有天然的河水环绕,至今可清晰看出当年河登高远眺,酷似一个太极图,被誉为“云龙太极”,再细看象两条巨龙交织互缠,一条头大似公龙从巨迟,法基山下来,另一条头小似母龙从幸邱山下来约会本长(倍场),传说有一位地理师从大理撵地脉,撵到云龙,说是这里要出皇帝,朝廷听到后,怕以后真的出皇帝会来与之争夺皇位,干脆派兵把此处龙脉挖断,可是头天挖开,第二天又复原,第二天挖了,第三天又复原:最后是用猫血,狗血淋在铁桩铜桩上钉下去才挖断了云龙的地脉,据说淌了七大七夜的血,传说中的挖地脉处现今依稀可辨,原来弯弯曲曲围绕本长村的河,因挖通一段出口,改直了,所以原来的河床成干河,后改为秧田或水田,挖地脉属传说,但改河道是有根据,这绝非巧合。

幸邱山下云龙乡一直都是彝族聚居区,世代住有古代氏族和后裔,保留有氏族为名的地名,村名和古火葬墓群。现今云龙辖区内,以资办事处“动康村”是因有姓申的(哚)动氏族居住而得名,动康下队有“乍康”,因有杨姓乍氏族居住而得名,金乌办事处“朵康”,因有王姓、钱姓的朵氏族居住而得名,本长办事处“普勒”村因有普姓普勒氏族居住而得名,还有阿登颇等,他们的谱牒均可追溯到笃慕二子慕阿枯、五子慕阿克、六子慕阿齐。在宗德村至普勒康之间,离宗普小学一公里处至今留有德勒氏族、普勒氏族等明清以前的火葬墓群约几百座,说明这里自古有彝族居住。

张纯德教授的《云南彝族氏族牒译注》P109—120,(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罗婺君长叙谱书”载“阿祖来自朵吐木更慕阿克,者俄勒背德刀德昂布,涛尼邓提糯且保,罗年柱阿毛,阿毛尼旁达,辜青俄更起,策来俄更,格兹罗婺居,”具体的祭祖连名谱为:

笃慕--慕阿克--克普矛--普矛照--照罗莫--罗莫娄--娄阿德--阿德布(德布氏从此始)--布朵吐--朵吐糯--糯且保(诺克博)--且保俄著--俄著阿茅--阿茅禄伙--禄伙阿夫--阿夫升松--升松道--道敖德--敖德古伊--古伊阿微--阿微默德--默德代--代阿木--阿木额--额尼阿底--阿底阿咆--阿咆阿我--阿我根租--根租罗婺(有译为罗洪的,一般认为笃慕为公元前5世纪人,那么罗婺应为汉代以后的人,其后裔唐宋以后称为罗婺部)

--罗婺比普--比普阿自--阿自阿勒--阿勒阿额--阿额补尹--补尹阿万--阿万阿罗--阿罗阿兹--阿兹阿方--阿方纳根--纳根作子--作子阿助--阿助阿探--阿探阿诗--阿诗笃斯--笃斯矣陶(驭普昂尼以做过1次祭祖分支)--矣陶普曲--普曲鲁格--鲁格阿维--阿维阿俄(宋代阿而,宋淳熙年间,大理段氏举办罗婺部长,阿而以远祖罗婺为部名,其后裔称为罗婺氏族)

--阿俄矣袜--矣袜普得--普得矣根、--矣根巧--巧郡则--郡则阿保--阿保安兹--安兹弄积(明洪武年间)--弄积海积--海松矣本--矣本金甸--金甸麻咪(明弘治年间,赐姓凤氏即凤英)--麻咪普赛--普赛阿包--阿包矣弄--矣弄矣振--矣振阿耄--阿耄里博--里博阿德--阿德鲁基--鲁基鲁苴(在罗吐尼以做过一场祭祖分支,超度鲁基、舒促夫妇,鲁苴舒斥夫妇,过了几代后于公元1755年猪年腊月清毕摩觉者来续家谱。乾隆后,先后取本色尼以、旁纳尼以、西撒尼以、体苏尼以等做过四次祭祖分支大典。乾隆后分支较多。)

罗婺寨就建在幸邱山上,成为罗婺部的发祥地,因当时战争频繁,居高险要之地,可防御,后逐渐迁到幸邱山下,并向四周发展,罗婺部后裔凤氏全盛时管辖禄劝、武定、寻甸一部分、元谋一部分,甚至更广,檀萃《凤氏本末》称“兼制全滇,有与赛典赤争辉”和“雄冠三十七部”之说。

过去有学者写文章,提到洛尼白,就说是在会泽,张纯德曾亲自到会泽考察,确有一个乐业区(乡)的地名,但乐业乡是狭长的坝子,两边是不高的土山,没有叫洛尼的山名。也有人认为是乌蒙雪山,即骄子雪山(敖弄白),此山海拔4400米,山顶终年积雪,“此山奇绝不可峙,郁郁苍苍熟能记,晦明变化神器暗,千古茫茫谁到此?山鬼啾啾木客号,古藤垣索垂猿猱。”看来古今都并不宜人类居住。

有点可能性的是东川的罗衣山(落鹰山),据云南民院王老先生考察后给张纯德介绍说,罗衣山是凤氏土司衰落后,凤家有一小儿和一个仆人,逃难沿禄劝逃到东川,有一只老鹰在他们头上飞着引路,到罗衣山就不飞了,他们就住在山下一农户家,后有追兵赶到,老房东将鸡笼罩在凤氏小儿上,躲过一难,后小孩改姓罩(赵),逐渐长大,创业,又成了这一带的土司。因有老鹰引路,故称为落鹰山,凤家余脉也因鸡笼罩住得救而凤改赵《东川文史资料》也有类似说法。

2000年春节后为考证洛尼山的确切地点,张纯德专门去了一趟东川,因交通不方便,仅到汤丹矿区山顶上眺望和访问了一些老人。

东川彝人已经很少,一种可能由于清初雍正五年至八年鄂尔泰在滇东北乌蒙部、芒部、闷畔部等地以“改土归流”为名,实施“灭土归流”的血腥镇压,彝人被杀的杀,跑的跑,所以东川的彝族才这样少,且已没有彝文化的根基。一种可能本来就很少,除继续挖铜矿,搞青铜器的工匠而外,其它人因自然地理、气候等较差,而迁徙到其它地方去了。

张纯德的这项研究目前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人都把幸邱山称为了洛尼白。虽然我的观点与张纯德先生不一样,但张先生为了研究洛尼白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是非常难得的。

3)禄劝与嵩明的渊源

禄劝与嵩明同为昆明市北部区县,嵩明略偏东。嵩明与寻甸古代是同一个县,寻甸与禄劝接壤。易谋远的《彝族史要》里说,嵩明彝族与禄劝彝族讲的是同一类彝语:葛濮语。证明他们祖上可能是同一部落。

云南十大传说之首(云南禄劝洛尼白的传说)(3)

诺克博迁徙图

《彝族源流》记载:六祖老五的第9代体妥糯娶默祖后裔姑娘,生二子:诺陇邓、诺克博(大哥诺濮于是另一个母亲),相当于中原刘邦、项羽时代,二兄弟一开始居住于升麻大地方(嵩明),势力强大。诺克博因为弄丢了武祖后裔武举注的铜铃,被武举注敲诈,因为铜铃是二哥诺陇邓借来的。当时诺陇邓是升麻大地方君长,诺克博是大臣。诺陇邓很生气,对诺克博不依不饶,诺克博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嵩明、寻甸、小哨。

武举注带兵围攻诺克博,被诺克博打败。有此经验,诺克博遂用兵先向禄劝、武定开疆扩土,其后裔建立了罗婺部。实力增强后向沾益、宣威、威宁发展势力。后裔攻打武乍,形成强大的乌撒部,清代绝嗣,乌撒被默祖后裔(水西)收管。武定的“纳罗”传说为虎的后代,“纳罗濮”即黑虎族之意。据考纳罗属于诺克博的地盘,其后裔自唐代以后有一部分称为“罗婺”,南诏大理国时期曾形成罗婺部(今武定县)、罗部(今禄丰县罗茨)、华竹部(今元谋县)、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后两部在今禄劝县)。洛尼白就是黑虎山的意思,与罗婺部、罗部有渊源。这个渊源的连接点就是诺克博(糯且保)。

据说三兄弟的老大诺濮迂后裔迁出升麻(嵩明、寻甸、小哨)后,最终形成了葛濮。葛濮以编制竹器为业。葛濮除了禄劝、武定外,在贵州、滇东也有大量分布。曾有研究者认为葛濮与乍祖部落形成“乍葛”,说牂牁是乍葛的另一种发音。我后来发现牂牁地名出现在史册的时间比六祖分支早200年,乍葛就不可能是牂牁。至于编制竹器的手工艺者,嵩明小街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以此为业,还运到官渡、寻甸、马龙去赶集。嵩明的竹林还是比较多的。

另外,古代嵩明与寻甸长期为同一个地方,禄劝与武定长期为同一个地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