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河源市文明城市评选结果(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

河源市文明城市评选结果(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村貌整洁宜人,道路上几乎见不到垃圾,以往农村垃圾成堆的现象不复存在。为治理环境,村里干脆不设垃圾站场,村委会采购了3辆垃圾车,每天9时前去每家每户上门收垃圾,家家户户自觉缴纳垃圾处理费,一如现代城市社区。金史村的优美环境,有赖于每位村民的文明意识。村民们变身环境卫生维护者,定时定点处理垃圾成了乡村新风俗。金史村还建了文明公厕与污水处理厂,人文与生态文明在小小的村庄里和谐共生。金史村村委会主任朱文通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村里开始评选“十星文明户”,符合“勤劳致富星”“崇文重教星”“家庭和睦星”“和谐友爱星”等十星标准、数十条细则的家庭才能当选,村委会将为获选家庭上红榜、发牌匾,还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此举引来村民们竞相争评,成为家家齐建“和顺金史”的生动写照。金史村曾是省定贫困村。省直机关工委驻金史村工作队会同金史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结合金史村实际,制订了金史村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

河源市文明城市评选结果(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1)

金史村内道路两旁外墙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和乡村民俗等书法、漫画,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蒋才虎 摄

今天的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面貌焕然一新,和顺家风注入了新内涵。数里长的“四好”金史绿道,以及设立于村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自然生态文化长廊、时代魅力文化长廊、乡规民约和顺长廊、家风家训文化长廊,让和顺文化焕发神采,引人驻足赏叹。

村中修起一座崭新的文明实践站,这间客家民居风格的建筑在荷塘掩映下十分气派。文明实践站占地约700平方米,配有LED大屏,村民们既在这里举办婚礼,也在这里举办金史文化讲堂等。文明实践站设有阅览室、棋牌室,是村民日常“充电”休闲的好去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孝当先、俭养德、诚立身”等,由《朱子家训》演变而来的新整理出来的家训悬挂于实践站内,诉说着朱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近年来,金史村制定“金史村村规民约三字诀”,提出“朱氏传,书香第;尚传统,崇英迹”“邻里间,有情义;互帮助,如兄弟”等216字新民约,着力培育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

金史村曾是省定贫困村。省直机关工委驻金史村工作队会同金史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结合金史村实际,制订了金史村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方案——实施产业发展提质行动、实施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实施培育乡村文明新风行动、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取得较突出成效:建成了3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每年为贫困户分红。目前,全村63户贫困户219人已全部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五大行动”,金史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基本形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村道两旁农户墙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生态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和乡村民俗等内容,通过书法、漫画等形式绘制展现出来,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色彩明丽的墙绘是村民聘请周边农民画师,根据金史村真实风貌绘制而成,再现该村美丽乡村的现代风貌。

河源市文明城市评选结果(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2)

顺天镇金史村水质净化站。蒋才虎 摄

金史村村委会主任朱文通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村里开始评选“十星文明户”,符合“勤劳致富星”“崇文重教星”“家庭和睦星”“和谐友爱星”等十星标准、数十条细则的家庭才能当选,村委会将为获选家庭上红榜、发牌匾,还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此举引来村民们竞相争评,成为家家齐建“和顺金史”的生动写照。

金史村村貌整洁宜人,道路上几乎见不到垃圾,以往农村垃圾成堆的现象不复存在。为治理环境,村里干脆不设垃圾站场,村委会采购了3辆垃圾车,每天9时前去每家每户上门收垃圾,家家户户自觉缴纳垃圾处理费,一如现代城市社区。金史村的优美环境,有赖于每位村民的文明意识。村民们变身环境卫生维护者,定时定点处理垃圾成了乡村新风俗。金史村还建了文明公厕与污水处理厂,人文与生态文明在小小的村庄里和谐共生。

如今的金史村,展现出一幅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治理生态、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的美好图卷。漫步金史桥上,流连忠信河畔,绿道亭台、古祠民宿,让到访者无不沉浸其中,醉心于历史人文和现代文明交融的乡情交响曲中。

■观察走笔

和顺金史:“和”字中的客家文化精神要义

金史村的和顺文化发端于朴素的农耕文明,首先是讲求“以和为贵,顺应天时”的朴素生态观。

“和”字要义又并非止于此。据河源市文联副主席、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雁峰说,顺天镇所在的灯塔盆地,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的地方,是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中间地带,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江西赣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和”字中,又包含了文化融合交流之意。

巧合的是,数十公里外南越王赵佗南下落脚的古城佗城,也有源远流长的“和”文化。赵佗推行“与越杂处”“和辑百越”政策,方圆218平方公里的佗城镇,汇聚了179个姓氏,成为岭南移民史的生动写照。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的佗城,“和辑百越”之“和”,衍生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特质。

王雁峰研究发现,河源本地的客家古建筑,不管是围屋还是角楼,雕梁画栋、楼阁布局,它们的设计风格透露出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子,一些建筑用材也是河源本地所没有的。于是他进一步猜想,流经顺天镇的万绿湖支流忠信河,与新丰江以及东江贯通,一直汇入伶仃洋。古时,这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在内陆延伸的航道,河源所处内陆在古时能连通海外,出口茶叶,运回舶来品,文化交汇融合。这或许又是客家文化“和”字要义的另一重体现。

而金史村“和”文化的第三重要义是,其和顺文化与朱子家训的“和”文化内核相通,与朱熹“修己治人”的修齐治平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一个“和”字,又包含朴素的公德公义观念,修己助人、齐家治家,这也不失为今日乡村文明建设可赖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明因子。

【撰文】李培 孙羽嘉 李文轩 刘嘉猷

【作者】 李培;蒋才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