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的保护和现状(让破败的古民居死里逃生)
古民居的保护和现状(让破败的古民居死里逃生)发起对古厝的“一站式”守护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本硕博实践队因村落“空心化”等原因一座座古厝闲置、荒废、破败自2016年7月
主播君的话
人走村空厝消亡,在福建,很多古厝曾因村落“空心化”面临保护困境。如今,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本硕博实践队志愿开展守护工作,让一座座古厝在乡贤、村民等广泛参与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八闽大地上
因村落“空心化”等原因
一座座古厝闲置、荒废、破败
自2016年7月
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本硕博实践队
发起对古厝的“一站式”守护
通过“自助式保护模式”
让一座座古厝重新焕发青春
远眺三对厝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盖洋村的三对厝,由庆园厝、祥园厝、隆园厝组成,建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原为当地郑氏三兄弟庄寨,兼有居住、防御功能,成“品”字形分布在青山绿水间,气势壮观。
然而近年来,由于三对厝长期无人居住且保护不力,部分建筑已开始破败坍塌,门窗木雕等被抠盗严重,面临困境的三对厝被描绘为“风雨飘摇”。
2019年10月,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本硕博实践队专程来此走访调研,并开展测绘保护工作。
在盖洋村,团队通过走访普查、制图登记、测绘建档等举措,为一座座古厝建立起数字档案,办理起“身份证”,古厝保护方案也很快提上日程,一场乡贤、村民广泛参与的“自助式保护模式”在此发轫。
实践队员采集古厝信息
何为古厝“自助式保护模式”?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许长宾说,“在大量调研数据基础上,团队创新形成了‘高校科研志愿服务 居民理事会 企业 政府’多元协同的‘自助式保护模式’,村里成立家族或村民古厝保护理事会,在村委的监管下实现居民自主管理保护,并依托企业实现模式落地转化,帮扶乡村企业更好运营。”
队员柴茂源告诉记者,“自助式保护模式”的核心是发动村民力量去保护古厝,在张鹰教授指导下,这正是在对三对厝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完善提出的。
“这种模式通过村民古厝保护理事会实现居民核心主导,通过权利分置来消化权属争议,最终形成居民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的自助式模式。”柴茂源表示。
实践队员与村民访谈
在调研、访谈中,团队发现,阻碍村民参与古厝保护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产权细碎、不均、不清”三类权属问题,进而造成了古厝再利用困难,修缮意见难以统一,加剧了古厝闲置破坏。
对此,团队推进成立“古厝保护理事会”,搁置权属争议,以实现古厝管理的自主、自治。
“其实村民也都了解到保护古厝的重要性,因此一旦解决了权属问题,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参与,捐款捐力,非常主动。”柴茂源说,理事会通过设立“功德榜”等举措实现精神激励,后期分红则实现物质激励。
据了解,三对厝修缮耗资共需280余万,在成立理事会后,其中160多万元通过“按房、按丁摊派,自愿捐赠,义务工分配”等方式筹集,余下120万元由政府下拨传统村落保护经费出资。同时,居民以出义务工的方式也极大减少了人工费用。
三对厝精美木雕
两年来,在团队与地方乡贤、护厝员的共同努力下,三对厝在完成修缮后,重新焕发了青春。
今年5月,由村民自主经营的盖洋乡民俗文化馆在盖洋村三对厝开馆,用于展示地方乡俗文化和农特产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在馆内,不仅展示地方乡情村貌,还展览着青梅干、青梅酒、梅花蜜、盖样红等地方特产,游客还可以参与到红酒的酿制过程中,亲身体验一把酿酒的乐趣。
对于福州大学志愿团队的专业技术支持,三对厝保护理事会会长郑尔亮说,“这帮助我们有了方向和目标,也调动了村民的干劲。”
5年来,这只是团队通过“自助式保护模式”活化古厝、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个案。
许长宾说,自2016年志愿团队成立以来,便以“保护古厝、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从古厝修缮保护到策划文旅项目,通过古厝“自助式保护模式”,实施“一站式”服务。
桂峰村七家文苑
5年来,借助“自助式保护模式”,在不同村落,团队也会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
位于福建省尤溪县的桂峰村,曾是2016年7月团队成立后开启古厝保护的第一站。
桂峰村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存39幢明清古建筑,但因村内人口外流,导致很多古厝无人居住管理,部分建筑残损加重、濒临倒塌。
队员吴晓晴说,“人走村空厝消亡,村落‘空心化’,这曾是导致很多古厝破败、荒废的主要原因。”
古厝测绘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厝,团队利用CAD软件绘制二维平立剖详图,利用BIM软件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利用激光测距仪、裂缝测宽仪、三维扫描仪、超声检测仪等设备观测古厝的各项具体数据,古厝的“身份证”信息逐渐臻于完善。
“所测绘数据意味着实现对古厝的‘把脉问诊’和‘CT扫描’等初步损伤诊断,可为后期古厝的修缮保护与传承提供原始数据支持。”队员徐杰说,为了修缮古厝,团队在学校姜绍飞教授的指导下,针对性研发了适合残损木结构民居的低干预加固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保护成本。
“将古厝保护费用降到村民可接受的范围内,能够激发村民的参与保护热情,让村民看到古厝的希望。”徐杰说。
桂峰村晒秋
通过“自助式保护模式”,如今的桂峰村,由村委牵头、村民理事会为主要成员成立了桂峰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修缮好的古厝统一由村企业租养、管理运营,村民享受分红。
而借助古厝活化,以旅游业为主线,桂峰村村民自己做导游、开民宿、卖特产,大力发展桂花酿酒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文、教产业融合发展。
几年来,桂峰村年接待游客量增长四倍,旅游从业村民数与人均旅游收入翻三番。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依然创下100余万元的年收入,吸引很多青年返乡创业。
爱荆庄外景
在古厝“自助式保护模式”中,乡贤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志愿团队指导教师、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说,“乡贤在古厝保护中能发挥很大的带头作用,衣锦还乡是最强大、最情怀、最可持续的力量。”
在福建省永泰县洋尾村,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爱荆庄占地5000余平方米,气势恢宏,这是一座典型的庄寨一体结构的闽东古厝。
2020年初,一家由当地乡贤鲍国栋回乡创办的庄寨一号有限公司在此成立,也成为志愿团队的校外实践基地。
通过团队参与策划及推广,该企业依托古厝爱荆庄及其周边稻田、鱼塘,设置乡村体验、夏令营研学等活动,既利用闲置古厝,又保留了原始耕作系统,近两年来吸引了上千名中小学生来此体验插秧、水塘捕鱼、夯土筑墙等庄寨传统农耕文化。
实践队员与庄寨一号企业负责人策划古厝活化
柴茂源说,“在古厝保护、活化利用,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乡贤一直是领头人。他们不仅能够带来资金保护古厝,还会吸引社会资源助力乡村发展,为村民创造就业和收益,带动居民参与古厝保护。”
5年来,在古厝“自助式保护模式”作用下,一座座古厝“活”了,一座座古村也“火”了。
在这里,古厝被打造成“农、旅、文、教”相融合的产业平台,为村落引入新业态,闲置古厝盘活为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通过古厝筑巢引凤,吸引企业进驻农村,带动青年人返乡创业,使农村呈现留人引人的局面。
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本硕博实践团
5年来,团队91次下乡,深入4省7市20村,完成近千座古厝建模绘图,400余座古厝修复,累计服务时长6760小时,前后300余人参与,受益群众超5000人。
如今,在八闽大地的村落里,活跃着志愿学生团队、乡贤企业家、村民护厝员的身影,他们日夜守护着古厝,守护着村落的灵魂与文脉,也在留住最后的乡愁,让更多历史悠久的古厝重新焕发青春。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 李川
编辑|李川统筹|陈凤莉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