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人对赫鲁晓夫念念不忘(本该是拯救苏联的英雄)
为什么苏联人对赫鲁晓夫念念不忘(本该是拯救苏联的英雄)其实,赫鲁晓夫在这件事上难辞其咎。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他鼓励自由派文学创作,旨在借助作家的笔推动他“去斯大林化”的进程。当《日瓦戈医生》的争议出现后,赫鲁晓夫选择了逃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十分懊悔,说自己其实很想批准这部作品出版,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纠结后,他还是屈服了。帕斯捷尔纳克与《日瓦戈医生》并不是个例,1956年,弗拉基米尔·杜金采夫在其作品《不单单是为了面包》中赞扬了粉碎个人崇拜的积极影响,引发了苏联社会的轰动。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赫鲁晓夫竟然畏缩了。他不但没有借机一锤定音,反而批评这部作品“思想基础是错误的”。既然赫鲁晓夫如此之强大,又对苏联有着很大的贡献,那么为啥他在历史上仍饱受争议,甚至还常常被诟为“罪人”呢?有句话说得好:赫鲁晓夫在改革的道路上只迈出了半步。我们先以一件小事为例:1958年,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说,
苏联解体后,一位在二战时为苏联立下战功的将军谈到过去,提及赫鲁晓夫时颇为怨恨地说:“毫无疑问,作为苏联领导人,他犯了严重的错误。”众所周知,赫鲁晓夫受到前任的影响很重,对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认识得也非常彻底。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搞“去斯大林化”,粉碎个人崇拜。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打破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对苏联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但赫鲁晓夫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民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无法适应,甚至可以说是失去了信仰。因此,回看那段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又开始怀缅斯大林,把他视为国家英雄和伟大领袖;相比之下,提起赫鲁晓夫的人就显得少多了,甚至有人把他诟为苏联的罪人。当然,历史问题存在争议这并不罕见,不过那位苏联将军的话还没说完。他又说:“赫鲁晓夫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虽然他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他是他们当中真正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人。”
斯大林逝世后,粉碎个人崇拜并不是赫鲁晓夫一人的意志,而是不少核心领导人的共识。即便是权倾一时的贝利亚,在他掌控大局的那极短的时间里,也曾尝试过通过媒体造势的方式打破人们对前任领袖的神化,无奈时机没有选对,在老帅伏罗希洛夫等一批元老的阻拦下,尝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在政治上,赫鲁晓夫与贝利亚是你死我活的对手,但两人的许多政治观点和举措却是非常相似的。为了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赫鲁晓夫可谓是费尽心机。他不但取消了国家机关和高层领导的许多政治特权,还约束了政治机构对“异议人士”的惩戒行为。过去,异议人士很可能会被扣上十分严重的罪名;而赫鲁晓夫时代,他们顶多被解除职务、开除出组织,最重的也不过是以“社会威胁”的罪名强行羁押。赫鲁晓夫先是于1958年将中央委员会会议人数扩大的数百人,又在1962年将省级机关分成农业和工业两个平级的机制。在任的11年里,苏联从未出现较大的政治案件。
文化上,赫鲁晓夫主动解冻,允许评价政治、批评社会现状的作品发表。他鼓励自由主义创作,同时以单纯批评的方式警告思想和言论过激的人。在那一时期,许多苏联文化界的“禁区”被开放,许多遭到封禁的作品也得以出版。经济上,赫鲁晓夫展开了力度极大的改革。他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自留畜,甚至设立了自由市场。那段时期,苏联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状态,工业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之间。有一种观点认为,有说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勃正是靠挥霍赫时代留下来的财富,建立了一个繁荣强盛的表象而已。
不得不承认,苏联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在赫鲁晓夫时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莫斯科地铁,因华丽精美而闻名于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当局就一改往日作风,建设基调变为“简单、经济、节约空间和建设成本”等,速度还提升了将近一倍。同时,苏联大量建造廉价的五层小楼,斯大林时代,苏联建设的公寓大多为社会特权阶层准备,不但外观气派,内部装修也是十分奢华。而赫鲁晓夫时代的五层楼虽然看上去低调质朴,甚至还被戏称为“赫鲁小楼”,但这些小楼却大大提高了普通百姓生活。虽然一家五口只能分得约60平米的房屋,但“屋子里的热水和浴室”令他们十分满足。
除此之外,同前任一样,赫鲁晓夫有着极佳的外交口才,他在讲话时常常不用演讲稿就能自如发挥。笔者曾看过一段他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录像,语速很快,底气很足,确实有点震撼。1959年,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时花费了13天的时间参观了7座城市,他当场对美国人说:“我们会埋葬你们!”据说,赫鲁晓夫到访好莱坞时,有人怂恿女星去吻他。赫鲁晓夫大方地说:“为啥要等她来找我?我去吻她不就得了!”当时的西方世界评价这位苏联领导人时往往不吝溢美之词,称他性格开放而鲜明,能带给人一股独特的张力;他能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情况,给西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既然赫鲁晓夫如此之强大,又对苏联有着很大的贡献,那么为啥他在历史上仍饱受争议,甚至还常常被诟为“罪人”呢?有句话说得好:赫鲁晓夫在改革的道路上只迈出了半步。我们先以一件小事为例:1958年,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说,这本该是值得一个国家庆幸的事情,但此事传到苏联后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原来,这部作品的一些政治观念遭到社会抨击,苏联保守派甚至将帕斯捷尔纳克称为“叛徒”。《真理报》则直接刊文,将《日瓦戈医生》定性为“低级反动作品”,作者被开除出作家协会,一时间“身败名裂”。
其实,赫鲁晓夫在这件事上难辞其咎。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他鼓励自由派文学创作,旨在借助作家的笔推动他“去斯大林化”的进程。当《日瓦戈医生》的争议出现后,赫鲁晓夫选择了逃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十分懊悔,说自己其实很想批准这部作品出版,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纠结后,他还是屈服了。帕斯捷尔纳克与《日瓦戈医生》并不是个例,1956年,弗拉基米尔·杜金采夫在其作品《不单单是为了面包》中赞扬了粉碎个人崇拜的积极影响,引发了苏联社会的轰动。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赫鲁晓夫竟然畏缩了。他不但没有借机一锤定音,反而批评这部作品“思想基础是错误的”。
赫鲁晓夫关键时刻的软弱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改革上,经济改革过程中,当他设立自由市场后,有人抨击他“犯了修正主义的错误”,拥有绝对政治权威的赫鲁晓夫居然“当场就吓坏了”,赶紧规定农民的自留地上不得种植经济作物,住所不能盖两层,自留畜不得超过一头奶牛和一头小牛,自由市场也只能出售自产的多余农副产品,一切改革手段又变得形同虚设了。
总的来说,也许是赫鲁晓夫的政治手腕没有像斯大林一样完美到极致,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魄力也没有达到真正的强大。赫鲁晓夫十分喜欢对同僚与部下施加极大的压力,他似乎很享受这种虚伪的“强大”。据说,他的“好学生”勃列日涅夫向他汇报工作时,从来都不敢抬头直视,又是甚至会被吓得几乎要哭出来。他的一系列幅度巨大的改革又弄得众人疲惫不堪,终于,人们对其忍无可忍。
值得一提的是,赫鲁晓夫失势后曾暴怒道:“你们今天能推翻我,也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体制!”多年后,他的政治对手、斯大林的心腹莫洛托夫也不得不承认:“那段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