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萧红(走进萧红)
了解萧红(走进萧红)三年后她又离开哈尔滨,前往青岛、上海;又从上海东渡日本,不到一年时间返回,然后辗转漂泊于武汉、临汾、潼关、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初,不堪日机的轰炸与惊扰,前往香港避居,1942年1月26日因病早逝,年仅31岁。 萧红从小缺少亲情,就连友情和恋情也是支离破碎的。萧红的恋情十分复杂,她本想冲破包办婚姻的束缚,逃婚至哈尔滨,后来却又与包办婚姻的对象王恩甲交往,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因欠下四百多元食宿费未能偿还,萧红被扣为人质,陷入卖至低等妓院的绝境,直到萧军出现。 一年后,萧红不堪父亲的冷酷无情与继母的辱骂冷漠,积压的怒火终于以抗拒包办婚姻的形式爆发了。她毅然决然逃至哈尔滨,开始了漂泊与流浪。 站在雕塑前,我在想,31岁的年轻生命,何以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为后世留下近百万的文字?生逢乱世,漂泊无助,居无定所,是什么支撑她一直笔耕不辍?都说,每一个作家的心中都有一个文学的故园。我想,萧红的文学
文 | 刘真臻
走进萧红纪念馆,于我还是第一次。尽管萧红纪念馆就在呼兰,呼兰距离哈尔滨还不到15公里,但一直没有机缘前去参观。是这次《金融文坛》前来哈尔滨举办读者见面会,我才得以与《金融文坛》的范总编、栾总编以及黑龙江金融作协的主席团一同前去参观。百闻不如一见,尽管萧红故居的大门、洁白的萧红雕像以及萧红家的后花园,我已经通过“朋友圈”不知“去过”多少回,但这次亲自拜谒还是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由“萧红像”生发的感慨
走进萧红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尊洁白的萧红全身雕像,凡是前来参观的人,都要先在塑像前与萧红合影,我也不例外。照完像,仔细端详这位才女:三十岁左右的模样,一袭旧时旗袍着身,民国时期的打扮,于今天的作者而言,也就是一位文学青年。而萧红却以如此年轻的生命,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21岁开始文学创作,23岁便完成了代表作之一《生死场》。她的所有作品,都完成于漂泊之时。身寄旅途,居无定所,直到去世之前仍笔耕不辍。
站在雕塑前,我在想,31岁的年轻生命,何以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为后世留下近百万的文字?生逢乱世,漂泊无助,居无定所,是什么支撑她一直笔耕不辍?都说,每一个作家的心中都有一个文学的故园。我想,萧红的文学故园一定就是她的家乡吧!因为她逃离家乡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而心灵深处,却在不断深情地呼唤、回望与归返。故乡呼兰,是她一生的寄托与依恋,是她永难舍弃的魂牵梦萦之所,也是她创作的根基、动力与源泉。
萧红的不幸
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对萧红不管不问。家中亲人,唯一喜欢、疼爱她的就是爷爷。萧红十八岁那年,爷爷因病离世,她与家庭的温情就此斩断。
一年后,萧红不堪父亲的冷酷无情与继母的辱骂冷漠,积压的怒火终于以抗拒包办婚姻的形式爆发了。她毅然决然逃至哈尔滨,开始了漂泊与流浪。
三年后她又离开哈尔滨,前往青岛、上海;又从上海东渡日本,不到一年时间返回,然后辗转漂泊于武汉、临汾、潼关、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初,不堪日机的轰炸与惊扰,前往香港避居,1942年1月26日因病早逝,年仅31岁。 萧红从小缺少亲情,就连友情和恋情也是支离破碎的。萧红的恋情十分复杂,她本想冲破包办婚姻的束缚,逃婚至哈尔滨,后来却又与包办婚姻的对象王恩甲交往,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因欠下四百多元食宿费未能偿还,萧红被扣为人质,陷入卖至低等妓院的绝境,直到萧军出现。
萧红与萧军的爱情,起初称得上轰轰烈烈。但后来才发现两人的差异太大,萧红需要的是从小缺乏的温情、呵护与补偿,而萧军却是大男子主义,给不了萧红想要的爱,最初的温情过
后,两人争吵不断,从热恋到失望乃至绝望,最后选择离婚了断。
离开萧军后的萧红选择了端木蕻良,端木属于另一类型的男人,柔弱、怯懦、缺少勇气与担当。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也出现了感情的裂痕……
萧红怀着王恩甲的孩子嫁给了萧军,又怀着萧军的孩子跟了端木,萧红多舛的命运着实让人唏嘘!仿佛冥冥中有双神秘的大手,拨弄着一些偶然的因素,引导着萧红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真是为她慨叹啊,渺小的个体在混乱的时局中难以自救,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最终走向悲剧的下场。
萧红的后花园
参观萧红故居,最给人温暖的地方就是她家的后花园。后花园中,萧红与祖父的塑像特别引人注目。留着胡须、头戴草帽的爷爷蹲在地上,幼小的萧红,调皮地依偎在祖父身旁,那种无忧无虑的神情,与日后的悲苦,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她曾在书中这样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有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是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鲁迅的百草园。萧红深得鲁迅的赏识与扶持,内里肯定有许多契合、相通之处。后花园与百草园,点燃了他们童年的欢乐、纯真与浪漫,这道底色,浸染、贯穿着他们的整个人生。
在萧红的一生中,只有童年的那段时光,是幸福快乐的,她笔下的后花园,就是幸福的源泉,是她与爷爷培育快乐与笑声的土壤,是酿造甜蜜的蜂巢,是她精神的乐园。
当我踏入后花园,才算真正读懂了萧红——颠沛流离中的她,何来如此定力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原来辗转的背后,她心灵的深处,藏着故乡呼兰,隐着一座故园。这儿是她的根脉——植根于大地的不可撼动的深厚根基!
萧红的不朽
在萧红的记忆里,有温度的唯有爷爷和后花园,更多的则是冰冷与屈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惟有写作,一方面作为换取稿费、维持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作为她灵魂的净化与精神的寄托所在。她的疾病与漂泊、坎坷与苦难,都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财富。于是,萧红不停地写啊写,笔下流淌的那些个性鲜明的文字,不仅描摹出呼兰的外在形象,更刻画出故乡的内在灵魂。从《生死场》到《商市街》,从《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等,无不成为一坛坛飘香的“美酒”。
1942年9月的一个深夜,病危中的萧红向陪护人要过纸墨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平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走了,走的如此年青,如此凄惨,如此不甘。但是,她留给我们不朽的鸿篇著作,还有不朽的精神!留给后人无尽的追思与惋惜!
萧红犹有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永远耀眼夺目;成为一朵红玫瑰,永远定格在文学人的心中!
作者简介:刘真臻,黑龙江金融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