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方言大全(德州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
山东德州方言大全(德州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运河船工号子最大的特点是一人用唢呐、咔戏、口琴子三件乐器快速变换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俗称三搬家),声情并茂,堪称一绝,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旧德州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常年活动于古城庙会、市场、街头。这些民间艺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说唱表演技能及武术拳脚功夫。他们走街串苍、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卖艺为生。如: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民间艺人说唱歌表演和所练功夫,属“俗文化”的范畴。它既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刘氏唢呐吹咔乐陵市位于鲁冀两省交界处,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乐陵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刘氏唢呐吹咔创始于清朝末年,由乐陵市黄夹镇韩集村村民刘青春根据唢呐吹咔的特点,集众家之所长,经过多年的演变发
一勾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勾勾”是临邑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是由明清以来流行于北方地区的花鼓衍化而成,民间盛传“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形容一勾勾的唱腔像钩子一样,把人的神魂勾住不放。由于一勾勾是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又名四根弦或四音戏。
清代中叶,临邑一带已有一勾勾班社,四处演出并带徒传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59年,为保留和发展“一勾勾”这一地方剧种,由临邑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主要演出剧目有:《三进士》、《李香莲卖画》、《锦断记》等。
旧德州民间艺人表演见闻
旧德州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常年活动于古城庙会、市场、街头。这些民间艺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说唱表演技能及武术拳脚功夫。他们走街串苍、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卖艺为生。如: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民间艺人说唱歌表演和所练功夫,属“俗文化”的范畴。它既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
刘氏唢呐吹咔
乐陵市位于鲁冀两省交界处,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乐陵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刘氏唢呐吹咔创始于清朝末年,由乐陵市黄夹镇韩集村村民刘青春根据唢呐吹咔的特点,集众家之所长,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而来,都是以家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已四代,已有100多年历史,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可以成套模仿戏曲、歌曲的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如演奏的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一人分饰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三个角色,利用大小咔碗、咔哨及特殊的演奏技巧,变换声音,表现人物特点,惟妙惟肖。
最大的特点是一人用唢呐、咔戏、口琴子三件乐器快速变换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俗称三搬家),声情并茂,堪称一绝,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运河船工号子
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唱下来的。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大体分为十一种:1、打蓬号,船只逆水航行时首先要将蓬升起,开蓬时就唱打蓬号。2、打锚号,船只两头都有锚,起船时要先打起锚,这时号工领唱,船工应唱,这就是打锚号。3、拉冲号,船在直行航道中,为使船靠惯性前行,纤夫们要卯足劲前冲一段,这时要唱拉冲号。4、拉纤号,逆水航行时,纤夫要拉纤,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纤,百吨位要用十三、四把纤,这时号工要唱拉纤号,起号和行号。5、撑篙号,为使船顺利又快地转入正航,这时号工唱起撑篙号,船工撑起长篙随着号子将船开动,向前撑行。6、撺篙号,因下航时速度较快,为行船安全,必须左右撺篙来应付河道中随时出现的险情,此时唱的号子叫撺篙号。7、摇橹号,在河道直宽阔,水面平稳,此时采用摇橹,唱着摇橹号推动船体前行。8、绞关号,枯水季节,河水浅,此时就用绞关的办法把船拖过浅滩。绞关号就是绞关过程中唱的号子。9、警戒号,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雾天,为防止船与船之间发生危险而唱的号子。10、联络号,与警戒号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联络号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与船之间进行联络用的号子。出舱号,船到目的地,船工舱中卸货所唱的号子就叫出舱号,也叫劳动号子。
绣球灯舞
绣球灯舞,始出现于山东省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该村紧靠黄河,位于齐河老县城北四华里。清代康熙初年,村内扎彩业兴盛,扎彩艺人徐东文制作出了内外两层、转动自如、内插牛油蜡烛的绣球灯,逐渐发展成为社火表演中远近闻名的绣球灯舞。后经该村武秀才徐久成将武术套路融人了绣球灯舞,使此舞以刚健威武的表演风格风靡于黄河两岸。约乾隆二十年,又由文秀才宋武烈为绣球灯舞排列出“天下太平”等舞蹈样式,成为有音乐、锣鼓伴奏,较为系统、完整的民间舞蹈。
龙山黑陶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奇葩。龙山黑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龙山黑陶,1982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域子崖,距今4000余年,它是经过达800℃左右的温度才烧制成的,烧制出胎壁薄0.2~0.3厘米的“蛋壳黑陶”,乌黑发亮,素有“薄如纸、声如磬、黑如漆“之说。
德平大鞅歌
德平大鞅歌起源于元朝,这种“鞅歌”不是老百姓在农田劳作时所唱的“秧歌”,鞅与秧音同字不同,“鞅”是套在马脖子上的皮绳,是一种钳制马的工具。元朝统治者十分残暴,实行保甲制度,五户为邻,邻有连坐法,十户为甲,四甲为一保。统治者在各个村庄里设甲长一名以监督管理全村的军政。若有宴会或欢乐场合时,首领便强迫甲长找年轻的妇女陪其唱歌作乐。当时一些崇尚气节的文化人不忍心见到同胞姐妹遭此蹂躏,于是想出变通的办法,编写出通俗俚词,用男扮女装去应付差事。演唱内容咋听起来庸俗不堪,实则是有怨而生,迫不得已。如有雨雪天气或炎炎烈日,甲长们各自张伞带领一伙演唱者等候,这便是大鞅歌的雏形。德平大鞅歌的发展,明清两代为发展成熟期,除了扭、唱之外,又添加了打伞的、持花灯的、演练阵式等内容,清末至民国期间习武之风日盛,鞅歌中又添加了前场(即武场),达到了鼎盛。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平大鞅歌逐渐发展成为本地百姓定型、定期的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大闹花灯,欢庆元宵。
弹鼓舞
弹鼓舞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但一招一式那可是相当讲究,据当地老艺人介绍,一个完整的舞队至少要有20个人组成,整场演出要完成九个套路的舞蹈组合,包括蹲鼓、骑驴、转鼓、穿鼓、跑“8”字等等。表演时以唢呐、锣鼓伴奏,节奏欢快,气氛热烈。整个舞蹈既有热烈火爆的表演形式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表达,充分表达了老百姓欢度节日,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
哈哈腔
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然生、旦、净、丑皆有,但以小生、小旦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由于“哈哈腔”本身就具有幽默、滑稽风格,所以唱“哈哈腔”的人自然就形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
剪纸
剪纸(包括剪纸、刻纸、撕纸、烫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她优美而朴实,也是广泛流传于陵县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过去农村的生活贫乏单调,在劳动中,手巧而智慧的女人便创造了剪纸艺术,一把剪刀、几张红纸,通过剪纸人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剪裁技艺的加工,把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情趣盎然。
德州跑驴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赶马车结识了德州驻军二十三师军人刘长河,因刘长河会演唱《王小赶脚》,两人共同探索改编了《王小赶脚》。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表演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跑驴,又称毛驴、小黑驴、小毛驴。据考证,今天的跑驴源于民间文艺《王小赶脚》,1930年兴起于德州城郊马庄村(现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马庄居委会),它以其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倍受人们喜爱,如今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土话及方言
问候---揍嘛前
关怀---总木兰
喜悦---杠嘚兰
推辞---散兰半。
开始---早新
结尾---哄航
过去---夜来克
未来---赶等招。
春天---囊火
夏天---弱地杭
秋天---凉森地
冬天---砸地杭。
晚餐---粘粥
早饭---浆子
零嘴儿---甜蹦
馅饼---活子。
蔬菜---北瓜
庄稼---娘花
海鲜---拨拉牛儿。
下酒菜---长果豆儿。
清纯---小妮儿
沧桑---老娘们儿
豪爽---弄二两
鄙视---完蛋兰。
惬意---杠恣儿兰
不爽---袄心死兰
愤怒---私孩子
感叹---嘛杭子。
德州方言(续)
有个地方---嘚州
虫子---土车
鸟儿---小小
会飞---眼白胡子
小鱼---嘛楞棍
折断---约哈一块气
等候---甚招
怠慢---木羊
行为---瞎头子
说话---八瞎
撒谎---蹦木根
可能---背不住
动作---顾对兆
小病---冻兆俩
距离---大家南
座位---杌子头
用具---风先
餐具---大栓碗
衣服---夹袄
照明---电棒子
摩托---电驴子
收音机---戏匣子
女孩---小棍妮儿
关节---格拉拜
部位---夜拉盖
有个关节---拐棒轴
有一种牛逼---撑劲
有一种折断---月哈一块气
......
欢迎留言补充,小编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