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1954年我给纺织工业部和区委写了信,部里的一位张同志与你们那儿的老韩同志 “老林”同志脸红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这一称谓词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它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政党内部的特殊称谓了,而是迅速普及深入到普通群众当中,成为了一一般老百姓的平常称谓。在1965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为此发出了一项特别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意思就是无论对方是多么高的职务,在称呼方面是平等的,传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由此,“同志”迅速被大众所喜爱,从党内到党外,传遍大江南北。 一时间全国上上下都将同志作为人们之间用于交际的一个称呼语,例如,“同志,请问去货大楼怎么走?”“谢谢你,小同志。”“同志”的使用方式也增多了,往往在“同志”前面加上些明确指称的修饰语,如“xx同志”,对方年龄小的,就在姓前面加上“小”,对方年龄稍大的,就在姓前面加上“老”,有时在一些特殊交际场合,在姓氏后面则加上“同志”,显得既

“同志”一词源于先秦,原指志同道合、志趣相同的人。比如说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的解释为:“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由此可见,古时候的“同志”一词并不像是现在作为称呼而被使用,而是一个形容词。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同”和“志”分别是两个单音词,“同志”则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说文》中:“同,合会也”引申为相同,同类。而“志”指的是志向、志愿,通俗讲,就是说志趣相投、情同意合。和现在作为称呼而使用是有很大区别的。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1)

现代汉语中的“同志”则由西方英语(comrade)翻译而来,这个词语狭义是指同一政党的成员。广义指具有共同政治理想、为共同事业奋斗的人群。晚清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被翻译为中文,而comrade的翻译,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用“同志”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主要采取的是其“志同道合”的意思,但是并没有作为称呼来使用。孙中山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指的就是具有革命志向的志士们继续努力奋斗,以实现中国的复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全体党员的最终理想,“同志”一词的内涵和意义更为共产党员所适用,“同志”这一称谓语便在我中共党内流传开来,在革命战争年代,称身边的人为“同志”,其实更多体现的是无上的尊敬和信任,叫一声“同志”,表达出的是深厚的革命情谊。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2)

鲁迅在自己的一篇杂文当中就曾写到:“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己为光荣的。”可以说,“同志”这一称谓在当时的社会凝聚着伟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共同的信念,是一种光荣的称号。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这一称谓词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它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政党内部的特殊称谓了,而是迅速普及深入到普通群众当中,成为了一一般老百姓的平常称谓。在1965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为此发出了一项特别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意思就是无论对方是多么高的职务,在称呼方面是平等的,传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由此,“同志”迅速被大众所喜爱,从党内到党外,传遍大江南北。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3)

一时间全国上上下都将同志作为人们之间用于交际的一个称呼语,例如,“同志,请问去货大楼怎么走?”“谢谢你,小同志。”“同志”的使用方式也增多了,往往在“同志”前面加上些明确指称的修饰语,如“xx同志”,对方年龄小的,就在姓前面加上“小”,对方年龄稍大的,就在姓前面加上“老”,有时在一些特殊交际场合,在姓氏后面则加上“同志”,显得既正式,又不乏亲切。如“老王同志”,“小王同志”。如果翻一翻发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称谓在当时的流行。

魏鹤鸣笑了,问林震:“老林同志,你是新来的吧?”

“老林”同志脸红了……

“1954年我给纺织工业部和区委写了信,部里的一位张同志与你们那儿的老韩同志

下来检查了一回……”

这是作家王蒙在195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其主要描写一位新到某共青团团委工作的年轻人对领导的官僚作风不满,反应的是同志这一称呼在党内部的普遍。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4)

男乙:(一青年工人,到布柜去)同志,来来二尺青布。

唐经理:干什么用啊?同志!

男乙:补补衣裳。

唐经理:穿着呢吗?

男乙:(扯衣)这不是?再不补就碎了!

唐经理:光补那一块儿呀?(见他点头)那用不了二尺,有一尺五足够。

男乙:那好啊!就来一尺五吧!

唐经理:有人给补吗?同志!

男乙:没有!还没成家!

这是老舍在1958年完成的一部话剧作品。描写的是北京一普通街道当中人们的生活,这简短的一段对话活灵活现的将人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年代,称对方为同志。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5)

然而,到了文革时期,由于政治方面的急剧变化,一些语言和表达也被赋予了相应的政治色彩,使得人们在使用“同志”这一称呼时,少了之前的随意,多了一丝谨慎。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志的使用非常普遍,它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平等的意义和崇高之情。但是随着文革风暴的袭来,“同志”的使用频率急剧降低,在普通民众屮几乎消失殆尽。1968年随着“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各单位,人们按照工厂的习惯称为“师傅”。从此,师傅便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从工厂走向了社会。但“同志”也并没而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同志”被使用在一些庄严场合以及同一阶级或成分的人员间。

敬语谦语正式场合的称谓(从敬语到称呼同志)(6)

“同志”这一称谓语由于在文革时期使用的大量减少,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使用“同志”不像文革时期那样小心谨慎,但是相对于建国初期来说,“同志”这一称谓语的使用范围逐渐在缩小,除了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同志”外,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己经很难听到人们用“同志”来称呼对方了。1979年版的《辞海》和1989年版的《辞海》中还有“我国公民彼此问的一般称呼”和“社会义国家公民彼此的般称呼”这两个义项,然而在1999年出版的《辞海》中,同志志这称谓语的义项却只剩“志趣相同、政治理想相同”和“统一政党成员互相间的称谓”这两个义项。显然,“同志”作为通称的用法已经淡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在当下,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同志”一词又诞生了更加广泛的含义。

撰稿/素白【读史品生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