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邢庄乡因清初任姓迁此,筑有一座门楼得名。蔡庄镇东汉时蔡邕周历三台(为侍御史、转侍书御史、迁尚书,历三台省),家乡人引以为荣而改称蔡相镇、蔡相乡,后简称蔡庄。门楼任乡

尉氏,原先并非城邑名,而是人们对执行刑罚、管理监狱的官吏的称呼。

杜预在注释《左传》时说:“尉氏,讨奸之宫”,应劭在注释《汉书·地理志》时说:“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对讨奸的官和狱官称尉氏,就像称皇帝为陛下,称史官为太史令一样。

尉氏由官职名变为地名,是因古代以氏名地而成的。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在这里管理监狱的是一位郑国的大夫,并以这里为食邑。古人常用官名作姓氏,这个狱官就用“尉氏”作为自己的族称,并在受封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城邑,于是,人们称这座城邑为“尉氏”。这样,狱官之称就变成城邑之名了。《汉书》引臣瓒的话注释尉氏时说:“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

尉氏原属郑国,在秦代开始置县。隋朝末年,王世充在这里置尉州。因在汴州(开封)之南,唐武德四年( 621年),改置南汴州。贞观初年,州废。


蔡庄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2)

东汉时蔡邕周历三台(为侍御史、转侍书御史、迁尚书,历三台省),家乡人引以为荣而改称蔡相镇、蔡相乡,后简称蔡庄。


门楼任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3)

因清初任姓迁此,筑有一座门楼得名。


邢庄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4)

邢氏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南曹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5)

东汉末年,曹操讨伐董卓时屯兵于此,部队分为南营和北营,后扎营处形成两个村庄,取名南曹和北曹。此地为南曹。


庄头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6)

相传宋代建村于土岗头,称岗头村,讹传为庄头。


永兴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7)

古称候百川,因宋人候百川在此摆渡而得名。后人为使此地永远兴隆,故取名为永兴。


小陈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8)

因陈氏在此始居,且村庄规模较小,故名小陈。


张市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9)

据传古时为运粮河水旱码头 有张氏女在此卖布 久之成集 人称张氏 后改称张市。

另说相传张姓妇女常在此施舍茶水 俗称张氏 后起集市 谐称张市。


水坡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0)

因其地势低下,村周围三面环水而得名。


十八里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1)

明设驿铺,因与城区相距十八里,故名。


大桥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2)

因境内透槽潭上有一座石拱桥而得名。


朱曲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3)

金朝时期,这里由尉氏划入淆川县,因洧水至此,回曲而东,并有朱姓居住,称朱家曲。明、清时期,为洧川县境巨镇,简称朱曲镇。


洧川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4)

洧川,为古水名(今名双洎河),源出登封阳城山,经集南流入鄢陵县。金代,在洧水北置县,名洧川县。1954年撤除,并入尉氏、长葛两县境。


岗李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5)

相传明代李姓由山西迁此, 定居岗上,成村后称岗李。


大马乡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6)

明代马姓定居此地,称马家庄。清代发展成集,称马家集。

为区别东部规模较小的马姓村庄,取名大马村。


大营镇

尉氏县17个乡镇(尉氏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17)

因南宋名将岳飞在此扎营抗金得名。

猜您喜欢: