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统治印度多少年(作为西方列强的法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殖民印度支那)
法国统治印度多少年(作为西方列强的法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殖民印度支那)印度支那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广阔的领土也十分适于橡胶、咖啡及茶叶等相关产业的投资。印度支那地区在土壤、气候及劳动力价格水平等方面都拥有极大的发展优势,因此十分适宜发展橡胶业,经过不断的尝试,法国人最终如愿以偿在印度支那发展起了这一产业。实践证明,印度支那在橡胶业发展方面颇具潜力,自1925年以来至30年代初,法国在此产业上的投资己达到10亿法郎,主要以私人资金为主,这一投入几乎占了法国对印度支那地区农业总投入的一半以上。而印度支那对外出口的橡胶也从1920年的3000吨跃升到1929年的1万吨。印度支那地区的工业产业主要由法国控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例如面粉业、丝织业、棉织业以及制糖和造纸业。而化工产业如制玻璃、肥皂及水泥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都较少获得成功。法国对于电力、交通、建筑业等方面的投资也促成了此类产业在印度支那地区的迅猛发展。在金融方面,东方汇理银行无疑在整个印
自18世纪以来,法国陆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地域广阔的殖民地,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对法国来说,北非的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是最重要的海外领土,但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因为是远东战略的核心,同样也是一块重要领地。
1887年,法国建立了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893年,法国通过战争吞并了老挝地区,1899年,法国又与清政府签订条约,获取了广州湾地区。法国之所以千方百计想要抓住印度支那这一地区,是因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优越的经济与战略位置。法属印度支那的总面积达到74万平方公里,比法国本土(约55万平方公里)还要大1/3,人口在20世纪上半叶大约有两千万,煤铁含量较为丰富,森林资源尤其富饶,且其气候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尤其是大米,这也使得它成了亚洲数一数二的产粮区。此外,印度支那地区北接华南,西连泰、缅,而东南部则靠近大海,北部的海防和南部的西贡都是有名的天然良港,使其成为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大陆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印度支那地区的森林面积覆盖率极高,占其国土的2/5,约达3100万公顷。在上世纪初可算是世界范围内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其种类也较多,但是因为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后,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尽管印度支那的林木业在法兰西帝国内受到非洲法属殖民地的竞争而难以达到垄断地位,但在亚洲范围内,印度支那出产的木材无疑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成为法属印支当局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不过对于法国来说,更为重要的农业资源无疑是大米。大米的产值约占印度支那农业总产值的3/4,占其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的2/3。对于大部分印度支那民众来说,大米是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是养家糊口的重要经济基础。因此,稻米的价格即反映了这一地区的繁荣程度,说大米产业是法属印度支那的经济支柱所在毫不为过。也正因此,法国自十九世纪末开始,便逐步加大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兴建大量的水坝和灌溉工程,在南部交趾地区,法国主要以开通沟渠,挖凿运河为主,而在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法国则延续了越南人的一贯做法,巩固和架设了一系列的水坝以防止河水的泛滥对农田的破坏,同时也辅以开通渠道以扩大耕地面积。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耕地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水渠河道的开辟,还扩大了各地的交通运输能力,南部西贡港的水路运输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930年时,在印度支那的全部可耕地中,大米就独占了221万多公顷,而第二位的橡胶则只有8万公顷,可见大米种植对于印度支那的重要性。法国殖民者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种植大米,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可满足本地对大米的需求。法国殖民者对印度支那农业发展进行的改造也使印支百姓受益颇多,尽管此段时期的人口也增长迅猛,但相比之下,稻米的产量增加更多,这也为法国殖民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印度支那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广阔的领土也十分适于橡胶、咖啡及茶叶等相关产业的投资。印度支那地区在土壤、气候及劳动力价格水平等方面都拥有极大的发展优势,因此十分适宜发展橡胶业,经过不断的尝试,法国人最终如愿以偿在印度支那发展起了这一产业。实践证明,印度支那在橡胶业发展方面颇具潜力,自1925年以来至30年代初,法国在此产业上的投资己达到10亿法郎,主要以私人资金为主,这一投入几乎占了法国对印度支那地区农业总投入的一半以上。而印度支那对外出口的橡胶也从1920年的3000吨跃升到1929年的1万吨。
印度支那地区的工业产业主要由法国控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例如面粉业、丝织业、棉织业以及制糖和造纸业。而化工产业如制玻璃、肥皂及水泥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都较少获得成功。法国对于电力、交通、建筑业等方面的投资也促成了此类产业在印度支那地区的迅猛发展。在金融方面,东方汇理银行无疑在整个印度支那乃至华南地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00年,该行的总资产已达到2400万金法郎,而到了1925年,其纯收益就已接近3600万,总资产更是达到了7200万,为是印支经济的心脏与大脑。
在加大对印度支那工农业投资的同时,法国也毫未忘记其“母国”身份,对于法国来说,印度支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专属的市场。当初法国之所以出兵东京湾(现称北部湾,不是日本的东京湾),便是希望借此来扩大法国对印度支那北部乃至华南地区的商业市场,尽管法国人在云南的商路走得并不算太过顺利,但仍保有印度支那这一后花园。法国一方面不允许对从法国输往印度支那的产品征税,一方面却又对从后者输往法国的产品收税,这无疑令印度支那成了法国的商品倾销地。这种做法无疑是单方面的剥削,但通过这种方式,法国与印度支那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印度支那从法国进口的总额已达到其总进口额的40%以上,而到30年代,其向法国本土的出口额也开始逼近其出口总额的50% 这无疑标志着印度支那己经成为与法国紧密相连的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