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底看什么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底看什么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做哪些检查)1、腰椎后前位片(正位): 在一般情况下,普通X线平片即可达诊断目的,困难者则需采用磁共振,或超声波及CT检查(但其确诊率有限)。2 、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3 、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贰、腰椎X线摄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辅助检查的手段不断增多,影像学技术进展较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途径也更加丰富,其中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超声波、磁共振及脊髓造影等。那么各种检查各有何优势?临床如何选择与运用?

壹、体格检查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

1 、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 、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 、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贰、腰椎X线摄片

在一般情况下,普通X线平片即可达诊断目的,困难者则需采用磁共振,或超声波及CT检查(但其确诊率有限)。

1、腰椎后前位片(正位):

多显示腰椎侧弯征,椎间隙宽度于病变早期多无改变;如病程较久,则显示椎间隙狭窄,并于椎体边缘有各种形态的骨刺出现。棘突的偏移虽较常见,但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2、腰椎侧位片

其诊断价值较前者更为重要。

①多数病例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尤其是急性发作者。

②椎体型中的前缘型可于侧位片上显示典型的三角形骨裂征等。

③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刺形成表明病程较长。

④椎间盘钙化(罕见)或脱出的髓核钙化(稍多见),主要在侧位片上显示。

3、腰椎斜位片

主要用于除外下腰椎椎弓断裂及腰骶(或骶髂)关节病变。而在单纯椎间盘脱出症患者多无特殊所见,因此,诊断明确者勿需摄此片。

叁、CT检查

应用CT检查脊椎与椎管内病变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分辨率相对为高的CT图像,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像学角度来看,本病在CT图像上的主要改变有以下几点:

1、椎间盘后缘变形

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后缘与椎体骨性断面的边缘平行;在髓核突出的患者,椎间盘后缘有一局部突出。根据局部改变的形态与性质,可区分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破裂),前者为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后两者则属中、后期改变。

2、硬膜外脂肪消失

正常情况下,腰椎区域,尤其是腰4~5和腰5~骶1平面,硬脊膜囊通常有丰富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透亮区的形态和大小对称。当椎间盘破裂时,脱出的髓核可以替代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破裂的平面上,两侧对比观察,密度并不对称。

3、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

突出或脱出髓核的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阴影代表突出的碎片(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和从纤维环破裂处游离时,可出现分离状影像。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发生在外侧缘,则软组织密度位于椎间孔内。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病变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根据碎片游离方向,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紧靠椎弓根的侧隐窝内;亦可能位于椎孔内,颇像增大的神经节。

4、硬脊膜囊变形:

硬脊膜及其内容物的密度低于椎间盘。在上部腰椎区域,整个骨性椎管全部由脊膜囊占据。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缘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清楚。当椎间盘突出时,硬脊膜囊也可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并不充盈整个骨性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堵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才出现变形,突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亦有少数病例并不引起脊膜囊变形。

5、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根鞘在硬膜外脂肪对比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位于骨性椎管的后侧、椎弓根的内侧,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当碎片向骨性椎管后侧突出时,将根鞘向后推移,根鞘与突出的碎片常无法区分,这本身就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征象。

6、突(脱)出髓核的钙化:

髓核突(脱)出时间较久者,可逐渐形成钙化,并在CT检查中出现相一致的改变。碎片与椎间隙边缘可以相延缓。

7、CTM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为80%~92%。由于CT检查对患者的X线照射量小,可列为基本无害的诊断手段。此外,用水溶性造影剂做脊髓造影与CT检查结合(CTM),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CTM检查时,上述征象更为明显。在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椎间盘压迫的神经根和硬膜囊在同一平面。游离型椎间盘脱出则可发生于椎管内的其他部位。

肆、核磁共振检查(MRI)

MRI的出现,可以说是影像学中的重大进展,是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损害中以往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相比拟的,其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显示,较之CT检查更为确切和真实。

1、MRI检查的图像

MRI图像上所表现的信号,大体上分为高、中、低三种强度。通常,在T1加权条件下,骨皮质、韧带、软骨终板和纤维环为低信号强度;富有脂肪组织的椎体、棘突等骨松质则表现中等信号(由于含多量骨髓组织之故);椎间盘介于前两者之间。脂肪组织为高强度信号,脊髓和脑脊液次之。T2加权对椎间盘组织病变显示更明显,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较低信号,T2加权反而加强。由于T2加权脑脊液信号强而发亮,致使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时的显示更加清楚。

2、MRI检查的诊断意义

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除了可以获得三维影像用于诊断(阳性率可达99%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尚可用于定位及分辨“膨隆”、“突出”与“脱出”,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法和手术入路的选择(作者建议对“脱出”者选择后路摘除术,而“突出”者以前路手术为佳)。

伍、超声波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Porter先后两次报道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后,国内亦开展了此项研究。该技术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腰椎椎管管径,而椎管管径的大小牵涉到是否产生根性症状。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腰椎及腰骶部的三叶形椎管尚难以表现出来。目前,MRI及CT技术已普遍开展,少有再选用此项技术者。

陆、脊髓造影

自CT、磁共振及数字减影技术应用以来,已使脊髓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大量减少。尽管其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变定位帮助较大,但由于其副作用,当前均主张慎重选用,对非十分必要者切勿滥用,并应以选择非离子碘造影剂为前提。

视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不同,在影像学上可显示根袖缺如(侧型为多)、根袖尾部充盈不全(多为外侧型)、硬膜囊受压(中央型)或硬膜囊伴根袖受压(中央旁型)等形态。

柒、椎间盘造影

由于穿刺技术及药物给患者带来的反应较大,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如实反映出病变的客观情况,因此,目前已不再受临床医师欢迎,故不赘述。

捌、硬脊膜外造影

分腰前路和腰后路两种途径将造影剂注至硬膜囊外观察、推断椎管矢状径、硬膜囊及根袖受压情况等。其影像判定与脊髓造影相似,目前已很少应用。

玖、肌电图

一般无需此项检查,但对有马尾神经损害或两根以上脊神经受累者可选用。阳性率约为80%~90%,略低于脊髓造影技术,尤其是表现对脊神经根定位诊断的可靠性较差。但如将两者合用,可使阳性率提高到95%以上,但仍未超过磁共振98%的阳性率,故目前已不再为患者所欢迎。现将其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简介于后。

1、检查部位:

主要检查腰椎段脊神经所分布、支配的肌组。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常规双侧对比检查:

主要检查以下肌组:

A 腓骨长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B.胫前肌:亦由腰4、5脊神经支配。

C.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测之,由腰5、骶1脊神经支配。

②酌情加测:此外尚可根据神经受损节段而酌情加测:

A.股四头肌:由腰3、4脊神经支配。

B.趾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C.踇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2、结果判定:

主要根据受测肌肉肌电图的波形是否出现异常判定。

①腰3~4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股四头肌及其他肌组。

②腰4~5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胫前肌及腓骨长肌。

③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腓肠肌(包括内、外侧头)。

3、影响肌电图准确性的因素:

①肌电图检测仪本身的质量。

②突(脱)出髓核的部位与受累脊神经根椎节定位的关系。

③在肌组上采样点的部位与数量。

④个体肌节的差异及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变异。

⑤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拾、诱发电位

为近年来开展较多的研究项目,主要依靠测定H波(Hoffmann波的简称)潜伏期是否延长(与健侧对比)及诱发电位幅度是否消失或低于正常来推断脊神经根是否受累。由于此项检查所用设备价格昂贵,且检测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研究工作及对脊柱畸形纠正术的术中监护,而对腰椎间盘诊断上的实用价值,目前尚有争议。

拾壹、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现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试验及奎氏试验阳性外,通常均属正常。

2、其他化验

诸如红细胞沉降率、康华反应、类风湿因子、胶状金试验等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对其他疾患的鉴别诊断。

3、其他

如椎静脉造影、腰骶神经根造影及骶管造影等,虽各有特点,但亦有其一定局限性或因操作技术上的困难而多处于探索阶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底看什么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做哪些检查)(1)

专家信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到底看什么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做哪些检查)(2)

谢林 教授

个人简介: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专科带头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脊柱外科博士后、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博士后;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澳大利亚亚历山大公主医院、德国安娜医院访问学者,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国中西医结合脊柱内镜学组副主委、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脊柱专业委员会主委。江苏省十佳健康卫士、全国百名医德标兵、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事骨伤科临床和科研32年,已成功开展各类脊柱、关节置换、复杂骨折、关节镜术等较高难度手术。作为首批从国外引进脊柱内镜技术到国内的专家,目前已完成脊柱内镜微创手术逾2600余例,享誉省内外,接受省内外数十名医生来院进修,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示脊柱内镜手术。4次应邀赴日本、韩国等地举行的亚太及世界脊柱微创大会发言。

擅长领域:脊柱疾病(颈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胸及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和感染等疾病)的微创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创伤、关节疾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一、周四上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