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高适说:"老董,我真羡慕你,会一门手艺,我就会写个破诗,没啥屁用,四十来岁的人了,还一事无成。"董庭兰哀怨道:"老高啊,你比我好多了,至少你有名气,到哪里随便开个演唱会,拍个广告,录档综艺,通告费都拿到手软,哪像我,现在老板没了,社保、公积金都断交好几个月了。"老高和老董两人不失礼貌的尴尬一笑,成功与花痴老板娘合影留念,一声"茄子"之后,店老板在老板娘的威逼利诱之下,还主动送上了一桌酒席,老高瞬时间吐了一口气,内心OS:看来这顿饭不用请了。高适见到好兄弟,自然欢欣鼓舞,难免要下个馆子搓一顿,喝上几杯。然而此时的高适摸了一摸口袋,突然倒吸一口凉气,钱少的恐怕连碗白开水都喝不起。正当此时,酒馆的老板娘认出这两个落魄鬼:"哟,这不是明星董庭兰嘛,是什么风把您给吹了来。我们可喜欢你的曲子呢,您听,我们酒馆的bgm还用的是您的琴曲呢。"

天宝六载(747年)的冬季,河南睢阳的一家小酒馆外,下着瓢泼大雪,刮着东南西北风,小酒馆里,两个中年憨批正对坐言欢,觥筹交错。

导演把镜头拉近一看,一个是文艺青年?文艺中年高适,40好几的家伙还没个正经工作,一天天的就知道四处浪,唯一让人有点欣慰的就是诗写得不错,屡次夺得大唐诗词大赛总冠军。

另一个是琴师董庭兰,小的时候读书读不进去,就喜欢搞点音乐,如今已经是大唐流行音乐的创作者,一把古琴在他手底下玩得出神入化,发行的专辑作品多次登上全唐华语流行音乐排行榜Top 10。

话说几个月前,中央组织部部长房琯被贬,作为他的门客董庭兰,在长安混不下去了,于是准备寻找新的经纪公司混饭吃。离开长安途中,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开音乐会的时候,碰上了当时郁郁不得志的高适。

高适见到好兄弟,自然欢欣鼓舞,难免要下个馆子搓一顿,喝上几杯。然而此时的高适摸了一摸口袋,突然倒吸一口凉气,钱少的恐怕连碗白开水都喝不起。

正当此时,酒馆的老板娘认出这两个落魄鬼:"哟,这不是明星董庭兰嘛,是什么风把您给吹了来。我们可喜欢你的曲子呢,您听,我们酒馆的bgm还用的是您的琴曲呢。"

"哎哟,这不是高大诗人嘛,今儿个小店是走什么运了,有幸迎来了你们二位稀客,来来来,一定要合个影,让我打个广告,生意红火呀!"

老高和老董两人不失礼貌的尴尬一笑,成功与花痴老板娘合影留念,一声"茄子"之后,店老板在老板娘的威逼利诱之下,还主动送上了一桌酒席,老高瞬时间吐了一口气,内心OS:看来这顿饭不用请了。

高适说:"老董,我真羡慕你,会一门手艺,我就会写个破诗,没啥屁用,四十来岁的人了,还一事无成。"董庭兰哀怨道:"老高啊,你比我好多了,至少你有名气,到哪里随便开个演唱会,拍个广告,录档综艺,通告费都拿到手软,哪像我,现在老板没了,社保、公积金都断交好几个月了。"

也怪不得高适哥俩在那里喝闷酒,要知道,同一时期的李白已经在江湖上声名鹊起,王维在娱乐圈和政商代表间已经如鱼得水,王昌龄虽然出生寒门,但已经身居高位,就连小老弟岑参都已经崭露头角了。

高适无法表达自己当时的真实心理,默默干了手里的那碗酒。

两首《别董大》不光是对友人的劝慰和相送,更是对自己前途的思量和琢磨。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高适的《别董大》有二首,或许是因为那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将其他的光芒通通掩盖了。至于那句"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就不提了,毕竟吃饭付不起酒钱,这种黑历史还是挺丢人的,不提为好,不提为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别董大》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1)

困惑的年轻人

公元704年的一天夜里,月黑风高,四下无人。沧州渤海县的一家院落内,传来了一名女子阵阵的惨叫声。

不一会,毛重七斤八两的高适呱呱落地。这一年,李白三岁,杜甫老妈备孕还差八年。

高适和岑参老弟一样,也算是出身名门而家道中落。祖父高侃是唐初的一代名将,在大唐部落的东北分店那是叫得出名字的,做过安东都护,大军区的司令员,打过高丽和突厥,死后获得国家特批,准许葬在唐高祖李渊的墓边。你想想那是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之前岑参家里的那几个国家总理够牛叉了吧,也没这待遇。

按理说高适应该像岑参一样,身怀复兴的大任,可这小子坚决不,老子要和刘邦太爷爷一样,做大事情。嗯,没错了,"不事生产"这个标签你是要定了。但是这种人,往往来说不是坏人,只不过空有抱负罢了。

二十岁那年,打工仔高适来到了首都长安,第一次来大城市还有点小激动。或许是首都的物价和房价太贵了,加上工作找不好,当时也没什么资源和人脉,所以想要爬上去还是比较难的。离开长安,高适最后向东走去,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买了一套小房子,踏踏实实做起了农民,这一干就是八年。

可能是由于当年农民这个职业很受社会崇拜,毕竟士农工商排在第二位,当不了公务员,也可以当农民为荣,因为这是一个高尚的,受大众社会尊敬的职业,要不然千百年之后,那些坐在高楼大厦办公室里敲代码的年轻人还一天到晚吹嘘自己是码农。

开元十九年(731年)的某一天,二十八岁的高适坐在果树下乘凉打盹,一颗果子从天而降,砸中了高适的小脑袋瓜。高适看着这颗果子,果子看看高适,若有所思。

对啊,封建社会做个农民终究是纳税人,干死干活也干不出什么大事情,最终还是像颗果子一样要被人吃掉的。那一刻,高适茅塞顿开,第二天收拾行装,准备远行,干一番大事业。

高适辞亲远行,一路北上,先后在朔方军区和幽州军区服役,同时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边塞诗歌创作。作为边塞四大家之一的高适,其实这个时候确实感到压力了,王昌龄已经发表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单曲,王之涣已经办起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巡回演唱会,就连老幺岑参都开始准备处女作了,高适不得不加快脚步,不然都快赶不上"边塞四大家"的海选了。

一时间,高适点燃了从军报国之志,也开启了边塞诗的高创旅程。今天唱一曲"星空汉将骄,月盛胡兵锐"(《赠别王十七管记》),明天哼一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在大唐的北国逐渐唱出了个人的新声。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2)

蹉跎的中年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年龄不断增长,而增长的也仅仅只是年龄,其他的啥也没有。理想像那出浴的美人,丰满无比,现实是躺在床头打鼾的妻子,不忍直视。

高适决定还是回去考公务员比较好,至少办公室里空调吹吹,皮肤总比在外面风吹雨淋要好得多。《唐才子传》中说高适"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看得出,高适年轻那会,还是有点才华的,就是人自负一点,容易骄傲自满。

来到首都准备参加高考,别人家都在照着考纲背诵课文,高适偏偏不听,管自个儿复习。结果,就在考试交卷后,思考要填清华北大还是西南联大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高大诗人落榜了",不要太讽刺,高大诗人,连个中专都没考上。

后来高适在《别韦参军》一诗中特别回忆,自己当年英姿飒爽,年纪轻轻的时候,是怎么牛逼轰轰去长安混的,最后又是怎么灰头土脸滚蛋的。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高适《别韦参军》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3)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老大哥领着唐玄宗发给他的失业保障金从首都长安跑到河南游玩,正好那个时候杜甫也在河南。一个是名声大振的李白,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杜甫,且杜甫又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两人见面之后,也不知道怎么的,是李白吹牛皮吹得好,还是会忽悠,竟然说服穷小子杜甫一起去求仙问道。这里我们姑且猜一猜杜甫只是单纯的追星。

李白和杜甫从河南出发,往东的路上,遇上了流浪汉高适,三人第一次相见,但被彼此的吹牛皮能力所倾倒,所以三人一同上路。李白年纪最大,最会花钱,买单的活交给他了,高适作为老二,最熟悉地形,当起了导游,毛头小子杜甫年纪最轻,在两位诗坛大佬面前不敢吱声,乖乖当起了捧哏的角色,用某位教授的话讲就是"三个浪漫鬼到深山老林里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用小编自己的话说,三个老大不小的憨批去深山老林里躲猫猫。

三人在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留下了许多浪漫且天真的身影,用杜甫的诗来讲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但不得不说,这期间三人在诗歌创作上都擦出了不少火花,毕竟每天除了喝酒吹牛皮,就是学术沙龙,大唐学术报每天置顶的都是这三个人的吹牛皮大作。

那年秋天,三人分手,谁也没想到,这次相聚却是这三人最后的激情狂欢。若干年后,高适再次与李白杜甫相见时,三人的境况已经大不相同。我们且慢慢往下聊。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4)

中年发福

天宝八年(749年),从天而降的狗屎运。

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也就是张九龄的兄弟,偶然间发现自己辖区内有个种田的是个人物,很是稀饭高适,觉得高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后就和上边申请,准备特殊招聘,搞了一个"有道科"的考试,啥意思,就是三位一体招生。了解套路的朋友一定知道,像当时高适一样的流量明星,想进去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嘛。

还别说,高适运气不错,46岁的高适一举中第,被组织部任命为"封丘尉",负责地方上的治安税收和接待工作。

其实这职位杜甫老兄也做过,只不过人家诗圣嫌弃薪水低、待遇差,宁愿去当仓库保管员也不干。但是高适不一样,人家心态好,姿态低,先好好干了再说。

上班几个月就发现,哎呀,这基层工作确实挺难办的,什么张家媳妇难产了,西门大拿和谢大脚在猪圈顶棚掐架了,琐碎事情烦得不要不要。还有各种领导做客饭局赔笑脸,忙得不亦乐乎。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节选于高适《封丘作》

吐槽几句绝对是正常的,很多基层朋友都有同样的经历。但有时候也得想想现实啊,人家高适已经那个年纪了,在古代算是老年了,退休前混了一个副科级干部,每个月银行卡还能有这么一点收入,知足吧,别一天天整那些没用的。

所以,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谈个狗屁的诗和远方。

几年的基层经验,高适已经看透了那些个所谓的"套路"。他渐渐开始明白,有些事应该怎么做,有些领导和同事要怎么相处,人际关系怎么样,社会背景了解下,公私分明怎么处理,不敢说老江湖,老油条还是可以称得上的。

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在官场混了三年后,摸清了基本情况和社会体系,写出了厚厚一叠A4纸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见书。第二天,扔掉了自己为之奋斗近30年的公务员铁饭碗,卷铺盖走人。

辞官之后再次来到长安,同好兄弟杜甫、岑参、储光羲、綦毋潜、崔颢等诗坛大佬们吹吹牛皮,用文人之间最纯粹的友谊寄托那些年最落魄的岁月。人生难得几回,知己有几何。

之后投奔西部军区司令哥舒翰去了,高适有幸能担任行政秘书长。哥舒翰是谁,这么说吧,上一期讲岑参时候提到过"帝国双璧","大唐第一帅"高仙芝和"大唐第一俊"封常清。对老戏骨哥舒翰来说,这两个就是小鲜肉一样的赶脚。

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的人(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5)

如果说年轻的时候,高适第一次远赴幽蓟,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几把乱逛,而后来第二次出塞幽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朝廷任务出趟差,那么此次出塞,他已经是壮志凌云,筹划多时,在广阔的边疆一脚油门,猛踩到底。

正是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适的边塞诗才逐渐到达了创作巅峰。哥舒翰收复九曲,大败吐蕃时,高适曾高亢言道"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出自高适的《九曲词》);送好兄弟兼好战友浑将军出师时,高适以气势磅礴之文为大军鼓舞士气"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出自高适的《送浑将军出塞》)……

尤其是那首《塞下曲》,堪称边塞诗派的经典"武学"。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王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整首诗,高适自己嘲讽自己当初就是个瓜娃子,脑壳有病才去做儒生,一天到晚就知道点头哈腰晃脑袋,根本不能强国。可笑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文人,只是虚度光阴,随时间而慢慢衰老。虽然不乏吹牛皮的成分,但是足以豪气潇洒,宏大高远。

比起前两次出塞时的诗句,这一次多了几分坚定和洒脱。在这样的心理和感情驱使下,军人高适在边关逐渐建立起个人的品牌形象,一位军政诗人正像一轮红日,在大唐诗坛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地方上待不下去了,就去部队上干一干。说不定可以一飞冲天,平步青云呢?

你还别不信,看看人家高适在之后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就知道了。

未完待续!

下期我们掰扯掰扯高适是如何牛逼轰轰成为大唐诗坛的例外,竟然能让李白向他求救,杜甫靠他施舍。

说不正经的话,讲正经的历史。愿全球人民平安健康,早日脱离疫情!"三点水谈"下期再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