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认为贾谊失败的原因(可怜夜半虚前席)
苏东坡认为贾谊失败的原因(可怜夜半虚前席)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本期话题“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被贬长沙,总是给人留下了被抛弃、被冷落的印象。但这并非历史的事实。在贬谪长沙一年之后,贾谊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汉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关键的智囊。
上期回顾:汉文帝在贾谊的建议下发布了“列侯之国”的诏令,正式开启了从军政府到文官政府的换血过程。但是因为触动了功臣集团的既得利益,贾谊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为改革付出了牺牲。
结合上期文章,点击可查看
二十岁的贾谊为什么受到汉文帝的青睐,成为文治改革的策划者?
从长安到长沙:贾谊的贬谪是谁一手造成的?
本期话题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被贬长沙,总是给人留下了被抛弃、被冷落的印象。
但这并非历史的事实。在贬谪长沙一年之后,贾谊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汉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关键的智囊。
贾谊的“悲剧”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的这首名诗在评价孝文帝与贾谊的君臣际遇时,显然将孝文帝形容为一个不识才、不纳谏的不明之君,而贾谊则成为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悲剧典型。
虽然李商隐的这首诗不排除有隐射时政的考虑,但他借贾谊的“悲剧”来做话题,则很可能是受到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影响。
司马迁将贾谊与屈原合为一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贾谊出贬长沙就是屈原流放汨罗的悲剧翻版。
但这并非事实:孝文帝不是顷襄王,对于贾谊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充满欣赏;重用贾谊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打算。
当初,因为急于提拔贾谊担任公卿,遂使得他成为列侯功臣发泄愤怒的标靶。
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有让贾谊暂时淡出权力核心,避避风头的意思——吴氏长沙国是当时仅存的异姓诸侯,远离京畿,不易引人注意。
一年以后,孝文帝罢免了周勃的宰相职务,随即又将贾谊招了回来,并在宣室接见了他。
于是便有了李商隐《贾生》中描写的那一幕:
当天,刚刚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贾谊聊起了鬼神的起源。
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兴致都没有丝毫衰歇。他越听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贾谊。
在会见结束之后,孝文帝感叹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不上!”
李商隐对孝文帝在这次会见中选择的话题很不满意。
李商隐认为孝文帝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同贾谊谈一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没想到汉文帝却选择了不着边际的鬼扯。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现。他没有在这次会见当中急于同贾谊商讨军国大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贾谊离京的时间并不很长,一年前被功臣集团围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孝文帝应该是惩于前鉴,才没有单刀直入、问计军国的。
他聪明地选择了一种类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来展开谈话,避免政敌的敏感。
孝文帝说“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表明他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二,在贬谪长沙之前,贾谊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从帝国最年轻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内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为公卿也就是总理大臣的后备人选。
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贾谊是否具备坚韧的意志质量,在被贬长沙之后他会不会日渐消沉,乃至自暴自弃,孝文帝的心里没有底。
因此,在这次接见贾谊的时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
“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倾向隐藏起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评估一番,今天的贾谊还是不是他心中那个才华横溢、计深虑远的青年政治家了?
“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叹显示,贾谊的这次面试成绩是优秀的。
既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面试,自然要为贾谊重新安排工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孝文帝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会谈之后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达了:贾谊从长沙王太傅调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从表面看,贾谊并没有获得职务上的升迁,只不过从长沙国被调到了梁国。
但这次调动背后的意义却非比寻常:
梁怀王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鉴于太子刘启的三位哥哥都先后夭折,为防他再有不测,刘揖极有可能是作为太子的替补人选被封到梁国去的。
我之所以做出这个推断,理由主要是两条:
其一,孝景帝刘启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十月,栗太子刘荣因故被他废黜。当时窦太后就曾经希望立梁孝王刘武为嗣君。
窦太后的考虑,应该同她的丈夫孝文帝刘恒大同小异:在诸侯环伺、如履薄冰的形势下,如果刘启因为意外的原因不能继续执政,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成年君主来控扼各方势力。
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父死子继,不如兄终弟及。
其二,文、景时期的前后两任梁王——梁怀王刘揖和梁孝王刘武身份都有特殊性: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刘武则是窦皇后最喜欢的小儿子。
皇帝与皇后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最钟意的少子封到梁国,绝非偶然。
在梁怀王刘揖意外堕马身亡之后,贾谊曾经向孝文帝上书指出:面对着东方日益尾大不掉的刘姓诸王,梁国是藩屏中央、保卫关中最重要的前沿阵地。
虽然刘揖无后,但皇帝应该把其他的亲生子调往梁国,否则齐、赵等诸侯将难以控扼。
正是在贾谊的建议下,孝文帝将淮阳王刘武徙封于梁。
当时的梁国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实际控制大县四十余城。
贾谊的这一布局在日后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吴王刘濞率领的叛军正是为梁国的金城汤池所阻,不能越而西进。最终师老兵疲,被周亚夫一举击溃。
梁国的形势如此重要,梁王作为第二嗣君的身份如此特殊,孝文帝将贾谊派往梁国作太傅,显然大有深意。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孝文帝不直接派贾谊担任太子刘启的老师呢?
其实这里头的考虑跟孝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初衷是一致的。
贾谊是功臣集团的眼中钉,他要是做了太子刘启的老师,传递出的政治信号太敏感。不但贾谊将重新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连太子刘启都有可能成为功臣集团的攻击对象。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孝文帝做出的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布局:太子刘启和太子家令晁错是未来的皇帝和宰相班子人选,而梁王刘揖和太傅贾谊则是替补皇帝和替补宰相的人选。
贾谊头上的这个“替补”标签恰是孝文帝对他的爱护。
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忽视的是,晁错能做太子家令,本身就源于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翼卫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的建议。他本人也是贾谊削藩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所谓“悲剧”是不存在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去长沙兜了一圈回来的贾谊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一个有趣有料的小房间
同文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邂逅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