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简单的七言绝句古诗(杜甫广为传颂的一首五言律诗)
杜甫最简单的七言绝句古诗(杜甫广为传颂的一首五言律诗)唐·杜甫春望次年6月,叛军攻下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向四川,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称唐肃宗。杜甫闻讯将家眷安置在鄜州羌村,孤身一人投奔唐肃宗,结果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送至长安。唐肃宗至德二年春,身陷囹圄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凌乱,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的五言律诗《春望》,全诗如下:
诗圣杜甫
用沉郁顿挫的笔触记录着大唐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
半生漂泊,一路逃亡,所见所闻皆是百姓疾苦,家国灾难,而他始终未忘为自己热爱的国家尽自己绵薄之力。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这是杜甫颠沛流离的开始。
次年6月,叛军攻下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向四川,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称唐肃宗。
杜甫闻讯将家眷安置在鄜州羌村,孤身一人投奔唐肃宗,结果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送至长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春,身陷囹圄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凌乱,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的五言律诗《春望》,全诗如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碎,满目荒凉,曾经那个繁华的帝都,如今已是残破不堪,触目惊心。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破碎后的长安城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本是春城最明媚之时,可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在,早已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国已破,城又春,满目萋萋,百感焦灼。一个“破”字,一个“深”字,无不令人悚目惊心,心之怅惘。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看到眼前残败之景,触景伤情,所以哪怕是花鸟这些本让人心情愉悦的事物,也因感时恨别,而变得溅泪惊心。
花鸟本无情,它们不会感伤也不会悲恨,只因诗人心中悲苦,所以看花也让人堕泪,那惊弓之鸟的啼叫更让人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绵延不断,家人音信全无,如果这时能收到一封家信,知晓家人的安危,那真的要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啊。
身处战火之中,久盼家人音信却迟迟等不到的焦灼,煎熬,迫切和担忧深深感染着人们一千多年,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使这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诗人满腔愁绪无处控诉,站在城墙上搔首踟蹰,结果发现不仅愁白了头发,就连那白头发也已经几不胜簪。
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已是惆怅万分,奈何容颜衰老,人生无可奈何,更添一层悲凉。
《春望》饱含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亲人的挂念,对世事兴衰的无限感慨,字字泣泪,句句真情,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不久杜甫伺机逃出长安城只身投奔唐肃宗。国难当头,杜甫将国家置于个人安危之先,这让唐肃宗深受感动,授予了杜甫左拾遗官职。
然而杜甫任职不到三个月就因营救房琯触怒唐肃宗被贬至华州,此后杜甫一家在战乱之中颠沛流离,几经周转来到四川成都,在严武等好友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这是杜甫最安定的一段时间。
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距杜甫身陷长安作《春望》已经过去八年时间,唐朝军队终于收复河南河北失地,安史之乱得以平定,身在草堂的杜甫闻讯喜不自胜,饱含激情地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年的杜甫已经五十二岁,战乱将息,黎元疾苦,终将得到疗救,那些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日子总算是熬过去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恨不能立马就飞回故乡,即刻从巴峡穿巫峡,下了襄阳便向洛阳,漫长的距离在诗人笔下仿佛只是毫厘之间,咫尺即到,喜悦的心早已飞向了故土。
正当诗人以为这场浩劫终于结束,没想到十月便有吐蕃攻陷长安,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朝廷之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内外交困,万方多难的朝廷,灾患重重,日益衰败,杜甫登楼远眺写下了著名诗篇:《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楼而眺,虽繁花触目,却更让人黯然心伤。这和《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何其的相似。
诗人空怀济世之心,却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心中万分悲苦,只能吟诗自遣。
本以为逃出长安城,投奔唐肃宗就能施展政治抱负,然而事与愿违;本以为安史之乱结束,终于可以回到故乡,然而却是陷于更深的忧患。
从《春望》国破山碎的感时伤怀,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悲喜交加,再到《登楼》的愁思感怀,字字句句,无不体现着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