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五则中君子应具备的人格风范(论语道德修养之)

论语五则中君子应具备的人格风范(论语道德修养之)译文: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解读: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知道,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少说话,勤观察,理清头绪;重实践,多做事,识得轻重缓急,才是正确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兴利除弊,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论语》中提到君子次数有107次之多,孔子所称的君子,是非功利、有着为国为民理想的君子;是拥有智慧、终身学习的君子;是严于律己注重修身的君子;是拥有宽容、信义、坦荡胸襟风度的君子;是有仁德、对一个人最高评价的道德修养。

论语五则中君子应具备的人格风范(论语道德修养之)(1)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解读: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庄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严,庄重而威严才能认真学习而所学牢固。君子还要慎重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价值观正向的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错误的时候,要正面对待,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2、“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解读: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知道,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少说话,勤观察,理清头绪;重实践,多做事,识得轻重缓急,才是正确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兴利除弊,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解读:

此章孔子论述的待人处世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那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4、“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君子讲大信,而不拘泥于守小信。”

解读:孔子在这里谈到的是诺言与原则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守信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他还强调,不要轻许诺言,许下诺言就必须兑现。可如果诺言与原则冲突怎么办?孔子认为如果诺言不违背原则,诚然是应该得到兑现的。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许下了诺言,但事后发现却有违原则,应当机立断,终止承诺。这不会让人成为轻诺寡信的小人,反而能显示出重原则、有立场的君子品格。

论语五则中君子应具备的人格风范(论语道德修养之)(2)

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己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解读: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都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非常急躁,所以在这里,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一切无负于人,自然心中无所愧疚,心胸开阔、坦荡,也就无所忧愁、无所畏惧了。

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解读:此章是曾子所讲的交友之道。以利相交利散人散,以文会友被认为是君子所为。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扶持,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

7、“君子耻言而过其行。”

译文: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解读:知行合一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凿凿,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华丽的言辞,那也只是空喊学道罢了。君子是行动胜过言语的。

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解读:这一章孔子提出了君子的四条行为准则。以道义作为修身的本质,以礼制作为载体来运行,以谦逊的言语来表达,以诚信来圆满地完成。

论语五则中君子应具备的人格风范(论语道德修养之)(3)

学而篇第一(讲述“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篇第二(讲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篇第三(讲述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篇第四(讲述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篇第五(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篇第六(讲述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篇第七(讲述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篇第八(讲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篇第九(讲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篇第十(讲述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篇第十一(讲述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篇第十二(讲述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篇第十三(讲述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篇第十四(讲述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篇第十五(讲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篇第十六(讲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篇第十七(讲述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篇第十八(讲述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篇第十九(讲述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篇第二十(讲述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论语一共20篇,是记载孔子思想最集中的一部著作。半部论语知天下,论语中关于立志天命、修学、齐家孝悌、修心、修身、仁德、言谈举止、人际交往、为政、君子最高的道德修养,学古人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五则中君子应具备的人格风范(论语道德修养之)(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